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 论陆游诗风的阶段性特征 原稿摘要;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最为多产的诗人,现存诗歌就有九千多首,成为诗歌史上的巨观,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陆诗也因此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学界研究多着眼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尤其是爱国精神、个人精神方面,较少对其诗歌创作观点加以系统研究陆诗可按诗风不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工巧,从少年一直到四十六岁入蜀;第二阶段,宏肆,从入蜀后到六十五岁罢官东归;第三阶段,平淡,六十五岁后长期蛰居故乡山阴直到逝世陆游一生具体的诗学思想有“诗家三昧” “功夫在诗外”“诗到无人爱处工” “养气说”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小字延僧,晚年又号九曲老樵、笠泽渔隐等,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于淮河边出生,宁宗嘉定三年六月十四日逝世在会稽石帆别业,享年八十六岁陆游一生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出生后二年即逢靖康之难,目睹了南宋的逐渐衰亡,造就了他忧国忧民的一生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但作诗却并非他的本意,她的理想是做一个辅佐明主、有功社稷的政治家,希望可以抵御外敌、收复失地、造福于民然而他的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了他一生报国无门的政治悲剧,究其根源,是因为他站在朝廷相反的立场,与统治者的政治决策对立,这种对立决定了冲突的不可避免。
陆游的政治主张被朝中奸佞百般诋毁,仕途坎坷,直到 34 岁才得以出仕,此后多次遭弹劾,被罢官免职,一生辗转迁徙,甚至被朝廷闲置二十年不用,英雄失志、报国无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苦闷人生令他悲愤不已,将满腔热血注入诗歌创作当中,写出了《示儿》 《书愤》 《游山西村》 《示子聿》等脍炙人口的诗作陆游十二岁就能作诗,从此笔耕不辍,直到生命结束,留下“六十年间万首诗”的巨观爱国情感和人格力量决定了陆游诗歌的主调是高昂的,表达情感是刚烈的,既有沉郁悲壮、踔厉风发的一面,又有平淡古朴、轻快自在的一面姚鼐评价其诗“裁制既富,变境亦多” 这是因为陆游善于博采众长,他遍参前人之诗,形成自己多样的风格,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梅尧臣、陈师道、吕本中、曾几等诗人都对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陆游的诗歌可谓“无体不备,无体不工” ,客观来讲,以七律成就最高,其次是七绝,其次是七言歌行,再次是五绝、五律、五古他还写了不少六言绝句、乐府和歌谣,甚至写了不少柏梁体诗,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同时,诗歌的内容极其广泛, “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举凡山川名胜,城乡风情及日常生活尽入诗中。
对于陆诗的创作风格,学术界的观点比较一致,以清人赵翼为代表,他在《瓯北诗话》卷六中写道:“放翁诗凡三变” ,将陆游一生诗作风格总结为工巧、宏肆、平淡三种类型陆游也在 84 岁高龄作《示子聿》一诗印证这一观点:“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稍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抗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明确将诗歌创作历程分为少年、中年、晚年三个阶段,并提出“功夫在诗外”这一诗歌理论的核心,也是诗人一生创作实践的客观总结一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陆游少时私淑吕本中,后又从曾几学诗,吕曾二人都是江西派著名诗人,因而受江西诗派影响很深陆游在少时热衷并投身政治,以文章诗歌为“小道”,如《喜谭德称归》中写道“少鄙章句学,所慕在经世此时,他对朝廷寄以希望,认为通过改革可以挽回宋朝颓势,因而一腔爱国热情尽现于政论,很少在诗作中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主要追随江西诗派朱东润先生在《陆游诗的转变》一文中认为陆游对自己早年的作品进行了精密的删定,删除了大量“藻绘”之作陆游在严州删订诗时,去掉早年诗作大部分,只余不到十分之一现今可见陆游最早的诗作是 18 岁那年所作的《别曾学士》。
陆游在这首诗里对曾几表达了深深的仰慕,说曾学士之文可以“杂之韩杜编”即他的诗文可以和韩愈、杜甫的诗文相媲美,这显然是夸大之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陆游学习曾几,曾几又是江西诗派的突出代表,江西诗派的诗风是以韩愈、杜甫为榜样的,主要学习的是韩愈的险怪和杜甫对字句的雕琢陆游在诗中说“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这也是说对诗歌创作的精雕细琢江 西 诗 派 的 诗 歌 理 论 强 调 “夺 胎 换 骨 ”、 “点 铁 成 金 ”, 即 或 师 承 前 人 之 辞 , 或 师 承 前 人之 意 ; 崇 尚 瘦 硬 奇 拗 的 诗 风 ; 追 求 字 字 有 出 处 在 创 作 实 践 中 , “以 故 为 新 ”, 陆 游 也学 得 了 这 些 本 领 , 如 “我 得 茶 山 一 转 语 , 文 章 切 记 参 死 句 ”《赠应秀才》 ;“文能换骨馀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 ”《示儿》 ;“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夜吟》 ;“岂惟凡骨换,要是顶门开” 《读宛陵诗》 由此可见江西诗派对陆游影响至深陆游早期诗歌创作的特点:首先,在诗歌句式方面陆游早期诗歌中常用散文句式如:“我不如列子”,“行矣跨鹏背”《航海》,“白发将军亦壮哉! ”《闻武军州报已复西州》,“西厢屋了吾真足”《出都》),“博士得黄柑,甚爱不忍擘,持献太夫人,远附海上舶”《过林黄中食柑子有感学宛陵先生体》,“弟子不必不如师”《寄黄龙升老》,等等。
这一类句式在陆游早期的诗歌中很常见,犹如白话,不讲声律其次,在用典和化用前人语句方面陆游早期诗作繁复地用典和化用前人的语句,几乎每一句都有出处如《题阎郎中溧水东皋园亭》一诗,就用了《后汉书·钟离意传》《易困》《史记· 万石张叔传》《旧唐书 ·文苑杜甫传》《木兰诗》《 刘元城语录》《孟子·告子上》、白居易的《归履道宅诗》《旧唐书·李德裕传》、陶潜《归去来兮辞》《诗经· 邶风》陆游在一首诗中用了如此多的典故,并化用前人的诗句,这种做法无疑会损害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种做法,正是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诗风的体现,也是宋人诗歌的特色典故的堆砌,造成语言上的做作和沉冗,失之灵动自然,诗意的表达也失之晦涩在这方面,陆游体现出典型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的作风最后,在诗歌的情感力度方面陆游的早期诗作,情调大都比较中和清怨,气势显得较弱,缺乏强烈的情感力量如“此生本幻戏,衰态转眼足”《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风花怜寂寞,起舞为我娱秋风坠桐叶,新霜犯貂裘君听马蹄声,中有千里愁”《送韩梓秀才十八韵》;“柳弱风禁絮,花残雨渍香”《自来福州诗酒殆废北归始稍稍复饮》;“吏部朝回早,幽人病始苏。
……缘瘦重裁帽,因衰学染须”《谢李平叔郎中问疾》早期诗作大都是这种柔弱叹衰、矫揉造作之声陆游在其诗《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中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因为自己早年没有领悟作诗的真谛,缺乏个人的真实的情感表达,往往从书中去寻找诗材,所以显得“力孱气馁”,体现出一种柔弱的诗歌风调其早年之诗定是雕绘满眼,气象狭小,力孱气弱,缺乏生气陆游也自评其诗“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年轻时候不能领会李白、杜甫诗歌的真正内涵,反而专注于字句的锤炼和修饰,因而缺乏李杜诗歌的宏大气象和气魄认识到“组绣纷纷”的创作方法使他的作品水平停滞不前,从而打破对江西诗派的盲从,更多地进行反思和突破,如“区区圆美非绝伦,弹丸之评方误人”“大巧谢雕琢,至刚反遭催”“锻炼之久,乃失本指,斫削之甚,反伤正气 ”特别批判了江西诗派过于雕琢和追求奇险的弊端古今诗评家大多认为江西诗派对陆游的影响是负面的,阻碍了陆诗水平的提高,我我却不以为然陆诗经历了从有法到无法,从死法到活法,从循法到随心的过程许多人能学入而不能悟出,便不能自立;少数人既能深入,又能悟出,就可以自成一家陆游诗法与江西诗法虽非同路,但对陆游而言,不过是创作历程的不同阶段而已。
如果认为江西诗派误导诗人,就显得太过偏激、片面了二 中年始稍悟,渐若窥宏大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 ,46 岁的陆游入川蜀,在主战派四川宣抚使王炎领导下深入前线,一展报国之志陆游在南郑渡过了他一生最感快意的半年军旅生活,这使得他的思想境界和创作题材日益拓展,成为创作道路上一个突出标志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曰:“放翁诗凡三变……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 ”道出陆游从戎巴蜀间,其诗风发生了转变朱东润先生也认为陆游诗风转变是从入川开始陆游六十八岁时作《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花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我在,剪裁妙处非刀尺 ”诗中他明确指出正是南郑从军期间“酣宴军中”、 “打球筑场 ”、 “阅马列厩”、 “花灯纵博”的丰富现实生活环境使得他的诗风发生了变化,更进一步获得“诗家三昧”的感悟,进而形成宏肆雄健的独特风格他在新的生活中获得的觉悟和启发,正是南宋时期文学理论家所说的“悟入” 在这一基础上,陆游的诗风发生了根本改变,使陆游的诗歌创作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江西诗派的不良影响被陆游彻底摆脱杨万里在《荆溪集序》里记载;戊戌,作诗忽有“寤” ,辞谢王、陈及江西诸君子,不再学习江西诗派当然陆游入蜀诗风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自然山川所激发,加之诗人丰富的生活体验才逐渐发生的陆游早在夔州时期诗歌已发生了变化,为他宏肆诗风的形成做了铺垫中年风格转变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诗歌题材更为广阔陆游入川前,热衷于政论以入世,对诗歌创作并不热衷,主要追随江西诗派至南郑前,陆游诗歌多是咏物记游、赠答唱和之作,诗歌留存下来的不足百首,更少提及“征伐恢复事”而入蜀之后,诗歌数量激增,之后的二十年里留下 2400余首这些诗歌题材多样,包括抒怀、送别、登临、吊古、饮酒、行役、咏物等等这些题材都被他融入诗歌之中,或描述南郑前线的热血生活,如《南郑马上作》 《归次汉中境上》等;也有追忆从军生活之作,如《观大散关图有感》 《追忆征西幕中旧事》等如“朝陪策画清油里,暮醉笙歌锦幄中” ;“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 ;“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这些作品以抒发报国之志,表达壮志难酬等主题的诗歌占多数,充满着战斗气息和对山川人物的细腻感情,抒发了作者的理想和情感。
7 n5 E! E7 E. t9 K# i- o+ q7 {2其次,风格沉郁悲壮兼雄健宏大陆游在《示子聿》中自我评价道:“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陆游中年游历名山大川,遍观自然之雄奇,也经历了铁马秋风、豪纵奔放的军旅生活,胸怀气量开阔,故而雄健宏大同时,诗人更多地学习李白的豪放和杜甫的沉郁,这也是诗风转变的一个诱因王复礼在《放翁诗选序》中所说:“至于放翁诗宗李杜,为宋人之冠,非予私言也,放翁固自言之,诸公亦尝许之矣 ”陆游的《山南行》笔调高亢激越,抒发了他到南郑后对前线形势的激赏和对投身军旅的兴奋,气势恢弘陆游自中年从军后,眼界开阔,豪气陡生、此诗可以看做是他的诗风转变的一个标志陆游于乾道九年在嘉州所写的《醉歌》 “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 ” “何当呼青鸾,更驾万里风 ”诗气魄宏大,风格极似李白,表达出:“无处著身”的悲愤、孤独又如《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中云“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 ”对仗工整精巧,融情于景,意味深长,颇有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郁悲壮风格其他作品如《南郑马上作》 《观长安城图》 《九月十六日》 《归次汉中境上》等亦都写得雄健宏大,诗风也更加成熟 4 @最后,语言上独立成家。
陆游诗歌的语言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读成一家他在这一时期所作的诗句“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黄州》 ;“长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巴东令廨白云亭》 ;“十年去国悲双鬓,六月登楼望雪山 ”《青城县会饮何氏池亭赠谭德称》 从这些诗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