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1.周武王主张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时李斯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恰当的评价是A都是片面的 B都是相对进步的 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 D有利于封建统治2.以下有关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3.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车同轨,书同文”,主要原因是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政治大统一C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D秦始皇能够厉行法治4. 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直至深夜才能休息主要是因为( )A.“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B.“以至万世而为君”C.“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5.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6.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以及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A.属实 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 D.有可能是事实7.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C. 维(礼又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D. 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8.下列措施中哪一项是秦始皇首创的( ) A B C D.规定最高统者称皇帝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A.地主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需要 B.封建分散的自然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C.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因素 D.儒家大一统思想的长期影响10.秦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 ) A.修筑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交通 B.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11.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2.秦始皇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B.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C.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D.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摘选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台刻石》材料二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呈郭老》(注: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秦始皇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朝时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1)从材料一中,你能够得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你认为三幅图片中不完全可信的是哪一幅?请说明理由2)材料二中的秦朝人、晋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15.阅读下列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以上两则材料摘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王夫之《读通鉴论》请回答:(1)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123456789101112第二单元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123456789101112BBBDABADBBCA13.答案:(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14.答案:(1)秦统一中国,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阿房宫地砖图反映的信息不完全可信理由:秦统一之初,经过长期战争后的社会经济凋敝亟待恢复(除关中外),不可能出现“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的现象 (2)秦朝人肯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晋朝人指责秦始皇的暴政评价秦始皇,应结合时代背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一方面,他统一了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灭亡15.答案:(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说明:写出暴政具体表现即可);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够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