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词作鉴赏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32KB
约2页
文档ID:415769483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词作鉴赏_第1页
1/2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词作鉴赏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是北宋驰名词人苏轼词作品之一通过对韩愈作品?听颖师弹琴》的改编,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清楚,同时又保存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词作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原文】水调歌头①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②,使就声律,以遗之云昵昵③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④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⑤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⑦寸步千险,一落百寻⑧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①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②隐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词的檃括是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宋人常有此类作品③昵昵:音逆,古音尼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④尔汝:表亲昵。

⑤填然:状声响之巨⑥青冥:①形容青苍幽远②形容青苍幽远③指海水⑦跻攀:登攀⑧寻:长度单位史记·张仪传》有“蹄间三寻〞索隐云“七尺曰寻〞亦有云八尺为寻者如寻常,八尺为寻,倍寻为常,皆惯见之长度也  【白话译文】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乐曲就如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一般,极尽缥缈幽远之致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瞬息间高音突起,好似走进悬崖峭璧之中,寸步难行这时音声陡然下降,宛如忽然坠入深渊,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弹者好似能兴风作雨,让人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坐立不宁弹者把琵琶一推放下,散去的听众无不为之流泪,君章质夫无不为之倾心同感  【创作背景】苏轼此词根据韩愈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大约作于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那么增添新内容,二那么减去原作中的局部诗句,三那么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

[4]原诗为:“昵昵儿女语,思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得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赏析】苏轼通过联想,在上阙运用以形象描写不同格调的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在下阙那么比照音乐本身,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比照,二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的比照,添之以自己的感叹,使整首诗具备与原作不同的艺术韵味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一对青年男女在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亲昵地私语 ,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轻柔而又哀怨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结尾的“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给人缥渺幽远之感,"回首暮云远",让人联想起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之将士,也与上文中“轩昂勇士〞相联系,将独立的音乐片段串起来白云浮动,柳絮沉没,假设有假设无,忽远忽近,难以捉摸,却逗人情思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与啁哳之声相伴,唯独彩凤不鸣。

这里写以凤凰不鸣,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也点出了深刻哲理:真正内涵的,从不在言语上夺人眼球之后琴声在瞬息间高音突起,波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象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最后五句,那么是从听者心情的冲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 ,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推手从归去〞描写的是琴师奏完将琴推开的动作,也在其中暗示这诗人心中归隐的情怀无泪与君倾〞,表现出诗人此时肠中之郁结,比起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不堪较之,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虽然无落泪,但是更加表现出心情的郁结诉诸听觉的音乐美,不足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浮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竭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

这一系列含义丰盛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苏轼这首词的“隐括〞,即把韩愈的诗文?听颖师弹琴》剪裁改曲词,虽保存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绘,但又在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发明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