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事业单位调查报告3

索马****尊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0.91KB
约20页
文档ID:257068616
2022年事业单位调查报告3_第1页
1/20

高品质文档2022年事业单位调查报告3篇 日前,湖北荆门市编办组成调研专班,围绕事业单位改革开展了仔细调研,全面总结了近几年改革状况,深化有关县市区和部分事业单位把握了第一手资料,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状况如下: 一、全市事业单位现状 1、机构状况全市共设置事业单位1800个按层级划分,市级373个,占20.7%;县(市、区)级1376个,占76.5%;乡(镇)级51个,占2.8%按经费形式划分,全额拨款1226个,占68.1%;差额拨款192个,占10.7%;自收自支382个,占21.2%另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155个 2、编制状况全市共核定事业单位编制53564名按层级划分,市级11983名,占22.4%;县(市、区)级40721名,占76.0%;乡(镇)级860名,占1.6%按经费形式划分,全额拨款35512名,占66.3%;差额拨款9699名,占18.1%;自收自支8353名,占15.6%另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1594名 3、在编人员状况全市共有事业单位在编人员52851人按层级划分,市级11983人,占22.7%;县(市、区)级40021人,占75.7%;乡(镇)级847人,占1.6%。

按经费形式划分,全额拨款34019人,占64.4%;差额拨款9399人,占17.8%;自收自支9433人,占17.8%另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1548人 4、离退休人员状况全市共有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15536人按层级划分,市级2797人,占18.0%;县(市、区)级12489人,占80.4%;乡(镇)级250人,占1.6%按经费形式划分,全额拨款10177人,占65.5%;差额拨款3055人,占19.7%;自收自支2304人,占14.8%另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492人 二、近几年开展事业单位改革状况 (一)全面开展乡镇事业单位改革 1、改革进程XX年10月至XX年底,荆门市先后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了两次改革 首次改革始于XX年10月,XX年6月结束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乡镇“七站八所”撤并成5—7个事业单位(服务中心),清产核资,清理清退临时空招挂靠人员这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但从肯定程度上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心理承受力量,营造了氛围,为下一轮改革,制造了条件 第二次改革始于XX年初,XX年底基本结束主要思路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以钱养人”的旧体制,建立“以钱养事”的新体制。

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事业单位在清退在编人员的基础上实行“两退两建,以建促退”即乡镇原直属事业单位除财政所和经管站合并保留外,均退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序列,人员退出财政供给序列,身份转变为社会人;建立全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新机制二是规范设置县级延长派驻乡镇机构乡镇原国土、交通、林业等单位由县级相应机构延长派驻,原则上实行区域性设置,精简人员,定编定岗全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共涉及5个县市区,57个乡镇(街道),906个事业单位,其中延长派驻单位182个通过改革,依法注销事业单位724个,新组建企业和中介组织等经济实体324个;应分流乡镇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1800人全部分流,其中自愿置换身份的有9164人在此过程中,荆门市乐观破解难题,做到单位全部转制,人员全部置换身份,全员分流,全员买断,全员保险,全员竞岗,得到了各级高度确定其中,京山县探究实行的“县级统筹,镇级统防,防治分别”的畜禽防疫方法被回良玉副总理确定为“京山模式” 2、主要做法 一是打破“减人、减事、减支”思维定势,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事业单位除保留财政所和延长派驻机构外一律撤销,人员买断,整体转制。

其原来担当的行政管理职能并入政府“三办”,公共、公益服务职能由政府担当,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 二是紧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建立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根据“经营性的服务市场运作,公益性的服务政府担当”的总体思路,实行“政府招标出资、公开竞选主体、农户签单认可、县镇共同负责”的运作方式,乐观探究农村公机制在进展公业上形成了三种形式:政府购买形式,公政府以合同形式向社会组织购买;定岗聘请制形式,确定公位,人员由县级主管部门或乡镇政府聘用,实行动态管理;派驻形式,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向乡镇或区域派驻服务机构和人员 三是以人为本,有情操作,破解人员分流难点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在与改革对象利益攸关的解除劳务关系、养老保险、安置补偿等关键环节充分照看群众利益在解除劳务关系过程中,立足规范,严格程序在养老保险上,坚持“区分对象,确定标准、签订协议、分期缴纳”的原则,落实全员保险在安置补偿上,实行货币补偿、存量资产补偿、政府兜底补偿、分期分批补偿等方法,确保全员补偿到位 四是政府兜底,财政买单,解决改革成本全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应分流人员11800人,共需支付社会养老保险金、安置补偿费、债务合计4.62亿元,每个乡镇平均810万元。

市、县、乡各级广辟资金来源,在处置存量资产、清收债权、向省争取提前转移支付和借款等措施仍不能解决问题的状况下,实行了政府兜底的方法京山县被撤销事业单位共6300万元的债务全部由县乡各级政府兜底;掇刀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共欠缴养老保险金167.66万元,其中单位欠缴部分76.29万元全部由区财政买单 (二)稳步推动市县事业单位改革 根据试点先行、分步推动地原则,每年选择部分事业单位开展改革试点,逐步探究总结阅历改革中,把改善结构、减轻负担、增加活力作为落脚点,开展了整合职能、重组机构、整体转制、人员分流、重新定性等多种形式的改革 一是精简机构促“瘦身”京山县从大刀阔斧的开展县直事业单位改革,将211个县直事业单位调整为129个,精简39%;人员编制由3423名精简为1372名,精简60%;实有人员由3989人精简为1372人,精简65.6% 二是转变投入渠道“减负”对经营性职能较强的事业单位,或将经费形式由财政拨款改为自收自支,或整体转制,既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又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市直仅XX 年将146名在编人员退出了财政供给 三是强化管理促“入轨”。

在改革的同时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督促其按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其社会行为市直对59家长期不具备法人资格、超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的事业单位进行了处理 (三)乐观探究事业单位转企改革 一是以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推动改企转制荆门市考虑到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冲突比较突出,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积累的实践阅历比较丰富,因此选择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从XX年开头,荆门市对22家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将原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注销原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收回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收回原事业单位编制851名;将原事业单位844名在职人员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解除了人事劳动关系,实行了一次性经济补偿安置 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社会事业投入机制荆门市对具备资产出 售条件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通过国有资产产权置换,将单位资产出 售给内部职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尽量实现国有资本整体退出如原荆门市东宝区物质局、原荆门市东宝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均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在职人员也由单位人转为企业人,其固定资产以估价方式卖给内部职工,抵扣在职人员欠缴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及兑现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折为内部职工入股份额,原事业单位债务一并划入新成立的荆门市东宝区物质总公司、荆门市东宝区经协总公司。

三是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妥当处理职工的人事关系荆门市在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过程中,大体根据“老人老方法、新人新方法”处理各类人员社会保险关系改企转制前的在职人员,实行“老人老方法”,连续享受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标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发放改企转制后进入的人员,实行“新人新方法”,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XX年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后,荆门市依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动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鄂政发〔XX〕28号)精神,将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比照乡镇事业单位参与养老保险,实行五年的过渡期,缓解了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的差别问题另外,对改企转制后的原单位在职人员,统一办理了人事关系解除和劳动合同签手续,并赐予了一次性经济补偿 四是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现为主要手段,着力减轻财政负担从调查状况看,荆门市将盘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作为筹措改革资金的主要方式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本,首先从改制单位净资产或资产变现收益(含国有土地和房产)中扣除如荆门市畜牧良种场将原单位土地以800万元的价格出 售,变现的资产用于单位改企转制,缴纳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兑现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清欠单位债务,不仅做到单位改企转制平稳过渡,而且没有增加财政负担。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精简了机构编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调整撤并,肯定幅度地精简了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以荆门市市级事业单位为例,有15个经营服务类事业机构转企改制后,共核销事业编制792名;有35个难以正常运转的事业机构被撤销,共核销事业编制875名;有22个职能相近的事业机构合并为8个,削减事业机构14个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还将有部分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人员身份由事业单位职工转换为企业职工,可相应核销一批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 二是转变了政府职能通过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一些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转变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将一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将一些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脱钩,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基本理清了政事、政企和事企关系,使得政府能够从直接办事业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社会事业进展规划和监督管理,集中财力投入基础训练、基本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初步解决了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的问题 三是职工得到了实惠一些有技术专长和经营特长的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因受单位职能局限和个人“小富既安”思想的束缚,长期过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日子。

通过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这部分工作人员最终走出事业单位的序列,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其专长,在各自领域充分施展其才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调查中,这样的人乏善可陈,如原荆门市畜牧良种场职工黄华等四人,自己出资近百万元,买下了种猪场经营权,刻苦钻研猪饲料改良技术和养猪技能,年收入可达三十多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几点建议 一是事业单位类别界定模糊依据XX年中央编办制定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改革思路,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和特点,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但毕竟哪些事业单位划入哪一类,省里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原则性地进行了分类事业单位履行的职能和行政机关还存在政事不分、职责不清,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现象,很难精确     界定事业单位类别这样简单在详细划分的单位中不尽全都,导致相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在不同地方被划入不同的事业单位类别 二是行政机构编制总量突破当前中央和省对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编制核定作了严格规定,但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把部分行政类事业单位转为或成建制并入行政机构,必将突破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编制核定总量。

同时,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也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