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 2020 年)本溪市人民政府二0 年十二月第一章 规划修编背景 .1.第一节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4.第四节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7.第二章规划修编依据与过程 1.0第一节规划修编主要依据 1.0第二节规划修编简要过程 11第三节规划修编主要成果 13第三章资料来源与数据采用 1.5第一节 基础资料来源 15第二节 基础数据采用 .15第四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1.7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分析 1.7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 1.9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测 1.9第五章规划主要用地规模预测 22第一节耕地保有量预测 22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预测 23第三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24第六章耕地和基本农田分析 26第一节 耕地内部结构与变化 26第二节基本农田数量与质量 26第七章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29第一节集约用地总体评价 29第二节集约用地分类评价 30第八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34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34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35第九章 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9第一节 土地生态保护分区 39第二节 环境友好型用地模式 .4.1第十章 土地利用统筹分区与管控 43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及调控 43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及管控 48第三节 建设用地管制边界与区域 51第十一章各项规划控制指标分解 53第一节规划指标分解原则 53第二节指标分解过程与结果 5.3第十二章 中心城区控制与重大工程 60第一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60第二节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确定 62第十三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68第一节 评价的基本原则 68第二节 评价的任务与内容 68第三节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问题 69第四节 因子识别与价值测算 7.0#第五节评价过程与主要结论 72第六节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 7.9第十四章 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82第一节与省级规划的协调衔接 82第二节与上轮规划的协调衔接 83第三节 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衔接 8 3第四节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 84第五节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84附表1本溪市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2006— 2010年)附表2本溪市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2011—2020年)附表3本溪市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2006— 2020年)#第一章规划修编背景第一节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一、自然概况(一)位置与范围。
本溪市位于辽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 123 34'—125 46'北纬40° 4*41 35'北靠沈阳、抚顺,南接丹东, 西邻辽阳、鞍山,东傍吉林全境呈亚铃形分布,东西长 184公里, 南北宽87公里,土地总面积841131公顷,占辽宁省土地总面积的 5.76%二)地质地貌本溪市地处燕山的铁岭至安图复背斜和营口至 凤城复背斜之间,山河交错、山高谷深、岩层裸露、地质复杂本溪 市自然地貌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主要特征是以中 低山为主,西北部边缘有局部丘陵地形,全境总地势是南高北低,而 东西相比又东高西低本溪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40余座,主 要分布于本溪县、桓仁县和该两县与凤城市、宽甸县的接壤地带三)气候条件本溪市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季 风和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主要气候特点为:寒冷期长,降水集中, 湿度较大,气候的地方性差异明显全市年平均气温 6—8C,年降水量为800—900mm,年日照时数为2200—2400小时四)水文水系本溪市河流密布,有大小河流近 200条,其中 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7条这些河流分属于辽河流域的 太子河、鸭绿江流域的浑江和草河三大水系。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 量32.56亿立方米(地表与地下水资源重复水量为 6.92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2.48亿立方米,地下资源量为7.00亿立方米五)植被资源本溪市植被资源丰富,仅林地就占全境总面积 的78.40%林下中草药等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有人 参、细辛、五味子、党参、天麻等 150余种六)矿产资源本溪市矿产资源品种比较齐全,开发历史悠久、 储量丰富,目前已发现和探明储量的矿产共有 8个矿类46个矿种, 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4种,已发现未探明储量的22种金属矿产 主要有铁、铜、锌、铅、铝、金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 灰石、大理岩、石膏、粘土、滑石、石棉、石墨、云母、硫化铁和磷 矿等,此外还有稀有和放射性矿产铀和红柱石等七)风景旅游资源本溪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26处,景点近千个,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个, 各类景区与风景资源保护区总面积 1080平方公里其中著名的有世 界文化遗产一桓仁五女山高句丽山城,亚洲最大的天然溶洞一本溪水 道,东北道教发祥地一九顶铁刹山,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 林公园一关门山AAA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等, 集山、水、泉、林、洞、湖、寺、城为一体,素有“辽东胜境”之称。
二、社会经济概况(一)行政区划本溪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中国著 名的重工业基地,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城市、优秀的旅游城市和正在创 建中的森林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较大市本溪市设平山、明山、溪湖、南芬4个市辖区和本溪、桓仁2个满族自治县二)经济社会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溪作为老工业基 地,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市、外向牵动、可 持续发展和就业增长优先四大战略, 经过多年的发展,本溪经济社会 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入“十五”时期,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做 出全面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决策以来, 本溪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社 会全面进步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43.29亿元,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达到21922元;冶金支柱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现 代中药、钢铁深加工制品三个接续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新区开发初具规模,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 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比过去更加雄厚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市土地总面积为 841131 公顷,具体土地利用结构如下:(一)农用地结构。
2005年末全市有农用地749228公顷,占土 地总面积的89.07%其中,耕地面积683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12%;园地面积126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0%;林地面积65945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40%;牧草地面积3775公顷,占土地总面 积的0.45%;其他农用地50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0%二)建设用地结构2005年末全市有建设用地51909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6.17%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31763公顷,占土 地总面积的3.77%;交通水利用地面积181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16%;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9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4%三)其他土地结构2005年末全市有其他土地 39994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4.76%其中,水域面积181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的2.16%;自然保留地面积218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0%二、土地利用效率分析(一)土地利用程度2005年末全市土地利用率为95.24%,略 高于辽宁省95.09%的平均水平;土地垦殖率为8.12%,大大低于辽宁 省27.63%的平均水平;土地开发强度为6.17%,略低于辽宁省9.25% 的平均水平。
二)土地利用效益2005年末全市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 产值为61.88万元/公顷,高于辽宁省52.20万元/公顷的平均水平;建 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 27.39万元/公顷,略低于辽宁省30.69 万元/公顷的平均水平;地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4.08万元/公顷,略低于 辽宁省5.41万元/公顷的平均水平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一、上轮规划主要指标执行情况(一)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上轮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 标为3333公顷,1997—2005年已使用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929公顷, 结余指标2404公顷二)补充耕地指标上轮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指标 6667公顷,1997— 2005年已补充耕地3218公顷,与建设占用耕地同 步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并有所盈余三)耕地保有量指标上轮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为70087公 顷,由于本溪为大连、丹东等地易地补充耕地和阜新、葫芦岛为本辽 公路易地补充耕地的原因,本溪市 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为70140公 顷2005年耕地面积68327公顷,与规划目标相比耕地缺口量为1813 公顷四)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上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5707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 81.44%。
2004年全省基本农田大检 查,本溪市基本农田面积 57016公顷2006年,根据辽宁省国土资 源厅《关于开展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通知》 (辽国土资发〔2006〕148号),核定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56745公顷因此 本溪市已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高于省厅下达的保护目标 271公顷五)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上轮规划确定规划期内全市新增建设 用地面积为5133公顷1997—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1684公 顷,结余指标3449公顷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基本能保障本溪市经济 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二、规划实施的主要成效《本溪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实 施以来,全市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 度,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较好地协调了各业用地矛盾,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规划实施成效显著:(一)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规划实施期间,通过 土地用途管制和逐级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全市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落实了 5674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农用地整理和土地复垦 力度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有所提高二)城镇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保障。
规划实施期间,全市 科学调控了建设用地增量,1997—2005年新增城镇工矿用地536公 顷,新增交通水利设施用地841公顷按照规划对重点项目列入供地 计划,保障了重大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提高规划实施期间,全市 推行了集中建设和集聚发展用地, 加强了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土地利 用效益明显提升单位城乡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由 1996年的31.88万元/公顷提高到2005年101.12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的地 区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17万元/公顷提高到2005年的6.61万元/ 公顷四)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规划实施期间,全市 增加林地面积5525公顷,有力地稳定了区域生态系统,改善了全市 的生态质量同时,通过土地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和进行田、水、 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了生态环境,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规划指标分配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县(区)指标需求的 不平衡以及部门用地需求的不平衡由于上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 制时经验少、时间紧,人员、技术、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