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遂川左安基础资料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7KB
约25页
文档ID:34609465
遂川左安基础资料_第1页
1/25

悠悠泉江,宛若一根斑斓的彩线,连缀着遂川4000多年的古老历史和璀璨文明从天子地古文化遗址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至东汉建安四年(199),始建县于遂水之口,名曰遂兴此后曾三徙治所,六易其名1914年,县名由龙泉改称遂川至2003年,遂川建县1804年遂川县地处江西省西南边境,东邻万安县,南界南康市、上犹县,西连湖南省桂东县、炎陵县,西北接井冈山市,北抵泰和县,总面积3144.17平方公里2003年辖11个镇12个乡2个国有林场,总人口52.2万人境内蕴藏3000多种高等植物,40余种矿产金橘、板鸭、狗枯脑茶誉称“遂川三宝” ,多次获国内外大奖,遂川被国家命名为“ 中国金橘之乡 ”、“中国板鸭之乡”、“中国特种经济林—油茶之乡”;白水仙—泉江风景名胜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正在加紧开发利用县内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为发展遂川经济提供了诸多条件遂川,是一块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人在遂川领导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书写了中国革命斗争史闪光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泽民、李鹏、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先后亲临遂川视察,对遂川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给予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

20世纪90年代,遂川的改革开放进人全面推进和重点攻坚阶段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农村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以发证形式明确承包土地30年不变,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全县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县、乡、村层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各项服务;2002年4月,全县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税改后亩平和农民人平分别减负35.3%和35.31%0 1997年起,国有工业企业在探索承包、租赁、股份等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实施时称‘`2号强攻行动”的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工业企业逐步退出国有序列,一些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企业相继破产拍卖国有、集体商业历经承包、国有民营、资产租赁、置换产权等一系列改革后,全面推向市场;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进人21世纪以后,明确提出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实施内外资一起上的方略,同时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许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落户遂川,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2003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上交税金占当年财政总收人的三分之一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遂川两次推行党政机构改革,县委机构精简65%,县政府机构精简43%,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精简行政事业人员,公开选拔优秀人才;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行政事分开,乡镇事业单位精简40%。

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方面:教育以强化“两基” 为重点,发展民办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医疗卫生系统推行股份合作、租赁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引人竞争机制,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改革公费医疗遂川县志1991-2003制度,向社会医疗保险体制过渡;建立起城镇住房公积金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及城镇居民“三条保障线” 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遂川是山区县,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较多1991年以来,遂川坚持走开发式扶贫道路,实施“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贫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2003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2.53万人13年间,遂川实施“八五” 、“九五”、“ 十五”计划,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强攻工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全县经济稳步发展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万元,是1991年的4.61倍;财政收人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082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549万元,是1991年的5.02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绝大多数解决温饱,不少居民生活迈人小康遂川农业,素以传统产业为主,结构比较单一20世纪90年代初,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商品农业。

平原乡镇重点发展鹅鸭、生猪、果茶、水产、珍禽和油茶生产;山区乡镇主要发展茶叶、金橘、蚕桑、药材、草食动物、木竹等经营方式改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同时调优品种、品质结构,推广农业新科技和新机械,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打破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推行瓜一稻一菜或稻一稻一菜种植模式,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1996年起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8年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226.67公顷,开发经济果林1120公顷,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9660公顷、除涝面积7900公顷1998年起,遂川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把鹅鸭、果茶、木竹、蚕桑、药材等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并在公路沿线建立五大产业基地经过几年发展,木竹、果茶、鹅鸭三大产业覆盖全县20个乡镇10.5万农户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扶强扶优主导产业龙头,建设专业市场,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打造主导产品知名品牌,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经营效益2003年,全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达12家,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逐步优化升级,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产值达68000万元,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人比1990年分别增长.5%和1.5倍遂川是林业大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1990年以前,仍有大量宜林荒山。

县委、县政府作出“ 三年消灭荒山、七年绿化遂川 ”的战略决策,开展全县性的灭荒造林活动1999年,遂川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完成水保林新造、疏针林补植、经果林改造、封山育林共达9320.15公顷2002年,全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国家采取政策优惠、专项补助等措施,激发农民积极性,2年完成退耕还林4000公顷在实施造林绿化的同时,因地制宜推进高效林业建设,先后建成6大高效林业基地并取得显著成效县林业部门加强森林抚育、林木管护和林政管理,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到2002年,森林覆盖率由灭荒前的62%提高到77.4%同时发展木竹加工企业,引导木竹加工向集约型精深加工发展,木竹制品发展到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胶合板、竹胶板、木竹地板、高档家具、铅笔、竹帘、装演料、工艺品、竹凉席等29个品种此外还有蚊香、菇稀树脂化工产品2003年,全县木竹制品总产值达12000万元,林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7863万元增加到16672万元 三县内工业,20世纪90年代初以国有工业为主9家县办国有工业企业分别为印刷、副食品加工、酿酒、采矿、农机修造、软罐食品、火柴、汽拖修配、造纸等行业县委、县政府实施兴工富民强县战略,增加有效投人,使全县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上升到1992年的56%。

此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体制弊端日显,效益滑坡,亏损严重1997年起,县内国有企业在经过实施承包、租赁经营后仍未走出困境的情况下,开始推行产权制度改革至2003年,9家县办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完成产权改制20世纪90年代初,遂川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的乡镇工业发展战略,乡镇工业蓬勃兴起,一度成为遂川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到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3692家1997年起,乡镇集体企业全面推行经营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经过联合、兼并以及资产重组,2003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回落到2907家在加快国有和集体工业改革的同时,遂川不断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工业企业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外地企业开始进人遂川,或独资经营,或购买县内国有企业,或合作开发新产品,或组建民营及混合制股份企业 三板 ”(木板、竹板、石板)建材、 “三宝”(金橘、板鸭、狗枯脑茶)食品成为县内外民资投放的热点,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运而生至2003年,全县有民营工业企业154家,形成以建材、化工、食品、制药、服装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发展格局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后,全县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工业发展平台。

1992-2003年,征地186公顷,筹资12100万元建设工业园区,基本完成了园区“ 六通一平 ”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 “五区一中心”园区布局县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和保护入园企业的政策措施,改革园区管理体制,为园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落户园区,安排大量城乡劳动力就业四 随着经济的发展,遂川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县乡政府积极筹措资金,举全县之力大打公路建设攻坚战1991-2003年,全县新建公路948公里,桥梁259座,改造县乡公路206.1公里;新修和改造乡村公路894公里沥青和水泥路总长近百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目标,通公路的村由1990年的195个增加到2003年的295个,基本形成以赣粤高速公路和105国道为主骨架、省道为主干线、县乡公路为支线、乡村公路为补充的公路交通网络1991年以后,遂川的水利建设一方面对原有设施进行维修、加固和改造,一方面新建一批水利工程1991年开始兴建县内最大且集发电、防洪、养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型水库—安村水库,对21座小(二)型水库和2000多座塘坝进行维护加固,同时兴建和改造遂川县志1991-2003一批引水工程,大大提高蓄水、引水和抗灾能力。

到2003年,全县共有各类水利工程5800座水电开发已有几十年历史1991年,建设全县最大的水电工程一一安同步增书全县保感保障村电站,并全面铺开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试点工作,1998年通过国家验收通过招商引资、吸纳民资发展私营电站,13年建成小型电站17座,还有27座正在建设中全县形成以安村、草林冲水电站为骨干,以乡办、私营水电站为补充的电力网络2001年,启动农网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一批输电线路和其他设施,城乡居民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城镇建设,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人快车道1993年和2001年,县城总体规划经过两轮修编,确立“ 一江两岸 ”总体构想县委、县政府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步伐,逐步改变“ 南轻北重”的失衡局面先后改造大道 5条,街道10条,广场2个,住宅小区10个;完成龙泉商贸城、城南进出口、龙川大道、井冈山大道、川江路、云川综合大市场、建材机电大市场等一批新扩建工程城区面积由1991年的4.5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7.15平方公里同时强化城市功能,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美化、绿化、亮化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各乡镇的好镇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电信事业发展迅速1993年实现市话数字化,1995年乡乡通程控,几年后又相继推出数据通信、因特网、宽带网络和小灵通业务。

2003年,有70%的行政村通程控,固定一展到5732户1992年和2002年,县内先后建立移动和联通通讯网络,共建移动、联通通信基站66座,网络信号覆盖大部分乡村,用户移动达2.8万户,联通达8600户,固定和移动以及宽带网络进人城乡寻常百姓家五 遂班和幼1998拜年,遂J一点布局育越办3倍;1991飞猛过所希蓦潮,至电化I2较大麦普活i 白商贸流通在改革过程中发展和完善市场份额萎缩、竞争乏力而被淘汰出局国有和集体商业除部分国家专营行业外大都由于与此同时,个体私营商业以大江潮涌之势迅速占领 |||||||||J门以“““”市场,成为商贸流通的主体兀个体私营商业的兴起,2003年,商业个体私营户发展到7758家,注册资金11504万加快了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1992年起,日用工业品放开经营,在管理上撤关除卡,治理“ 三乱”,确保货畅其流粮食、生产资料等重要物资由 1992年以前的国家专营,逐步有条件地放开经营新兴的房地产市场日渐红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各乡镇加大投资力度,一手抓旧市场更新改造,一手抓新场新市建设零田、草林、大汾、左安等乡镇建有规模较大的商业街或集贸市场;其他19个乡镇好场也都得到更新扩展。

县乡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积极培植财源,加强税收征管,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调动乡镇增收节支积极性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