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罗珠堪布菩萨的见修行果菩萨的见、修、行、果 菩萨的见、修、行、果 大乘菩萨的见解、修行、行为和结果,是菩萨道行人修行的方法和目标我们都自以为是大乘行人,如果对这些都一知半解,修行就无从下手 社会上有很多人不愿意进这个门,这是因为福报不够、根基浅薄、机缘不成熟的缘故而我们虽然愿意进这个门,却对菩萨的见解、修行、行为不看、不学;或者仅仅将之作为研究课题,虽然学了一点理论上的东西,明白了一些道理,却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在行为上仍然是敷衍了事如果这样,则永远也无法体会到佛法的微妙之处 所以,仅仅了解还不够,还要从现在起,循序渐进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实践身体力行很重要,能否做到不是最强调的,关键是去做走上这条道路以后,即使做得不是很圆满,在发心和行为上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改观下面,我将对这四个问题分别进行讲解: 一、见解 菩萨的见解包含显宗和密宗的见解密宗的见解今天不讲简单来讲,显宗菩萨见解的基础,就是深知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父母这个观点在经书中也有记载,它并不是一种善巧方便,实际上就是这样无始以来,众生在六道轮回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历经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无数次地互为父母,这是事实,不是修行的方法。
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曾作过我的父母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这一点 我们不能认为空性和大光明是菩萨特有的见解空性和大光明虽然是菩萨的观点,但却不是菩萨所特有的、不共的观点这在经书中讲过,阿底峡尊者也特别强调过大、小乘共同的法都讲空性,只是大乘的空性更深广而已声闻、缘觉得四向四果,都以证悟空性为前提从证悟空性方面来讲,大乘、小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有解脱道,就必须有空性,因为空性是通往解脱唯一的道路 菩萨特有的、不共的见解,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个见解的根源,首先就是要毫无疑问地明白:所有的众生都曾经作过自己的父母;其次还要意识到,这些众生在作我们父母时,与现在的父母一样,宁菩萨的见、修、行、果 可自己挨冻受饿、造作恶业,也要让我们吃饱穿暖,对我们恩深似海;具有这些见解后修出的结果,就是无条件、无自私心地报答众生、利益众生有了前面的见解,才会有后面的发心这一系列的观点是最关键的问题 证悟空性不一定有这样的发心,除非证悟大乘的大空性等,才会生起利益众生的心声闻、缘觉也讲证悟空性,却没有这样的发心证悟空性大家都认为很了不起,实际上也确实很了不起,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有些修法前期很重要,后期不是那么重要;有些修法后期重要,前期却不是那么重要。
若想修学大乘法,首当其冲的,就是调整前期的发心,也就是要知母、念恩——思维众生的恩德,思维的结果就是要报恩 报恩的方法是什么呢? 在基督教等其他外道的教徒、社会上的很多团体以及普通人当中,有许多人都很有慈悲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甚至为了别人而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很了不起看看这些根本没有学佛的人之所作所为,我们扪心自问,自己能否做到?如果做不到,还算什么大乘佛子?要知道,仅仅看看经文、念念咒语,并不一定是学佛学佛就是佛陀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有的人学佛学了很多年,自以为学的是大乘佛法,但为了别人,甚至连名誉、钱财等身外之物都不能舍弃,更不要说牺牲、损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只是在对自己没有丝毫损失的情况下,才愿意利益别人这只是表面上的大乘,实际不是如果只考虑自己的今生来世也可以,但这只能称为小乘佛法如果这样,就不能标榜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就要勇于承认自己学的是小乘佛法 如果要学大乘佛法,就要从内心做起,大乘佛法强调:在身口意当中,意是很重要的,行为以及言谈等表面形式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念咒、顶礼、供养等修行方式当然,在有正知正见的基础上,做这些能更有意义如果没有这些见解,做也总比不做好得多。
但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仅有修法的形象并没有太大意义 如果内心清净,没有自私心,完全为了利益众生,即使外表上看起来是恶业,比如方便妄语等,也都是开许的为了自己,即使去放生,虽然能使很多众生受益,但也只能称之为小乘佛法在这些细微的问题上,我们要认真地去抉择 菩萨的见、修、行、果 证悟空性也是大乘的见解,但小乘里根本没有的,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三个关键的见解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十分重要大乘法有很多层次,愿不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或者退而求其次,愿不愿意牺牲自己很珍爱的东西或比较重要的东西,这是判别一个大乘菩萨的首要条件只要肯放弃自利、肯牺牲,不管牺牲的层次如何,都可算作大乘佛法这是大乘佛法在世俗方面的重要观点对于刚起步的人来说,这个观点尤其重要,在修行的前期,其重要性远胜于空性 虽然空性很重要,但如果一个人仅仅修空性,却不发菩提心,即使是为发誓成佛而修,哪怕是再殊胜的法,也不是大乘佛法 有的人认为,佛很了不起、很伟大、没有过失、没有痛苦、圆满一切功德,所以我要做这样的佛虽然每天口里念诵:“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但心里始终都是为了自己,这就不是大乘佛法如果有知母、念恩、报恩的见解,有菩提心,不要说修空性,即使磕一个头都是大乘佛法。
上面这些见解容易了解,但仅仅在理论上了知并没有实在意义关键在于身体力行,这是最难的有的人学佛时间很长,得到过很多灌顶、传承,受了很多次菩萨戒但是否曾做过、曾想过要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呢?如果有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念头,就始终不是大乘佛法我们应从内心深刻反省,审慎思维 藏地很多大德说,如果没有菩提心,连灌顶也得不到如果没有灌顶,我们修习的所谓密宗则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表面上的自欺欺人妄想成佛?难于上青天! 虽然菩萨的见解不止这些,但最基本的,就是知母、念恩、报恩 二、修法 虽然菩萨也修四禅八定,也修空性、大光明,但最基本的修法,就是知母、念恩、报恩 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讲了一些,但不够广在《普贤上师言教》的一个讲义里,有很详细的记录,只是现在还没有翻译成汉文我讲的《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讲义》中也讲过,在这里就无须赘言大概的修法是,将现世的父母等亲属观想在左边,现世经常损害、障碍我们的敌人魔障观想在右边然后就从过去、未来与现在三世来进行观察、思维 首先,虽然左边的父母等亲友,现在对我恩重如山,但过去是否菩萨的见、修、行、果 也是如此对我呢?并不一定是这样无始以来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他们曾无数次地作过我的怨敌,千方百计地加害于我;从现世来观察,他们今年是我的亲人,明年是否仍然如此也很难决断;有些人上半辈子是亲人,下半辈子却反目成仇;再观察未来世,在无尽的轮回当中,他们很可能会成为我的仇敌。
再观察右边的怨敌,他们虽然现在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对我进行迫害,但前世他们也一定作过我的父母,象现世的父母一样尽心尽力饶益于我;即使现在是我的仇敌,但几年后也有可能成为我的恩人;将来也一定会转世为我的父母 就这样通过再三思维,从而对亲仇两边都生起平等心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这样下去有可能会走上一条弯路、一条错误的路就是对亲友和怨敌两方都没有慈悲心,不恨不爱,这是无明平等心,无明舍心我们应明白,他们虽然做过怨敌,却是因为被无明愚痴驱赶所致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不能再冤冤相报,而应不记前嫌,不念旧恶,只思维恩德这样慢慢思维,直至对两边的众生都生起慈悲心,再将范围逐渐扩大,最后对一切众生都生起慈悲心这样长期串习,就能生起不造作的、自然而然的慈悲心 世间有的人发心很好,很有慈悲心,考虑别人可谓无微不至,带来的后果却很难预计比如:为了别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和财物,让别人活下来,让别人生活得更好的确,人人都有求生的欲望,但有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却频频造作恶业,这样生存有什么价值呢?还不如死了好,至少恶业可以从此停止,对他周围的众生或他的来世会有一些帮助;还有通过捐助、布施一些衣物和食品,想让别人过得更好,比如扶贫等等,但这些东西吃完穿完就没有了,不能永久性地给予利益。
这就是缺少方法的结果 要想让众生得到长久的安乐,就应按照佛陀传给我们的利益众生的方法去做,也就是让众生明白生老病死等轮回痛苦的真理,让他们学会自己走路,并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从轮回的苦海中逃脱要解救众生,就需要智慧自己不明白怎能引导别人呢?智慧的顶峰就是佛的智慧,没有任何烦恼障和所知障除此之外,就是十地菩萨,其智慧也是有限的所以要发誓成佛,这是度化众生最好、最高档的方法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来源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三个见解落实于行动的具体修法如果没有这些见解,每天口里空谈大圆满、灌顶等等是没有用的,明白吗?并不是说这些法不好,法非常殊胜,但菩萨的见、修、行、果 如果连菩提心都不具足,就没有修大圆满的根基和缘分 作为初学者,我们应从眼前着手,不应好高骛远如同一个人去印度朝拜金刚座,首先不是看几百、几千公里以外的路,而是应该分清轻重缓急,先看清脚下的路如果不看脚下,就有可能会堕入悬崖、身首异处所以要边走边看,遥远地方的路况如何,到时候自然会了解否则,即使看到几千公里以外,眼前的路却一无所知,半步也休想跨出去这样怎能到达目的地呢? 菩萨的修法不仅仅是这一点,其涵盖的范围很广《现观庄严论》中有比较详尽的说明,有兴趣的可以从中了解。
三、行为 就是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很多人利益众生都是有条件的,比如表面上体恤下属,实际上是为自己官运亨通;表面上布施财物,实际上是为求得名声;学佛的人无论放生、磕头还是念经,如果只是为清净罪业,下一世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享受,不愿再沉溺轮回,那就是有条件、有自私心的利益众生,只是外表上的菩萨,是去本逐末的作法菩萨就是要为其他人牺牲和损失自己,如果什么都不愿意付出,利益众生就只是一句空话 究竟的目的是利益众生,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要讲究顺序刚趋入大乘之门,应先藏形匿迹,到寂静之地去调整自己如果初发心时即到城市去利益众生,就会被荆棘丛生的度生之路吓倒因为五浊恶世的众生很难调服,即使你对众生恩德有加,众生却往往恩将仇报,一旦看到这种情况,你就会放弃发心所以,首先应调整自己的心相续调整好以后,有把握做到即使别人恶言相向、拳脚相加,也不生丝毫嗔心,再到公共场合去利众所以,依止寂静地调整自心与利益众生并不矛盾,经典中也是这样要求的,而且对此赞叹有加,一开始顺序就不能颠倒 发了菩提心,每天做功课或行善后要将善根、功德回向给众生,这也是利益众生的方法有的人心中这样盘算:听说回向很好,如果不回向,一生起嗔心善根就会毁掉,所以要回向。
虽然在发心初期能这样做也可以,但这也是利益自己的念头就象你拥有的一个物品,如果不给别人,就会被抢,所以在未抢之前先给别人,这种发心也是利益自己的方便利用表面上利益别人的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利益,并不是大乘菩萨的作法所以,我们应无条件地回向众生 菩萨的见、修、行、果 调整好以后,不需要等到成佛,就要利益众生不能只管自己成佛的事,发心等自己成佛后再利益众生成佛后利益众生理所当然,并不希奇,因为佛具有这种能力作为一介凡夫,如果现在就能利益众生是很了不起的自己尚受缚于轮回,有可能堕入地狱、饿鬼之道,却不考虑这些后果,将利益众生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发心 归根结底,有了前面的见解,才会有后面的修法以及利益众生的发心和行为,这一系列是前后连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四、结果 暂时得登地,也就是见道的果,见道后,很快就可以成佛,也就是说,间接的果是成佛想解脱,就应该这样做 放下一切自私心很难,我们却要将此作为努力的方向否则,离大乘的门都很远,更不用说大乘的具体修法,距登地、大幻化网、大圆满等更是有天地之遥如果真能放下一切自私心,即使没有大圆满等法,距离成佛的路也不是很远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世上有些人有很好的慈悲心,却缺少真正利益众生的方法;有些人听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