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训诂的原理与方法,所谓原理,是指能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而所谓训诂原理,则是对语言的音与义、汉字的形与义以及形、音、义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对汉语汉字产生和运用规律的反映王宁主编训诂学绪论说:“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并说:“要想使训诂学从纯经验性的技艺走向具有系统理论的科学,就必须进行训诂原理的探讨和阐明而训诂方法,则指根据训诂原理,运用训诂材料,去解决训诂问题的门径和程序有的著作将形训、声训、义训视为训诂方法,其实是不妥当的形训(如“止戈为武”)、声训(如“土,吐也”)、义训(如“奔,走也”),是训诂的形式,或者说是训诂的结果,本身不是方法但是,那些使用形训、声训、义训来解决字义理解和古书阅读问题的人,应该是使用了一定方法的,或者说考虑到了解决问题的角度、依据、线索和程序等因素,即便是对形训或声训或义训的方式选择,也应该有方法的问题在其中比如“止戈为武”这一训释,就是从字形结构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土,吐也”是通过与声音相同的词的联想而说明问题的。
从字形出发考虑问题和从声音出发考虑问题,这就是方法问题训诂方法是从已知出发来解决未知或疑难问题的方法比如“止戈为武”这一训释,就是从字形结构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土,吐也”是通过与声音相同的词的联想而说明问题的从字形出发考虑问题和从声音出发考虑问题,这就是方法问题训诂方法是从已知出发来解决未知或疑难问题的方法但是,形训或声训或义训本身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运用的结果所以,郭在贻先生所著训诂学很明确地说:“有的训诂书把训诂的方法概括为形训、声训、义训,又有的概括为互训、义界、推原,我们认为这些都是训诂的条例或方式,而不是方法我们所说的方法,是指一个陌生的词儿摆在面前,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使它由未知变为已知这种由未知求得已知的手段,便是我们所说的方法第五章“训诂的方法”,79页),目前论述训诂原理问题的专著主要有两本:王宁训诂学原理(1996)和孙雍长训诂原理(1997)专论训诂方法的有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1983)和黎千驹训诂方法与实践(1997)在一般的训诂学著作中,介绍、讨论训诂方法的较多,谈论训诂原理的较少因训诂方法基于训诂原理而产生,故将二者结合起来叙述也是适当的下面参考古代训诂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当代训诂研究的新收获,对训诂的原理和方法作一概略的介绍。
由于训诂的核心问题是语义问题,而语义的核心又是字义(词义),所以训诂原理和方法都是以字和字义问题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我们下面的叙述也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