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聊我们的家乡安阳一、安阳的古都史"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这是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对古都安阳的由衷赞誉.安阳是我国既有文字可据,又经考古证实最早的古都殷墟的所在地.早在3000多年以前,商王盘庚迁都于此,传8代12王,历时254年.<约公元前1330年 商王盘庚自奄〔今##曲阜〕迁都北蒙〔今安阳小屯村一带〕,史称殷商.>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将殷都之地分封给纣王之子武庚,以续殷祀.同时,把商的王畿分为邶、卫、庸三个封区,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统治,以监视武庚,谓之三监.武庚叛乱后,周公将殷人强制迁徙到洛水北岸,兴建了一座成周城,殷地从此成为废墟.和兴建成周城的同时,周大封诸侯,全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卫是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整个西周时代,殷都旧地属卫国.公元前7世纪春秋齐桓公时,在今安阳北20公里处建邺城.后晋国打败了卫国,占有了殷都旧地,称之为义阳,亦称东阳.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这里始归魏所有,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西门豹、史起先后治邺.后又属赵国,称宁新中或新中.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将王龁〔hé〕攻克宁新中,改名"安阳",从此,安阳之名见于史册.后秦军围攻邯郸,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十一年〕,命大将王翦等攻克安阳后,开始修筑城墙.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群雄并起,楚王项羽与秦将章邯在"洹水南,殷墟上"结盟,史称"洹上之盟".东汉末年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个王朝的都城,达126年,造就了安阳历史上的又一次辉煌.左思《三都赋》以魏邺、吴建业、蜀城都三都并举,足证其时人们心目中,三国鼎立初的曹魏政府中枢实在邺都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自580年杨坚焚毁邺城后,千年邺都才成为一片废墟.并将邺民全部迁至邺南之安阳城.安阳遂称相州,隋唐以后,安阳崛起,经宋、元、明、清为相州、彰德路、彰德府治所,今邺都废址所在临漳县,历来为其属县.至本世纪50年代初废平原省,安阳、临漳才划属两省.就历史情况而言,安阳〔殷〕与邺虽相距20公里,然两者皆处于漳洹冲积扇,曾有过密不可分的隶属关系,如同关中平原的丰、镐、咸阳、长安一样,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安阳的历史,就应该包括殷都和邺都的历史.论建都开始的时间,安阳远比西安早200多年;论建都历时久暂,自殷算起,包括六朝时代的邺,合计370年,比开封、杭州要长得多.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1982年就提出,安阳应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我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1988年,中国古都协会将安阳列入中国七大古都.〔七朝28王〕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建都时间商 殷 殷墟前1300年-前1046年曹魏 邺 邺城遗址 213年-266年后赵 邺 邺城遗址335年-351年冉魏 邺 邺城遗址 351年-352年前燕 邺 邺城遗址 357年-370年东魏 邺 邺城遗址 534年-550年北齐 邺 邺城遗址 550年-577年二、安阳的称谓演变公元401年,北魏在邺城立相州,取河澶甲居相为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邺城属相州治理.公元580年,北周灭北齐,邺城被焚,邺民全部迁至安阳.安阳遂称相州,亦称邺郡.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公元1192年〔金代〕,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国初年.1913年,废彰德府,置安阳县.民国以后,在豫北设河南省第三行政区,治所安阳,下辖安阳、汤阴、临漳、##等11个县.1949年置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仍保留邺县.1952年平原省撤消,邺县、安阳县属河南省.1954年,安阳县、邺县合并为安阳县,属安阳地区.1983年9月1日,国务院的国函字[1983]17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河南省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批复》,第二条,撤销安阳地区行政公署,将安阳、浚县、淇县、林县、汤阴五县划归安阳市管理.第三条,撤销濮阳县,设立濮阳市,由其直接领导,并将安阳地区的##、滑县、清丰、##、长垣、范县、台前七县划归濮阳市管辖.古时以水北山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三、安阳成为殷都的因素1 殷都安阳兴起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在古都形成的诸地理因素中, 自然环境颇为重要.尤其应值得注意的是地理位置、地势、山川、土壤、气候等.1.1 地理位置《吕氏春秋·慎势》说: "古之王者,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上古时代选择都城注重探求国土的中心点.史念海先生说: "都城的最早的作用是王朝或政权以之来统治或控制全国的疆土.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王朝或政权才能长治久安.远古时期有些人设想, 为了能够更好的统治或控制, 都城所在地以居全国疆土的中央为宜".安阳一带在古人心目中是被视为天下之中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昔唐人都河东, 殷人都河内, 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若鼎足, 王者所更居也".在汉代人看来, 殷人的都城河内一带显然是居天下之中的.从探求国土的中心点这一基本原则看, 商王在此建都, 应该是较为理想的.1.2 地势今天的安阳西接太行山脉, 南北两侧是海拔200m 左右的丘陵, 东部与华北平原相接.商代安阳地区的地貌环境与现在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就地势而言, 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更为显著.安阳一带的地理形势非常适宜古代人类居住和生活, 是统治者立国定都的理想场所.上古时期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 北方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先秦文献中多有大规模洪水泛滥的记载.面对频频发生的水患, 人们为避洪水灾害, 多选择地势较高的丘地营建聚落.钱穆先生曾论与: "盖古人其先皆居丘, 故所居地亦以丘为名"[4].考古学资料表明, 新石器时代安阳一带的聚落遗址多分布在岗丘地带.如汤阴白营龙山时代遗址"由于居住的堆积, 遗址的中心地区逐渐形成一个老远就能看见的高台地, 高出周围地表约3m"[5].与其类似的还有安阳后岗遗址等[6].这种聚落遗址的分布显然与上古时期安阳一带的地理形势有密切的关系.1.3 山川古代立国定都, 大凡遵循"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 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 就地利"的原则[7].古人选择都城往往对山川相当重视.安阳西依太行, 濒临漳洹, 可谓山川俱备, 地理形胜颇为优越.《战国策·魏策一》说殷墟一带"左孟门而右漳滏, 前带河,后被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河南四·彰德府》中有如是记载: "山川雄险, 原隰xí平旷, 据##之襟喉, 为天下之腰膂".毕沅在《重修彰德府志序》中说:"其地襟带漳洹, 阻宅山阜, 辙迹所会, 此为要冲."古代安阳三面有水, 一面背山, 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天然防御圈.仅从防守角度而言, 这里已是一个建都立国的最理想所在[8].事实上, 在我们今天看来, 山川对于古代安阳兴起的意义尚远非这一方面.著名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周昆叔先生在对华北地区甚至更广大区域人类生存和迁移规律进行较为全面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讲到: "山对人类与其文化发展十分重要, ⋯⋯山能为人类生存提供水、土、生物等重要资源.⋯⋯山在人类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应于更多关注"[9].先秦时期安阳一带河流密布, 纵横交错.安阳东部是古黄河, 从安阳东南方向而来,经安阳、##之间向东北缓缓流过.南边是淇水、荡水、羑水, 北面有漳水、滏水, 紧靠安阳的是源于太行山向东奔流的洹水.上述河流构成安阳地区的主要水系.据卜辞资料,殷墟地区商代先民的生产、生活与这些河流有相当密切的关系[10].1.4 土壤农业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部门, 在以农业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里, 都城所在地的土壤往往格外受到重视.安阳一带位于豫北、冀南的河< 古黄河> 、漳冲积扇上, 地势较高, 排水良好, 土壤肥沃, 是理想的农业地带.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今京广铁路以西洹河两岸, 史前时期以来并无剧烈地貌变化, 两岸地面堆积有较厚的早期全新世黄土.今京广铁路一线以东, 除当时河道南北两侧堆积有东西延伸的条带状早期全新世黄土外, 其余地段, 包括现今洹河所经地区, 当时地势较低, 地面堆积主要是一种黑色土壤[11].结合测量出的该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来说, 土壤内含较多的腐植质, 地力十分肥沃.肥沃的土壤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1.5 气候殷墟一带的气候状况, 学术界已作过不少深入细致的探讨.在此阶段, 我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优越, 雨热同季.许多学者均认为, 上古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气候类似于今天长江流域的气温和潮湿度.竺可桢先生说: "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 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 大部分时间高于现在2°C 左右.一月份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C—5°C"[12].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于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综上所述, 安阳一带高亢的地势适宜于古代人类的居住和生活, 依山傍水的地理形胜有利于军事防守, 太行山区为人类提供各种丰富的野生林木资源, 还提供大量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肥沃的土壤、丰沛的水源、良好的气候三者的最佳组合正是新石器时代以来聚落选址的基本依据, 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奠定了商代中期安阳兴起和发展的地理基础.2 殷都安阳兴起的历史人文基础殷都安阳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与洹河流域长期以来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关, 同时人类长期活动于洹河流域, 形成了较为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悠久深厚的文化基础, 也是殷都安阳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地理因素.2.1 经济发达安阳一带在商代乃至以前, 是一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业是商代经济的重要部门.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考古学资料可知, 安阳殷墟东西的洹河两侧分布有许多商文化遗址, 这些遗址靠近水源, 土壤发育良好, 基本是定居农业遗址.商代安阳一带农作物种类主要有粟、小麦、黍、稻和豆等.最近在殷墟白家坟东与孝民屯晚商文化层中, 多次获得炭化了的农作物.经鉴定为粟、小麦和黍.商代后期酿酒业发达, 酒的品种复杂, 祭祀用酒和饮用的数量之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产品丰盛, 农业已发展到相当高度.商代安阳一带养殖业也较当发达.在殷墟花园庄中商时期的遗址中, 发现了一大批动物骨骼.其中属于家畜和家禽的动物有黄牛、水牛、绵羊、猪、犬和鸡等[14].1960 年大司空村制骨作坊出土的半成品、骨料与废料35000 余件[15]; 1959 年和1973 年在北辛庄遗址清理的兽骨数万件[16]; 1986 和1987 年在花园庄南地一座灰坑中, 清理的各种兽骨数十万多块[17].大司空村和北辛庄的两批都以牛骨和猪骨居多, 其次为马、羊、狗骨.花园庄的兽骨绝大多数是废弃的牛骨.此外, 商代安阳一带渔猎业也很发达.相对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渔猎业, 为殷都安阳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2 交通便利《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河南四·彰德府》中称安阳一带: "据##之襟喉, 为天下之腰膂".毕沅在《重修彰德府志序》中说: "其地⋯⋯辙迹所会, 此为要冲."安阳特定地处于发源于太行山的漳、洹河谷和太行##麓交通大道的交会处, 这就使安阳先民在与各部族之间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中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侯仁之教授在分析古代城兴起时曾强调过沿太行##麓自古形成的交通控道的重要性[18].由于受特殊地形的制约, 这是当时中原地区通往小平原的一条控制性道路.发源于太行山的许多条河流与这条南北大道相交, 形成许多渡口.渡口所具有的客货中转和物资集散职能, 往往成为城市兴起的动因.先秦以后, 更由于白沟和利漕渠的开凿, 漳水与其它河渠相沟通, 太行##各处的船只, 能够驶抵邺城之下, 邺城由此而得到繁荣和发展.2.3 人口相对密集由于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