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典面具下的现代面孔-周作人神话情结略论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04KB
约7页
文档ID:316918022
古典面具下的现代面孔-周作人神话情结略论_第1页
1/7

    古典面具下的现代面孔周作人“神话”情结略论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Summary:“五四”以来,神话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周作人的知识体系与思想态度中,神话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情结的文学形式本文通过周氏所建立的关于神话的科学认识、所培育的浓厚兴趣以及利用神话来达到启蒙目的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在神话这一古典形式下周作人的现代思考Keys:周作人;神话;现代;启蒙I206.6:A:1673-2596(2011)10-0128-03“神话”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①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如西方的《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东方印度的《摩奴法论》等而在中国,神话传说也是绵延不绝,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远古时代人民的生活特征神话作为一个民族思想起源、宗教习惯、风俗人情、部族战争的群体性想象,毫无疑问为本民族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主题阐释空间。

弗莱就曾将神话喻为“文学的子宫”,并认为“文学是重构的神话,它的结构原理同样来自神话”②回顾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神话传说虽然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却在对现代作家思想态度、作品叙事依托、启蒙方法方式等几个方面的影响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特别对于周作人而言,更是有一种“神话”情结一方面,他对神话有着正面理知的认识与趣味;另一方面,在神话这一古典文学的面具之下,也包藏着周作人作为现代启蒙知识分子对中国民情的诸多思考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与挞伐,尤其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道统”文化更是经历了学理上根本性的颠覆然而,作为民间文化一部分的神话传说却在这场“文化危机”中得以保存且获得肯定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对神话做出过明确的界定:“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③进一步,鲁迅认识到神话在历史的赓续过程中与创作主体之间有着的复杂关系,他说:“惟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虽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

④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鲁迅历时十三年创作了以古代神话传说为主题的《故事新编》而对于周作人来说,他对神话的认识则更具系统性,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查首先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他认为“神话是原始人的文学,原始人的哲学,原始人的科学,原始人的宗教传说⑤神话本身具有现代人所无法比拟的惊人想象性,无法完全用现代科学视角去解释其所以然,这正证明神话作为原始人对自然、人生、事物的独然理解有着现代人所不具有的原始思维再从神话起源来看,根本上“一切神话等的起源在于习俗”⑥然而当远古神话从口口相传过渡到物质载体之上的文学记叙时则就“出在古代原民的史诗史传及小说里边”⑦神话虽是远古人民的想象性文学,但其托付载体的不同也就决定了神话延续的来源有民间与文献两个方向,现代人对神话的了解大部分是从古典文献而来,但究其根本还是远古社会习俗的某种口传再者,周作人对神话的演变发展及形制变化也做过具体的考察,如其所言:“上古之时,宗教初萌,民皆拜物,其教以为天下万物各有生气,故天神地袛,物魅人鬼,皆有定作,不异生人,本其时之信仰,演为故事,而神话兴焉其次亦述神人之事,为众所信,但尊而不威,敬而不畏者,则为世说⑧在周看来,远古时代,人民以神灵为自然万物变化之起因,并拜其为信仰而加以传述以成神话。

尔后代代相传,英雄人物渐为社会、时代之主宰,人们附会其身以神化、离奇故事,从而引万民之敬仰而成世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神话传说置于篇首,也是认为对中国文学来讲——起码是小说——神话应为其最初形式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也渐为科学深刻,中国小说也从最初极端浪漫主义的神话传说逐步趋向现实主义的世俗小说,但不可否认神话的浪漫幻想分子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中都有所闪现对神话本质的充分理解,还培养了周作人对神话传说的浓浓兴味周氏对此毫不掩饰,他曾说:“有一样东西,我总是喜欢,没有厌弃过,而且似乎足以统一我的凌乱的趣味的,那便是神话⑨“传说中的人物与事件,未必实有,但于此可以见造作者的心情愿望,亦是有趣味的事我所以喜欢此故事者,盖亦为此故耳⑩基于此,他身体力行,一生翻译了许多这方面的作品,如《希腊神话》、《希腊的神与英雄》,还包括若干带有神话传说色彩的其他译著,像《伊索寓言》、《俄罗斯民间故事》、《乌克兰民间故事》等周作人之所以对神话充满趣味,是因为这种趣味是“是美也是善”的在他翻译的《希腊神话》引言中,他就说过:“关于希腊神话,以前曾写过几篇小文,说及那里边的最大特色是其美化。

希腊民族的宗教其本质与埃及印度本无大异,但是他们不是受祭司支配而是受诗人支配的,结果便由诗人悲剧作者画师雕刻家的力量,把宗教中的恐怖分子逐渐洗除,使他转变为美的影象,再回向民间,遂成为世间唯一的美的神话11 也正是从神话雅、朴、通达、厚重的兴味中,周作人得到了对生活寄予闲适、静谧态度的启示,形成了卓然的生活智慧二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当我们问到一件事‘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指:‘这一事件是为着什么目的而服务的?’……问题的答案就是目的论的解释,或者说是用最终因来解释的12 那当我们问为什么周作人会有神话的情结,重视且饱含趣味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在以一种目的论的方式来发问,试图探寻这个问题背后的最终原因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似乎可以从其兄鲁迅的身上找寻某种线索在鲁迅晚年写成的《故事新编》中,大部分故事取自神话、历史或民间故事,看似“满纸荒唐言”,但背后却蕴蓄着启蒙的立意:剖析国民劣根之症候,开启国民所缺之民智,以象征隐喻的方式来传播现代思想与文化理念在这一点上,周作人抱有与其兄同样的目的究周氏之一生,归根结底他还是一个启蒙者,任何可以达到启蒙目的的文学形式在他看来都是有价值的如从人道主义立场看,周作人自“五四”踏上现代文坛伊始,便是以一个“人道主义者”的形象示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儿童的文学》等几篇重量级的论文更是掀起一股“人学”之风,从此“人”便成了中国文学更迭不变的主题。

然而,在启蒙态度上,与其兄大破大立的气度有所区别,周作人始终是以春风拂人般的“爱人者”气质借神话传说来提倡人道主义周作人曾说:“中国人看得生活太冷淡,又将生活与习惯合并了,所以无怪他们好像奉了极端的现世主义生活着,而实际上却不曾真挚热烈的生活过一天13 基于中国国民的这种现状,周作人将对人的终极悯怀融入到了他对民间传说或鬼怪故事的探究之中如在《鬼的生长》一文中,周作人摘录清代纪昀《如是我闻》、宋代邵伯温《闻见录》内的大量鬼怪故事后,在文末写到:“常人更执着于生存,对于自己及所亲之翳然而灭,不能信亦不愿信其灭也,故种种设想,以为必继续存在,其存在之状况则因人民地方以至各自的好恶而稍稍殊异,无所作为而自然流露,我们听人说鬼实即等于听其谈心矣14 周作人谈鬼,却意不在鬼而在人,如其所言:“我们喜欢知道鬼的情状与生活,从文献从风俗上各方面去搜求,为的可以了解一点平常不易知道的人情,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鬼里边的人15 借鬼怪的言说,探寻背后的人情,因为鬼的存在抚慰了人们对于所逝亲人的痛苦与悲哀,这就体现了周氏人道主义启蒙者的目的中国人正是缺少这种对人的关怀而趋向落后愚昧、麻木不仁甚至自相残杀周氏从鬼神的问题加以考察,审视中国国民“人心的机微存在”,用一种民间的角度去探查、宣扬人道主义,从而深入、渗透到国民中,促进了由知识精英向社会民众的姿态转变,实现了现代思想借古典文本形式启蒙大众的目的。

三作为中国新知识分子的代表,周作人的使命是借文学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周作人的“神话”情结只是他诸多思考中的冰山一角,他曾对自己进行过评价:“他原是水师出身,自己知道并非文人,更不是学者,他的工作只是打杂,砍柴打水扫地一类的工作如关于歌谣童话神话民俗的搜寻,东欧日本希腊文艺的移译,都高兴来帮一手……”16 虽然周作人自谦对神话的钟爱与利用只是“帮一手”,但毫无疑问,周氏这种对古典文学形式的现代性审读,对此后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巨大的借鉴与启示作用注 释: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23.②转引自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196.③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⑤周作人.雨天的书·续神话的辩护[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63.⑥⑦周作人.自己的园地·神话与传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2~33,33.⑧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童话略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⑨周作人.谈龙集·发须爪序[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6.⑩周作人.书房一角·读孔子集语[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18.11 周作人.立春以前·希腊神话引言[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78.12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99.13 周作人.谈虎集·民众的诗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1.14 周作人.夜读抄·鬼的生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65.15 周作人.苦竹杂记·说鬼[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38.16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序[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 张海鹏)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