文档详情

《兰亭序》在西域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971.16KB
约11页
文档ID:26274248
《兰亭序》在西域_第1页
1/11

1 《兰亭 序 》在西域 荣新江 ( 北京大学 中国 古代史 研究 中心 ) 宽堂冯其庸先生精通书法,又倡导西域研究;人大国学院推进中国文化研究,且有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之设今欣逢冯先生米寿暨国学院成立五周年之庆,谨撰小文,表示衷心祝贺 笔者曾从官制、行政、文书制度、度量衡制、汉化佛教等方面来讨论中原文化对于阗的影响,也根据当地出土的《尚书孔氏传》、《刘子新论》 等 抄本,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 1今 以 新近所见 唐代于阗地区 抄写的王羲之《兰亭序》摹 本为题,来进一步申论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问题 一、和田出土《兰亭序》抄本 2002 年,笔者与业师张广 达先生合 撰《 圣彼得堡藏和田出土汉文文书考释 》 , 从俄藏敦煌编号( Дх)的 写本 中,分辨出一组原本 是 和田出土的 唐代于阗 文书,即 Дх.18915- Дх.18931和 Дх.18937- Дх.18942 号 , 两组 中 间 的 Дх.18932- Дх.18936 号 从内容来看是敦 煌文书 2于阗文书 后的 Дх.18943-1 是《兰亭序》的抄本, Дх.18943-2 是三个残片,每 件 存字不多,不成文句。

Дх.18945 以下则像是敦煌文书《兰亭序》的写本纸面撮皱,与和田出土文书的外貌比较接近,而不似一般比较平展的敦煌文书,所以我们判定其为和 田出土文书,但因为它 与前面刊布的唐朝大历、建中、贞元年间所写的公私文书没有什么内容上的关联,所以没有纳入我们前文的讨论范围 这样做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当时对于《兰亭序》这样最为传统的中原文化的代表作是否 远 播西域于阗地区,尚没有把握 在 中国人民大学有关校领导以及博物馆、历史学院、国学院的相关领导和专家的努力和支持 以及 冯其庸先生的大力推动 之下 ,人民 大学博物馆于 2009 年末,从一位收藏家手中获得一批和田出土文书的捐赠,其中有汉文、于阗文、梵文、藏文、粟特文、察合台文等文字书写的典籍和文书 笔者有幸参与其中汉文文 书的整理工作,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两件写有“永和九年”字样的残片我们知道,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是东晋年号,在公元4 世纪中叶的西域王国于阗是不可能使用远在东南 地区 的 东晋年号 来 做 纪年的,而且 这种行书的书体也不大可能是当时于阗国流行的字体,从吐鲁番、楼兰出土的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文书中可以看出,当时河西、西域地区流行的书体尚保存较多的隶意 3。

因 此,这两件存字不多的残纸上的“永和九年”云云,应当是唐人所抄《兰亭序》的文字这一新发现,为我们确认俄藏敦煌编号写本( Дх.18943-1)为和田地区出土的《兰亭序 》抄本,提供了强有力* 感谢魏坚、孟宪实、朱玉麒、史睿诸位先生在本文写作中的帮助和指教 1 荣新江《 关于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对于阗影响的几个问题 》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第 1 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 401- 424 页 2《敦煌吐鲁番研究》 第 6 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 221- 241 页;收入 张广达 、荣新江《于阗史丛考》(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267- 288 页 3 参看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18- 140、 365- 389 页 2 的佐证 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件《兰亭 序 》抄本的 模样 吧: Дх.18943-1 未见原件,尺寸不明写本除开头部分的前面和上部完整外,其余部分都已残缺,残存 5 行中的部分文字 如下 4: (图 1) 1 永和 [ 2 于會稽山陰 [ 3 羣 賢畢至 [ 4 □山峻 領 [ 5 湍暎 帶 [ (后缺) 图 1 Дх.18943-1《兰亭序》抄本 此写本文 字紧顶着纸边书写,不像一般的典籍抄本那样留有天头地脚,应当是书法 习 字的遗存。

写本行间间隔 均匀,当 是 临帖的结果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个 《兰亭序》的抄本 ,文字极其有力, 可见 所据 原本颇佳 ,而书者也有相当水准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卷 GXW0112 号 仅存开头六字 (图 2a) ,即“永和九年 歲 癸”,不知何故没有继续书写 ,但写本文字也是顶着页边书写, 视 其文字大小和纸张的空白长度,其格式也和其他《兰亭序》帖本相同,第一行为 13 字此残纸的另一面是一件 唐朝 官文书的尾部(图 2b),存署名、判案文字《兰亭序》的文字,可能是利用废弃文书作为练字的稿纸,但没有写完而止从书法上来看,这个书手要较 Дх.18943-1 的书写者相差甚远 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卷 GXW0017 号 应当是一个习字残片,前两行重复写“ 经”字,后一行有“永和九 歲 ”字样,应当也是《兰亭序》的文字,可惜后面残缺 承史睿先生的提示,我们从国家图书馆新近入藏的和田 出土文书中,也找到一件《兰亭序》的习字残片(编号BH3-7v),前面也是“经”字的习字 ,而且在“经”字之前有“餘”字,“字”的下面还有“极”、“热”、“初”等习字 两件可以上下缀合(图 3), 作为《兰亭序》的文字,“ 歲 ”字可以拼合为完 整的 一个字,下面尚有“在癸丑”及三个“在”字。

后一“在 ” 字显然是误写,4 《俄藏敦煌文献》第 1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296 页下栏 3 所以没有再往下写,留有余白 此外,两残片的另一面都是唐朝粮食帐的残文书,其中的“石”字也 可以拼合成一个字 图 2a 《兰亭序》抄本 图 2b 唐朝官文书尾部 图 3 《兰亭序》抄本缀合图 以上四件文书残片缀合后形成的三个《兰亭序》抄本,虽然只是摹抄或习字之类的文本, 4 谈不上什么书法艺术的高度,但它们出现在和田这样遥远的沙漠绿洲当中,却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二、《兰亭 序 》在唐朝的的流传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郗昙 、 支遁等四十一位文人名士 ,在会稽山阴 (今 浙 江绍兴)的兰亭举行祓褉之礼的集会, 与会者饮 酒赋诗,汇编成《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即 《兰亭序》 据说王羲之当时乘醉意 将《序》文 书 写 一纸,精妙绝伦,等到酒醒以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褉所书之者右军 亦自珍爱宝重,此书留付子孙传掌 ” 5 唐 天宝初的 史官 刘 在他 的 《隋唐嘉话》卷下 中 记 : 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

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 6 但是, 萩信雄先生 检索了 大量有关《兰亭序》的文献,结论是从王羲之时代到唐初编纂《晋书》之前,没有一 篇 文献提到过《兰亭序》 他 推论 说,所有关 于 《兰亭序》的讨论是从《晋书·王羲之传》采录《兰亭序》以后才开始 的 7 唐太宗 的确 极其推崇 王羲之 的 书法,在他所撰写的四篇《晋书》的史论中,就有一篇是《王羲之传赞》 8赞文先是数点张伯英、钟繇、王献之等 人书法的弱点,最后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在即位之前,作为秦王的李世民就在大力收集王羲之的书法名迹登极以后,更是利用国家的力量,把大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网 罗 到长安宫廷 里面 ,这其中,就有后 来 越来越有名的《兰亭序》 关于《兰 亭序》之为太宗所得,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即秦王派 萧翼 去越州 赚 取 《兰亭》 和派 欧阳询就越 州 访求得之 刘 《隋唐嘉话》卷下 接着上面的引文记载 : 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 翊 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

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 “ 《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 ” 遂秘于昭陵 9 萧 翊 (即萧 翼 ) 赚 取 《兰亭》 的说法在唐朝就 广为 流传,在 刘 之前, 何延之 就将此故事敷衍成一篇传奇 —— 《兰亭记》 此文为 张彦远《法书要录》 全文收入,成为书法史上的“信史”然而, 早在 宋代 就 有 人质疑 萧翼赚《兰亭》 的故 事 ,如 赵彦卫《云麓 漫钞》 即 提出 这5 何延之《兰亭记》 , 《法书要录》卷三,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 年 , 124 页 6《隋唐嘉话》卷下, 中华书局, 1979 年, 53 页 7 萩信雄《文献から见た兰亭序の流转》,《墨》第 148 号(王羲之 · 兰亭序专号), 2001 年 1· 2 月号, 48- 53 页 8《晋书》,中华书局, 1974 年, 2107- 2108 页 9《隋唐嘉话》卷下, 53 页 5 种说法的 七点谬误 10 宋人钱易《南部新书》卷丁 云 : 《 兰亭 》 者,武德四年欧阳询就越访求得之,始入秦王府麻道嵩奉教拓两本,一送辩才,一王自收嵩私拓一本于时天下草创,秦王虽亲总戎, 《 兰亭 》 不离肘腋。

及即位,学之不倦至贞观二十三年,褚遂良请入昭陵后但得其摹本耳 11 此后,元代 刘有定《衍极》注 12、 明代宋濂 《跋 后》 13、 清代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 14,都强调为秦王获得《兰亭序》的是 欧阳询 ,而不是萧翼至于 史官 刘《隋唐嘉话》为何说“ 萧翊就越州求得之 ”的问题,据 萩信雄先生 的考察,他找出三种宋元时代文献所 引《隋唐嘉话》 的相关处 都写成“欧阳询” 而非“ 萧翼 ”,所以他 认为原来 的“欧阳询” 在 后来被改写为“萧翼”了 15 荒金治氏进一步指出, 《全唐文》 所 收刘 《兰亭记》 和 《隋唐嘉话》 的文本基本相同,只是 “欧阳询” 尚未改动,可以证明 《隋唐嘉话》的原本就是 “ 使 欧阳询就越州求得之 ” 16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秦王与欧阳询的关系、后人关于两种说法的文献学考证等方面来看,笔者赞同欧阳询就越州求得的说法 17 据 褚遂良《右军书目》, 唐太宗所收《 兰亭序》真本,列为贞观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五十八卷二百五十二帖中的第一卷第一帖太宗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汤普彻等用双钩廓填法摹写了一些副本赐给近臣 ,其中汤普彻曾“窃拓以出,故在外传之” 18。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还收藏有三个摹本,即( 一 ) 冯承素摹本,其前后有唐中宗年号“神龙”半字印,故名神龙本 (图 4) ; ( 二 ) 虞世南摹本,明代董其昌定,因是元代张金界奴进呈给元文宗的,故名张金界奴本;( 三 )褚遂良摹本,后有米芾题诗,故也有人认为是米芾摹本 19 此外,还有据欧阳询临本上石的 定武本, 因临本曾存 定州定武军库中,故名 这些本 子 的行款章法都完全一致,特别是第 4 行“崇山”二字写在行间,当是祖述同一个底本 20 10《云麓漫钞》卷六, 中华书局, 1996 年, 104 页 11《南部新书》卷丁, 中华书局, 2002 年, 50 页 12《衍极》,《历代书法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年, 442 页 13《翰苑别集》卷三,《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 1999 年, 1006 页 14《越缦堂读书记 · 札 记》,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 1310 页 15 萩信雄《文献から见た兰亭序の流转 》, 49 页 16 荒金治 《唐初的书法与政治》,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 2005 年 6 月, 35- 36 页 17 有关《兰亭序》入长安的论辩,古今各种演说很多,这里不必赘述。

参看以下两书所收相关论文:文物出版社编 《兰亭论辨》,文物出版社, 1973 年; 华人德、白谦慎主编《兰亭论集》,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年 18 《法书要录》卷三, 114、 131 页 19 以上三本的精美图版和详细著录解说,见施安昌主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