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执政次年:两化融合破题电子政务困顿作者:刘继承2008年3月,随着国务院再次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工信部宣告成立,国信办不再保留这一决定在2009年带来了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两化融合”破题,并在全国红红火火的搞起来;而电子政务由于缺乏“国信办”这样一个“顶层、专管、超脱、强力”的机构,使得电子政务陷入困顿,尤其是需要跨越多个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变得更加困难,也最终引发了一场是否要恢复国信办的大讨论两化融合”思路确定各地探索艰难上路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信息化的认识逐步深入,从“十六大"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论断,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上升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底什么是两化融合?两化融合又如何落实?两化融合与传统的信息化有何区别?在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时候怎么与信息化融合?这些问题成了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作为实践的先导,理论界也就此开展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通过研讨,大家基本上在理念上达成了共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只有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总能把握发展主动权。
很多企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企业坚持把信息化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实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众多专家中,周宏仁的观点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他认为:两化融合实际上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双赢的战略,就是通过信息化我们可以对我们的传统制造业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达到带动工业化创新、发展、升级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又可以提高我们先进制造业的水平,反过来促进我们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为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技术和产业的支撑还有,两化融合一定会催生一批信息化的新兴产业,推动信息时代新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形成对于两化融合来讲,它的内涵是要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企业的研发、产品更新、产品设计、生产装备、生产流程、产品检测、产品销售和流通等等所以,两化融合实际上比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推进在性质上要复杂得多两化”融合不是工业产品与信息产品的简单融合,而是两种生产方式分阶段、分步骤的融合,是生产方式和生产体制的创新过程两化融合实际上是既发展硬优势,又发展软优势。
因为我们工业革命所形成的优势是一种硬优势,而信息革命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是一种软优势,这两种优势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推进两化融合,不仅是要发展软优势,也要发展硬优势还是要发展我们的制造业,还是要加快我们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这是与传统信息化不同的思路初定2008年以来,工信部信息化方面领导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到各地调研,经过调研和论证,最终确定了两化融合的基本思路,即”系统推进、多维推进、关键突破”的总体思路,也就是宏观、中观、微观,线(行业)、面(地域)、点(企业)的三级推进思路应该说,这一基本思路的确定,也是与工信部的职责决定的作为“条“块"式管理制度中的一部分,工信部不可能脱离这一结构走出独特思路,因此,以“行业“和“地域”两条主线相结合是必然选择行业主要是依托各行业协会,地域则是行政区划,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起到统筹和协调作用,从而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推进局面,而“两化融合示范区”的设立,则是这盘棋中的“侦察兵”基本思路确定后,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措施纷纷出台,工信部也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两化融合的具体落实之道2009年5月22日-23日,工信部在南京举行了“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2009年第二季度工作会议”,八个两化融合试验区-上海市、重庆市、内蒙古呼包鄂地区、珠三角地区、广州市、青岛市、南京市以及唐山曹妃甸地区-首次集体亮相。
6月4日,"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的青岛市举行了试验区启动仪式,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亲赴现场向青岛市副市长吴经建授牌7月17至18日,全国消费品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典型经验交流会在郑州举行杨学山在会上指出,推进“两化”融合是消费品工业调整、振兴,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国庆前夕,李毅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了七个两化融合的切入点:一是工业产品设计和研发的信息化;二是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三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升级和优化;四是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如现代物流,特别是电子商务;五是培育新一代产业人才;六是催生了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其中最典型的是动漫产业;七是技术改造,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用电子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来提升传统工业,使传统工业全面地升级、全面地优化工信部10月20日发布的《关于推进消费品工业两化融合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造纸、皮革、纺织、食品等专用装备以及医疗器械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产品研发设计广泛应用信息技术11月19-20日,全国装备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典型经验座谈会在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出席会议,会上李部长表示将加强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资金扶持力度,继续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占领经济科技制高点。
具体到各地政府,一般都结合地方的产业特点,既有行业平台的打造,也有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的精确定位但在微观层面也就是企业层面,到底如何做才是两化融合,工信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参考答案而无论是示范企业、示范项目,还是产业平台,最终的落点,都是企业也就是说,在两化融合的主体层面,“标准”依然缺失在路上“两化”融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朝建成罗马城2009年,作为破题之年,两化融合工作也遇到了很多的阻碍李毅中将其总结为四点:一是推进两化融合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二是面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的生产性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满足企业需求的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仍然缺乏;三是支撑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仍然缺乏;四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但我们认为,最大的困难仍然是意识问题杨学山在7月份就曾经打过预防针,他说关于两化融合最大的障碍是认识问题,认识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盲目,二是片面,三是不作为盲目就是没有深刻地分析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新各个环节的实际作用,对企业自身推进“两化”融合的基础条件,包括制度、业务流程、人才、管理等基础缺乏认真分析,对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缺乏清晰的认识,技术驱动,盲目推进,往往造成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甚至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后果。
片面是指一些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重视局部的应用,没有从制度、流程、人才、技术、运行模式等全面看企业的“两化”融合,从战略的角度认识”两化”融合而不作为是指对“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必然趋势认识不足,对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浪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多地表现为重设备投资规模、重短期投资效益、重立竿见影项目的引入,重国家支持和国家投入建设的工程因此,对信息化建设往往更关注于硬件设备的投入,对信息流程化、网络流程化、IT与通信的融合服务、新型工业与信息化的全方位融合等,大多采取隔山观景的态度正因为有这种认识的存在,许多城市把“两化”融合单纯地作为政治业绩,顾头失尾,信息化成为纯粹的形象工程省市规划思路陈旧,仍以传统工业的建设思想规划“两化”融合,使“两化”融合成为简单地上新设备、新项目,获取新投资的手段,而对融合的理解不足;发展机制和创新思想不够,过多强调政府支持而缺少市场机制的引入目前的两化试点,仍未摆脱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便在上海、广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两化发展目标也仍停留在工业增量的传统规模化思想体系中总体来说,两化融合工作在2009年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但也仅仅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去理清,还有更多的困难需要去克服,明年的任务或许更艰巨。
但从领导人的乐观态度上,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更多的信心,”工业化与信息化在当前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升传统产业,它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这恐怕也是将来金融危机以后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制高点李毅中载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电子政务陷困境是否恢复国信办起争议2008年大部制改革后,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原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不再保留,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重要机构缺位”的时代,引起了很多政府信息化推进者的困惑,对如何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私下产生了很多的失落和担忧2009年周汉化和汪向东这两名学者的文章将这一问题公开化,一时间引起了业内学者、专家、电子政务推进者的广泛关注和争鸣周汉化研究员在其《当前中国电子政务的五种推动力》一文中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不可能也不能仅依靠来自领导层或者执行部门的推动,而是要清楚地认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全面调动电子政务发展的各种推动力,以实现电子政务工作新的突破观察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将其主要推动力归纳为政府推动、市场推动、法治推动、社会推动、竞争推动等5个方面电子政务系统越多,部门壁垒越森严,信息化条件下政府信息资源越难共享等问题,都根源于传统的政府推动模式与电子政务规律的内在冲突。
可见,政府推动的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推力衰减和内在冲突等问题这个时候,与其期望更多的政府推动(其结果是新一轮的恶性循环),还不如进行根本调整,更多发挥其他机制的推动作用该文发表不久,汪向东发表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领导体制的思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汪向东明确提出“从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化也一样)推进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我们非常需要一个顶层、专管、超脱、强力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在2008年国信办并入工信部以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已无顶层、专管和超脱的执行机构,工信部属下的司、处在协调其他部门和地方时,一旦触及权益,便难以胜任;国办、中编办虽处顶层,缺点是不专管、不超脱,比较起来,国办承担着异常繁重的日常行政运行的职责,他们想必更希望保持、而不是冲击现有行政机器的运行秩序;原国信办及属下的电子政务组能够满足顶层、专管和超脱的需要,当时的缺点是不够强力,现在可惜这一机构已不复存在顶层的问题如果长期不解决,势必阻滞和影响地方和部门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为此,他明确建议:国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在非常设的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常设的部委之间,设立一个超越部门权益之上、又能承担日常决策支持、实施和协调的行政机构。
由于事关重大,两文发表之后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反响《中国信息界》杂志以访谈形式,辑录了众多知名学者、信息化相关部门负责人有代表性的观点大家重点就以下3个问题发表了见解1、一种新观点认为,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不再保留”,当前的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重要机构缺位”的时代,这对电子政务发展非常不利从我国电子政务推进的历史和实践来看,非常需要一个"顶层、专管、超脱、强力”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并提出”尽早恢复国信办”等建议对此,您如何评价?为什么?2、另一种新观点认为,中央与地方信息化推进机构改革以后,要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不可能也不能仅依靠来自领导层或者执行部门的推动,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着政府推动、市场推动、法治推动、社会推动、竞争推动等5种推动力也有学者因此认为,只要顺势而为,尽快发育不同的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