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徽州臭鳜鱼的历史典故

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43KB
约4页
文档ID:319208187
徽州臭鳜鱼的历史典故_第1页
1/4

徽州臭鳜鱼的历史典故 徽州臭鳜鱼的历史典故 徽州臭鳜鱼,徽州水产类传统名菜俗名臭鳜鱼,制法独特,食而得异香今日我就来共享一下徽州臭鳜鱼的历史典故,信任各位读者会有爱好 徽州臭鳜鱼的历史典故 扁身撅嘴,拱起的背,尖尖的头,带斑点的圆尾鳍,爱吃鱼的吃货们看到这些就会知道,这是一条鳜鱼,也叫桂花鱼桃花流水鳜鱼肥,很多诗人都盛赞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鳜鱼,安徽人除了喜食鲜鳜鱼,更爱臭鳜鱼他们选三四月间最肥美的活鱼,宰杀去除内脏,一层鱼一把盐的码放在杉木桶里,上面再压上重物,每天上下倒一回,20度左右的气温下,经过5-6天的等待,风味独特的臭鳜鱼就腌好了,此菜成名已经有101多年的历史随着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这道菜更是名扬四海 安徽臭鳜鱼的来历要追溯到200多年前了,那时每年入冬以后,沿江一带的鱼贩就把鳜鱼用木桶装起来,贩运到徽州山区为了防止鳜鱼在运输途中变质,鱼贩们就用一层鱼撒一层盐,途中还要常常翻动鳜鱼,大约要过七八天才能抵达。

等鱼贩把鳜鱼运到徽州山区时,鳜鱼的鱼鳃仍旧是鲜红色,而且鳞不脱质不变,就是会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别气味人们把这种鳜鱼洗净后做成菜,结果发觉不但没有臭味,反而比簇新的鳜鱼更加鲜香好吃于是这种做法就渐渐流传下来,直到现在依旧是盛誉不衰 但事实上,这款美食还有一个特别的来历,许多人听了都说,这明明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安徽臭鳜鱼真正成为一道名菜大约是在101年前,这与一段历史典故有关 话说101年前在黄山西南麓的黄山区郭村乡有家扁担铺,话说某年某月有一姓苗的酷吏调到徽州当知府,此人嗜鱼成性且专爱吃鲜鱼,尤其是喜爱吃活蹦乱跳的鲜鳜鱼当时有一个名叫王小二的衙役,每当天气转凉时就负责给知府运输鳜鱼,结果有一次运到半路上天气突然热了起来,原本鲜活的鳜鱼起先渐渐死去王小二只好催着挑夫们日夜兼程的赶路,这天就来到了扁担铺打算住下来歇歇,此时发觉大多数鳜鱼都死掉了,而且鱼身散发出一种臭味王小二连忙让挑夫把鱼杀好,然后用细细抹匀腌上杀杀臭味,并找了一个厨师让他烧来尝一尝等厨师用佐料做好红烧鳜鱼后,大家吃了都说别有一番风味王小二于是心中大喜,让挑夫们尽快把发臭的鳜鱼挑到徽州发臭的鳜鱼运到徽州后,王小二并没有去向知府复命,而是请来很多厨师烧制这些发臭的鳜鱼,并写了一条徽菜珍品风味鳜鱼应市,本店免费品尝的横幅汲取顾客。

结果,凡是吃过这种风味鳜鱼的客人无不赞扬此时,王小二才放心的把做好的风味鳜鱼送到了知府面前,苗知府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吃到鳜鱼,早就被鳜鱼馋坏了,顾不上多问就吃了起来,边吃边赞扬说风味鳜鱼,名副其实!从今,苗知府再也不提非要吃鲜活鳜鱼的事情了,臭鳜鱼也从今成为声名远扬的徽州名菜 一行人坐下,喝酒的喝酒,划拳的划拳这道名菜臭鳜鱼被端上桌的时候着实让人吓了一跳,一桌子人无不呲牙咧嘴,掩耳捂鼻不知是哪个胆大的先动了筷子,抱着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壮烈精神为我们试菜闭着眼先牛刀小试一口,吃起来倒有一种独特风味,再夹一筷子细细品尝一番,果真是上乘菜肴,不辜负了鳜鱼这种昂贵食材吃过两口之后才有闲情雅致视察这道菜系,只见鱼肉白里透红,纹似没有腌鱼的不上相,反倒呈现出一种如石膏般的艺术感,果真应了那句话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 而要说这臭鱼的做法,古人可就比我们会吃多了早在《齐民要术》中便记载:取石首鱼、魦 鱼、鲻鱼三种,肠、肚胞齐净洗,空著白盐,令小倚 咸内器中,密封,置日中夏二十日,春秋五十 日,冬百日,乃好熟食时下姜、酢等名谚说,臭鱼不行臭肉带有臭味的鱼制品吃进肚子中是无伤大雅的,红烧的臭鳜鱼带有一种腐乳的味道,要加入干红辣椒和姜蒜调料才可相得益彰。

这样制作出来的臭鳜鱼一点也不输给簇新鱼菜呢! 油炸下酒不错,红烧佐饭更佳闻起来似臭非臭的特别感觉像是在大热天享受了一杯黑啤一样爽朗,色泽红亮的鱼肉在灯光下呈现出一种近乎粉色的肉感若是把它当做簇新鱼肉一般看待,那倒也不稀奇了,当然吃这臭鳜鱼性情急不得,以慢挑细啖为妙,初尝时舌尖微微有鲜咸之感,吞到喉咙底部才吃出那种久违的鱼香这种芳香是在很多河鲜中不曾有过的,可以称得上一项了不得的创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