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bāo即华山)亦谓之华山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坟墓)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深远幽暗)然既其出,则或咎(jiù责怪)其欲出者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帮助)之何可胜(shēng 完全,尽)道也哉 庐陵萧君圭(guī,人名)君玉余弟安国平父(fǔ对男子的美称)正字音一.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始:起初; 舍:筑舍居住 址 :山脚 卒:死 名:命名 阳:山的南面( 古人以山南水北 为阳) 盖:大概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 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 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 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 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 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起初在这里筑 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 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 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 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 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 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 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 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穷:走到尽头 且:将要 加:更加 明:形容词用 作动词,照明 其:自己; 极:尽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 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 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 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 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 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 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 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 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 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 ,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 :“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 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 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 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 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 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 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 洞的乐趣 (二)下列句中哪些词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 释之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7.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舍:名作动,筑舍定居名:名作动,命名 名:名作动,命名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明:形作动,照明深:形作名,深度 见:为动作名写仆碑是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作 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 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 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 的依据■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碑文上 的文字?于是:对于这种 情况 焉:语气词,不 译 以:因为,由于 以:而,表并列 其:岂,难道 胜:尽二.分析解读三四五六段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 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 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 王某记 译文•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 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 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 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 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 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 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 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 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 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 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 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 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 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 临川人王安石记 3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所罕至焉第二段入之愈深,其进愈 难,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 至又加少矣力足以至焉,于人为 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方是时,余之力 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课堂练习“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词(有称代、指代 等多种用法),有时也可用来表示各种不同语气试 解释下边各句中“其”字的不同用法 1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代词,指代卒葬之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它,代词,称代仆碑前“其”,它,代词,称代后洞后“其”,那些 ,代词,指代好游者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之乐也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8.其孰能讥之乎自己,代词,称代作者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 那些代词,指代游客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往往有得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大王见臣列观E.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察、看观察、看建筑物的一种,便殿guàn 景象解释下列多义词: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C.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求探求寻找要求,交换请求悲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 书之不存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余悲之曰:“若毒之乎”感叹、叹息悲哀哀怜胜1、何可胜道也哉 2、沛公不胜杯勺3、予观夫巴陵胜状4、终不能加胜于赵尽 shēng禁得起、能承担 shēng优美的 shèng胜利 shèng相1、无物以相之2、操虽托名汉相3、卒相以欢帮助、辅助 xiàng宰相、丞相互相 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