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选榷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这三个重要词调,考察苏轼在用调和创意方面所表现出的特色和成就,并借以观照苏轼在词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占据的重要地位关键词】苏轼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开拓表如今内容题材、风格特色、形式技巧等各个方面,他对整个词史开展的深远影响也是在传播承受的动态过程中逐步产生与显现的对苏轼词史地位的认识,我们既可以从宏观的视野去做系统的考察,也可以从微观的层面来做部分的观照如通过对?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这三个词调的创作及其影响的考察,我们也仍然可以很明晰地看到苏轼在宋代词史上所获得的卓越成就及其所当占据的重要地位一、?浣溪沙?——唐宋小令“第一调〞中“第一人〞?浣溪沙?虽然属于小令,但它却是唐宋词坛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调据统计,唐五代共有98首?浣溪沙?传世①,从作品数量来看仅次于?兵要望江南?〔720首〕和?杨柳枝?〔139首〕假如我们把传为唐易静所作多达720首的?兵要望江南?以及类同于七言绝句体的?杨柳枝?视为两个特例的话,那么?浣溪沙?便是唐五代最为流行的一个词调了。
两宋更留下了多达848首的?浣溪沙?作品②,在宋代词调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假如将唐五代和两宋的?浣溪沙?词作合起来,那么总计为946首,也仍然无可争议地高居唐宋词调作品数量之首位如此看来,?浣溪沙?不仅是唐宋小令中的“金曲〞,而且也堪称是整个唐宋词调之冠冕假如说?浣溪沙?是唐宋词调中的“第一调〞的话,那么苏轼那么堪称是“第一调〞中的“第一人〞据笔者统计,在整个唐五代与两宋时期,除了敦煌词、鬼词及无名氏之外,共有188位有姓名可考的词人参与了?浣溪沙?词的创作,其中唐五代词人16位,宋代词人172位,而苏轼那么以46首词作高居唐宋词人?浣溪沙?创作数量之榜首这个统计数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考虑和注意:首先,苏轼的大力创作反映了他对?浣溪沙?这个唐宋词坛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调的运用及其繁荣所做出的重要奉献在唐宋词人中,对一个词调的创作达数十首之多者虽不乏其人,但像苏轼所作?浣溪沙?达46首之多者却并不多见,这个数字不仅在苏轼所使用的78个词调中名列第一位,在苏轼留存的363首词作总数中占据了12.67%的高比例,而且也远远超出了宋代其他?浣溪沙?的著名作者,如晏殊〔13首〕、欧阳修〔9首〕、晏几道〔21首〕、贺铸〔31首〕、周邦彦〔10首〕、向子〔25首〕、张元干〔16首〕、张孝祥〔30首〕、赵长卿〔21首〕、辛弃疾〔24首〕、韩淲〔37首〕、吴文英〔10首〕、刘辰翁〔12首〕等人,说明苏轼在?浣溪沙?的创作中用力最深,所以作品最多,奉献最大。
其次,苏轼对?浣溪沙?这个词调的选择也代表了唐宋词人比拟一致的审美选择和创作倾向从形体上看,?浣溪沙?由七言六句组成,“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③就总体的视觉形象而言,它仍然是一个齐言的方阵然而仔细欣赏,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和体悟:第一,此调分上下两片,这就打破了七律以七言八句为一整体的凝固构造,使得构造走向开放,形体变得摇曳起来;第二,此调上下两片各由三句组成,这又打破了中国古代诗体尤其是近体诗以四句或八句等偶数句为单位的构造形式,具有一种不平衡的摇荡而又和谐的美感浣溪沙?一调在唐宋词的创作中使用频率最高,与它接近于近体诗而又比近体诗更新颖多姿的形体特征是亲密相关的④一方面,熟悉近体诗的唐宋文人更容易掌握?浣溪沙?这个词调的格律特征和形式技巧,写起来会觉得更为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浣溪沙?又比近体诗更富于变化,更具有新颖感,也更加有力地激起了唐宋文人的审美热情和创造激情唐宋词人用得最多的词调是?浣溪沙?,苏轼写得最多的词作也是?浣溪沙?,这两个“最多〞相应合,既印证了?浣溪沙?这个词调本身的特殊魅力,也反映了苏轼在词调选择上极其敏锐的审美感悟复次,苏轼对?浣溪沙?的大量创作既具有冒险性,也富于创造力。
浣溪沙?的创作并不是苏轼所首倡,早在唐五代时期,?浣溪沙?就非常流行,不仅在民间广为传唱,敦煌藏经洞所保存的20首齐言体和杂言体的?浣溪沙?就是有力的证明,而且也深受广阔文人的喜欢⑤,并涌现了一批以?浣溪沙?而擅场的名家名作,如韦庄〔5首〕、韩偓〔2首〕、张曙〔1首〕、薛昭蕴〔8首〕、张泌〔10首〕、孙光宪〔19首〕、李璟〔2首〕等人即是到了北宋时期,在苏轼之前的晏殊、欧阳修,与苏轼同时或稍后的晏几道、王安石、黄庭坚、秦观、贺铸等人,在?浣溪沙?的创作上也各有特长,尤其是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的“堤上游人逐画船〞、秦观的“漠漠轻寒上小楼〞等篇,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那么,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和创作现状之下,苏轼要选择?浣溪沙?这个词调来进展大力创作,没有超凡的胆气和才力恐怕是做不到的事实上,苏轼正不愧为大家风范,他不仅在?浣溪沙?这个流行“金曲〞的创作上以数量取胜,而且在内容题材和艺术形式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开拓与创新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就,乃在于扩大了唐五代至北宋初期以来?浣溪沙?这个小令词调表现社会生活的题材范围和抒发思想感情的艺术功能如?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词云: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拾掇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将农村生活、农民形象、田园风光、风俗民情一一摄入词中,既表现了词人热爱自然、崇尚质朴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作为一个地方官员的词人关心民瘼的感情,不仅为?浣溪沙?这个词调的创作灌注了全新的思想内容,而且也以组词的形式,为扩大小令的艺术表现功能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又如?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一词写道: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此词从游赏风景中体悟人生哲理,既表现了词人贬谪黄州期间旷放自适、顽强抗争的思想人格,也有力地打破了?浣溪沙?创作的传统艺术风貌,将写景与议论相结合,再加上词前小序的简洁表达,三者融为一体,既情景交融,又富于哲理,为?浣溪沙?带来了耳目一新之感。
此外,苏轼在?浣溪沙?这个词调之下还表现了非常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这从其所用词题、词序中即能得到反映据笔者统计,在苏轼所作46首?浣溪沙?中,有词题、词序的即有29处,涉及的作品达38首之多,除上举二例之外,还有如“新秋〞、“渔父〞、“九月九日二首〞、“有感〞、“咏橘〞、“春情〞〔2首〕、“菊节〞、“荷花〞、“有赠〞、“忆旧〞、“重九旧韵〞、“端午〞、“感旧〞、“自适〞、“寓意〞、“即事〞、“方响〞、“送梅庭老赴潞州学官〞、“徐州藏春阁园中〞〔2首〕、“赠楚守田待制小鬟〞、“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等⑥唐五代乃至北宋初期的文人词一般是不用词题、词序的,词题、词序的使用也是从苏轼等人才渐开风气的从苏轼?浣溪沙?大量使用的这些题、序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其内容题材涉及游赏、写景、送别、酬赠、咏物、节序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有感〞、“即事〞、“忆旧〞、“感旧〞、“自适〞、“寓意〞等题,带有明显的感怀抒情特色,说明苏轼在?浣溪沙?的创作中已打破了传统文人词普泛化、艳情化的格局,大大增强了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进一步走向了抒情言志的创作道路,而且还可以感受到题、序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词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尤其是词序与词作的相映成趣也为东坡词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审美意蕴。
二、?水调歌头?——宋词长调“金曲〞中的杰作在“唐宋十大金曲排行榜〞中,?水调歌头?名列第二位;假设单就宋词而论,?水调歌头?那么与?浣溪沙?联镳并辔,分别占据宋词长调与小令“金曲〞排行榜的首位,也就是说,?水调歌头?是宋词长调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第一调〞,共有769首宋词作品传世⑦假如说?浣溪沙?是由唐宋词人共同表演的小令联唱,那么?水调歌头?那么是由宋代词人独擅胜场的长调组歌水调歌头?在宋代歌坛上的流行与繁荣,苏轼也同样做出了引领风骚的卓越奉献,只不过与?浣溪沙?歌词创作“第一人〞的丰硕成果相比,苏轼的?水调歌头?的创作数量并不多,但他却能以少胜多,以其开拓创新的经典杰作影响一代宋词的创作道路水调歌头?作为一支与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令曲短调相区别的长调慢曲的流行和创作虽始于北宋前期,但作为乐曲和歌曲的?水调?那么早在隋、唐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相传最早的?水调歌?竟是由那个荒淫亡国却异常热爱音乐和文学的隋炀帝所创制的⑧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入唐以后,这支以“声韵悲切〞为特征的带有“亡国之音〞嫌疑的?水调歌?,竟然深受人们的喜欢,从初唐一直流行到晚唐五代,既有单支小曲的传唱,也有成套大曲的演唱⑨,甚至成为隋唐燕乐二十八调中七商之一的歇指调〔又名南吕商〕这个音乐调式的俗名⑩。
进入宋代以后,?水调歌?的流行势头仍然不减,宋人也和唐人一样喜欢?水调歌?,这从见诸宋人诗词中对“水调声〞、“水调歌〞的大量吟咏,即可得到印证大概是有感于唐人?水调歌?小曲的歌辞太简单、而大曲又不便于流传,宋人乃截榷水调?大曲歌唱部分的第一叠,加以改制创新,于是便产生了?水调歌头?这支宋代歌坛最为流行的长调“金曲〞众所周知,柳永是宋代词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慢词长调的词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柳永的词集里面却找不到名列宋词长调之冠的?水调歌头?的影子从现存宋词作品来看,在苏轼之前创作?水调歌头?的词人只有3位,即刘潜、尹洙、苏舜钦刘潜生卒年不详,据?宋史?卷四四二本传记载,刘潜与石延年〔994—1041〕、李冠〔生卒年不详〕交游,以酣饮豪侠和富于文学而出名,那么刘潜当与石延年之年岁相仿全宋词?收刘潜词凡3首,其中?六州歌头?1首与李冠互见,?水调歌头?2首,一仅为残句,一与黄庭坚词互见尹洙〔1001—1047〕、苏舜钦〔1008—1048〕也各有?水调歌头?1首,尹洙虽略比苏舜钦年长,但其?水调歌头?题为“和苏子美〞,那么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当创作在先此外,与苏轼〔1036—1101〕同时的曾布〔1035—1107〕,也是?水调歌头?的作者,但他所作的?水调歌头?乃大曲词一套共7首,其内容赋咏唐代豪侠冯燕的传奇故事,其体式虽用长短句,但7首篇制句式字数等各不一样,与一般长调慢词的?水调歌头?有异,乃现存宋词?水调歌头?中的一个特例,姑且置之不管。
如此看来,在苏轼之前属于宋代“新声〞的?水调歌头?虽然已经流行起来,但比拟确定和完好的歌词作品却只有2首,而且都是属于苏轼上一辈词人的创作尽管苏舜钦、尹洙都是北宋前期的著名诗人和文人,两首?水调歌头?也写得不错,但二人毕竟不以词出名,所以影响也比拟有限因此,?水调歌头?在宋代歌坛上真正开场“走红〞,那么是苏轼出现以后的事情了苏轼现存?水调歌头?词凡4首,另有?水调歌?残篇1首〔仅2句10字〕仅就这4首完好的?水调歌头?而论,虽然数量并不多,但却大大超过了此前几位作者偶然染指的零章单篇之数,更为重要的是,苏轼不仅为?水调歌头?的创作带来了全新的艺术风采和审美特色,而且也由此初步奠定了他在宋代词史上的重要地位苏轼的4首?水调歌头?,有两首写于出知密州、徐州任上,两首写于贬谪黄州期间(11)应该说这4首?水调歌头?各有特色,如元丰三年〔1080〕作于黄州的“昵昵儿女语〞一词,乃檃括唐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而成,创始宋词中“檃括体〞之一格又如写于元丰六年〔1083〕的另一首?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词云:转贴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