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应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本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理论全面认识,而且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我国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制定宗教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内涵 当代价值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的19世纪中期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作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种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后经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宗教的社会根源、社会作用等的进一步论述和阐释,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宗教的一系列政策而臻于完善。
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基本理论结构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首先在基本理论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基本内容第一,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宗教从一开始就是超验性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从现实的力量中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后来恩格斯对这一界定作了补充,他认为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页由此观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曲折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
第二,关于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通过对宗教的深入研究,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起源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初期并没有宗教,只有当人们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并逐渐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从而对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时,才产生关于自然现象的虚幻映像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254页从这里可以看出,宗教是人们在生产力极端低下,对自身的自然和外部的自然极端无知的状况下产生的第三,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双重性在马克思看来,宗教并不是是人类摆脱苦难,获得解放的现实途径和方法,它只不过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是“无情世界的心境”,归根到底是使人麻醉的“人民的鸦片”,对人类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历史上人民群众也曾利用宗教来反抗剥削阶级的压迫和统治,但这是由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
中世纪时,宗教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革命阶级要组织群众起来斗争,也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但到了革命成功以后,宗教就成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第四,关于无神论思想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具体来说,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哲学基础而形成的科学批判和彻底否定有神论宣扬的神的存在、灵魂不灭、来世幸福及其他鬼神迷信各种巫术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科学无神论发展的最高形态概言之,马克思认为,一切超自然的神、上帝、灵魂、鬼怪都是不存在的他反对基督教中以上帝为象征的一切有神论马克思战斗的无神论思想表明,“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承认道: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这是哲学的自白,他自己的格言,借以表示它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9—190页第五,关于宗教消亡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宗教既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归于消亡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宗教是不可能消亡的,人们仍处于异己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支配之下,宗教反映事实的基础仍然存在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埋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政治制度并实现共产主义,宗教才会消亡,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只要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环境不断改变,人获得彻底解放,宗教必将随之消亡如果这些群众曾经有过某些理论观念,如宗教,那么现在这些观念也早已被环境消灭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实践原则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宗教信仰权利自由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情感需要应该给予满足,作为一种信仰活动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可能满足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一样,不受警察干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列宁也认为“任何人都有充分自由信仰任何宗教,或者不承认任何宗教,就是说,像通常任何一个社会主义者那样做一个无神论者在公民中间,完全不允许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一样的现象。
《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3页第二,宗教信仰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在现实生活中,在条件没有成熟之前还要正确对待宗教,承认宗教存在的合法性和现世性国家应该保障公民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承认一切公民有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必须避免伤害教徒的宗教感情,禁止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对待教徒群众第三,宗教信仰是个人事情列宁指出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每个人不仅应该有相信随便哪种宗教的完全自由,而且应该有传布随便哪种宗教和改信宗教的完全自由哪一个官吏都管不着谁信的是什么教:这是个人的信仰问题,谁也管不着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6页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组成是以马克思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为核心和中心线索的、以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为补充的前后一脉相承、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在现实实践中,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与其关于宗教的一般性理论是内在相通、一脉相承的首先,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无神论对神本主义的彻底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否则就无法解决在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无神论”与“宗教信仰自由”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的科学发现和以科学、实验、工业为内容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为马克思的无神论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与无神论和宗教信仰自由观点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批判神本主义,提倡人本主义,而人的本体地位确立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但在人类彻底解放之前,又有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必要和可能因此,无论是坚持无神论,还是尊重和保障人的宗教信仰自由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不能把二者中的任一者加以绝对化,从而造成矛盾和悖论,无神论与宗教信仰自由的矛盾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层面上才能得到解决 陈树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解读》,《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4期其次,在人的解放途径和手段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一切宗教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能起到鸦片的麻醉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马克思认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人创造宗教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幸福,从基督教创立那天开始就带有这种目的在科学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宗教充当着人解放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马克思认识到宗教给人的是一种虚假的幸福,强调是宗教的负面功能和作用的有限性,并没有把宗教的本质定位于宗教的功能上。
他坚信现实的实践活动才是人解放的最有效的手段,赞扬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对人解放的决定性作用他主张“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要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最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人的彻底解放和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运动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一种最大的分工,而宗教正是这种分工的表现,它将随着人的彻底解放而消亡然而,“人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同上,第87页宗教的消亡同样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要根据现实的发展状态而不是人的主观愿望来决定在“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6—97页这一方面说明,宗教的最终消亡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命运,但它的消亡是有条件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人为规定的另一方面,作为非理性的、异化的宗教只有在理性、科学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明白而合理的条件下,才能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价值 当前,我国宗教信仰群众呈现扩大趋势,宗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在国际、国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不断扩大,宗教的世俗化倾向不断发展,并且呈现出明显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宗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现实地、发展地看待我国宗教问题的存在;坚持科学辩证的方法,辩证地看待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根据转型期我国宗教特点做好宗教工作因此,我认为我国当前做好处理好宗教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宗教问题对于转型期我国的宗教问题及其特征,我们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去分析,也不能单纯用精神方面的因素去解释,而应该在现实社会存在中寻找答案,并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宗教问题的存在,而不是僵化地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关于宗教的某些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论及的宗教是 19 世纪的西方宗教,其相应的宗教批判主要是服务于其社会革命的;列宁所论宗教主要是对 “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如今环境已变,宗教的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宗教性质及社会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显著的是宗教在不断地 “世俗化”,也即是说宗教在越来越多地把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向世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