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学术、专业)培养方案(7.1) 硕士研究生培养培养方案(学术、专业)二○一五年七月 / 目 录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7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3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硕士(教育管理) 19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 24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 29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 34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 39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 44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 49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 54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艺术硕士(艺术设计) 59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艺术硕士(音乐) 65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 学科代码 0817二、 培养目标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
2、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创新意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可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相关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3、身心健康三、 研究方向现代分离技术及应用:主要进行手性药物对映体分离、天然产物分离提取、固液分离及精制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高效手性萃取剂的设计、筛选、制备及萃取分离手性药物对映体的应用2)基于多相流与界面传递现象的手性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和传递机理3)天然产物分离及提取技术研究4)石油化工过程中的固液分离技术石油化工催化:主要进行石油化工领域的催化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石油化工催化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新型多级孔道复合催化材料、多功能基质材料的开发与应用2)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助剂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催化剂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高值利用3)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工艺的设计与开发应用化学:运用现代化学原理和化学、物理方法,进行合成化学、材料化学、应用电化学等方面的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光、电催化应用研究2)新型化学电源及电化学应用技术研究。
3)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研究4)功能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生物制剂及检测技术:主要进行天然生物活性分子的分离与利用、生殖域特异表达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新方法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生殖域特异表达新基因的克隆及与男性不育的关系2)动植物组织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利用3)快速、简便的HBV、HCV病毒等疾病的检测新方法四、 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1.5年,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5年经个人申请和审批同意,硕士生可提前或延迟毕业,但提前毕业时间至多不超过0.5年,延迟毕业时间至多不超过1年, 且须按《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校政发[2014]22号)办理相关手续五、 学分要求申请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要求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至少获33学分,其中课程学习至少获30学分,必修环节获3学分六、 课程设置公共必修课(学位课程,要求7学分)课程名称课程编码学分考核方式开课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S0305012000002考试第1学期自然辨证法概论S0305031000001考试第1学期研究生英语S0502014000004考试第1学期学科必修基础课程(学位课程,要求≥10学分)课程名称课程编码学分考核方式开课学期高等有机化学S0817012081702考试第1学期现代物理化学S0817022081712考试第1学期高等反应工程S0817032081712考试第1学期分离工程选论S0817042081712考试第1学期现代材料研究方法S0817052081712考试第1学期高等生物化学S0817062081712考试第1学期学科方向选修课程(学位课程,要求≥13学分)课程名称课程编码学分考核方式开课学期化学化工研究进展S0817072081712考查第2学期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S0817082081712考查第2学期现代分析测试技术S0817092081712考查第2学期现代光谱分析S0817102081712考查第2学期天然产物化学S0817112081712考查第2学期手性药物技术S0817122081712考查第2学期现代色谱分析S0817132081712考查第2学期催化剂工程导论S0817142081712考查第2学期催化剂表征S0817152081712考查第2学期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S0817162081712考查第2学期石油加工助剂作用原理与应用S0817173081713考查第2学期绿色催化过程与工艺S0817182081712考查第2学期材料化学S0817192081712考查第2学期应用电化学基础S0817202081712考查第2学期精细有机合成原理S0817212081712考查第2学期光电催化基础与应用S0817222081712考查第2学期功能高分子S0817232081712考查第2学期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S0817242081712考查第2学期现代化学电源S0817252081712考查第2学期基因工程选论S0817262081712考查第2学期生物信息学S0817272081712考查第2学期生物活性多肽设计与合成S0817282081712考查第2学期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S0817292081712考查第2学期补修课程课程名称课程编码考核方式开课学期化工原理实验S081730008171考查第1学期化工原理S081731008171考查第1学期化学反应工程S081732008171考查第2学期凡欠缺所在学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补修2-3门本科核心课程,并须考核合格。
补修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任选课程硕士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必须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任选课程计成绩,不计学分课程考核考试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评定,60分以上可获得相应学分考查课程成绩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评定,合格以上可获得相应学分补修课程和任选课程成绩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七、 必修环节科研工作与社会实践硕士生须至少参与一项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科研工作的内容可以是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立项申请书、成果鉴定书、科研报告,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社会实践的内容可由硕士生、导师或学位点确定,一般在寒、暑假完成硕士生须提交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总结报告,采用考查方式由导师负责考核,考核合格者获2学分学术活动硕士生须至少参加六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包括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等内容硕士生须填写“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并且提供一篇总结报告学术活动环节采用考查方式由导师负责考核,考核合格者获1学分八、 学位论文工作及答辩论文工作选题报告硕士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做好论文工作选题报告,其内容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工作条件 (经费、设备等)、预期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问题等。
选题必须与学科研究方向一致硕士生应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写出不少于四千字的书面选题报告,并在选题报告会上报告选题报告由选题报告会成员组负责考核,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选题报告会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工作中期检查主要检查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能性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学位论文硕士生应按照《湖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校政发[2014]37号)、“湖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撰写学位论文并接受同行专家评审论文应阐明选题的目的和学术意义,或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价值;论文作者应在了解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工作特点,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论文答辩硕士生应按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学习和工作,考核通过列入培养计划、正式办理选课手续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环节并达到要求,方能申请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与授予硕士学位,具体程序和要求按《湖南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校政发[2014]37号)执行本学科硕士生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为:要以湖南理工学院为第一单位、以硕士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硕士生为第二作者),至少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一篇(获得学术期刊正式录用函视为论文已发表)。
九、 学年考核与筛选每学年末,按《湖南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年考核暂行办法》(校政发[2014]15号)对研究生生一学年来的德、智、体情况进行年度总结与综合考核考核结果设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作为评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学籍管理的依据并存入研究生业务档案合格以上的硕士生方可按培养计划继续攻读学位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代码0810二、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达到如下目标: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开拓创新精神2、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国内外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发展动态,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进行专业外文阅读和写作,具备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3、身心健康三、研究方向计算智能与模式识别:研究系统优化、调度与决策的智能方法、技术及应用主要在计算智能、进化算法、多目标优化、实时系统调度、多属性群决策等方面开展研究。
图像信息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研究图像信息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的理论、技术及应用主要在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超大视场视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