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3篇)(共10560字)

一****云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KB
约6页
文档ID:269416060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3篇)(共10560字)_第1页
1/6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3篇)(共10560字)摘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高校大学生已成为使用网络媒体的主要力量但受年龄等的限制,多数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运用,以及对网络舆情的价值判断、信息传播等尚存在认识不足、辨别不准确等问题为此,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具体探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对策,以为高校做好学生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提供关键助力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舆情;舆情主体;媒介素养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与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促使当今社会日渐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共信息平台在此过程中,广大网民不仅是海量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同步传播者,而国家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工作则日益突显出复杂性和挑战性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观点、意见、建议的总和,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1]在高校环境中,青年学生已成为网络媒体使用的主力军,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也因其所处的环境和舆情主体(高校学生)自身的特性,具有更高的应对难度和复杂性面对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和提升其媒介素养,建设高校良好的网络环境,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内容一、高校舆情传播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关联性“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发展至新媒体时代,其内涵延伸为人们面对新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2]。

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其媒介素养与高校舆情传播情况有着不容忽视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媒介素养是公民素质的一项基本组成部分,高校应将对青年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从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体进行舆情传播的广泛程度、需求度和传播情况来看,传播主体与传播方式、内容、效果之间都会产生较为深刻的相互影响,即良好的舆情传播是促进媒介素养提升的社会前提,而媒介素养的提升又是良好的舆情传播的关键助力[3]二、大学生作为高校舆情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作为紧跟时代潮流的年轻一代,总体来看,其能较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但从大学生网络言行表达方式来看,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阶段性特征一是在新媒体的强势影响下,网络几乎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但大部分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缺乏主动思考,且以接受休闲娱乐类信息为主,若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二是青年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的不足,且媒介道德与法律意识也非常欠缺,易造成对舆情研判的不准确,成为虚假信息的网络推手,进而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

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对媒介信息传递的价值观念判断及接收错误,很有可能对其自身的思想认识造成不良影响三是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存在价值和运作方式,虽有一定了解,却又认识不足,即青年学生能快速接受并适应互联网方式,但还不足以使互联网完全为自己所用,尤其在运用新媒体服务于学生本职、获取学习资源等方面,其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升四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高效、准确地获取与传播信息,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媒介素养新媒体形势下,开放、快速、难控的舆情传播特征,促使信息的共享更加及时,也加剧了舆情传播的风险通过观察一些网络事件的舆情传播状况可知,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较低的媒介素养,其研判与正确传播舆情的能力不足五是网络时代带来的信息爆炸效应正好迎合了青年学生表达自我的渴望,同时,不断强大的虚拟空间能够满足他们拓展社交、交流观点、彰显个性而又不用惧怕现实冷漠或自闭孤单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青年学生参与网络话题讨论和舆情传播的主动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局限性,学生可能出现情绪化与非理性的传播方式,因此,违反网络法规和道德的现象也时有出现三、提升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基于上述有关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立足国内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实情,本文将有针对性、创新性地从思想引领、心理关注、文化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对策。

一是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念引领,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强化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生思政教育范畴,即通过员、思政课专任教师等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生常规工作的开展以及形势政策、思想政治等课程中同时,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媒体建设(如一些校园公众号、BBS、APP等),积极打造被学生认可的主流校园媒体,开展丰富多样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学生群体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二是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层面,做好媒介素养的教育工作由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反应在媒介行为上,学生网络言行的表现,不仅是思想观念的体现,也是心理动态的写照,其往往能够反映出他们的性格特质、成长背景、人际交往方式等信息因此,高校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论坛等相关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引导其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心理动态引领大学生良性的媒体适应能力与舆情传播三是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的培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线下”校园文化活动,鼓励他们走出宿舍、走出网络,以帮助他们摆脱虚拟的网络世界,从而使学生更加真实、直观地表达自我、展现自我。

四是推进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系化建设,主要包括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及专门化媒介素养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创造机会为开设专门性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供保障:高校既要引入相关专业、具备理论与技术知识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同时也要对员、思政课教师等进行专门化培训,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高校应有针对性且持续性地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定期举办讲座论坛,以提高大学生认知媒介、了解技术、辨别信息及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尤其可针对重大网络事件舆情传播状况所反映出的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五是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并努力推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与高校舆情传播关联紧密,高校应将其作为育人职责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也与其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对大学生思想观念、言行表达的引导和教育,除高校之外,家庭、社会也应予以关注和重视,并由此促进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广泛地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四、结语本文基于当今社会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环境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日益复杂的小环境,从大学生这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探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对策,并从净化、完善舆情主体的角度,为高校做好学生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提供了关键助力和根本保障,从而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1]胡静静.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队伍建设[J].文化学刊,2016,(5):125-126.[2]王莲华.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08-116.[3]周乃东,王继文.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与大学生媒介素养关联性研究[J].中国市场,2015,(13):121-123.第 6 页 共 6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