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 龙01-1237该品系属晚熟,旱肥类型生育日数90天;苗期发育适中,抗旱性较好,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秆强抗倒伏高抗秆、叶锈,中抗赤霉、根腐病和白粉病大穗多粒,粒色深红,千粒重38-40克,容重800克/公升左右穗、粒、重三因素组合优势较强,产量潜力较高一般条件下产量水平在350-400公斤/亩品质优良:具有强筋面包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Glu-1位点上各亚基构成为2*,7+8,5+102002年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质含量15.7%,湿面筋含量36.3%,沉淀值64.8毫升,稳定时间大于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82B.U,延伸性19.0厘米综合品质表现较好,面筋质量尤为突出,各项测试指标均超过黑龙江省强筋面包麦标准2003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适合于黑龙江省北部麦产区及内蒙古呼盟地区种植 龙01-1162中晚熟强筋面包麦新品系生育期86-88天株高90cm左右,秆强抗倒伏多抗多种病害有芒,红粒,千粒重38-40g,产量水平4500kg/hm2以上蛋白质含量为17.6%;湿面筋含量38.2%;沉淀值为60.3ml;稳定时间大于30分钟适合于黑龙江省北部麦产区及内蒙古呼盟地区种植。
龙00-0657该品系为晚熟强筋面包小麦新品系,旱肥类型生育期90—95天前期发育适中,分蘖能力强株高90—100厘米,植株强壮,秆强抗倒伏,抗多种病害有芒,大穗,红粒,角质率高,千粒重38—40克,容重800克/公升以上,产量潜力较高2001年所内鉴定试验,平均亩产409.6公斤,比对照品种龙麦26增产11.4%,在黑龙江省北部和西部麦产区产量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品质极其优良:具有强筋小麦最佳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Glu-1位点上各亚基构成为2*、7+8、5+102000—2001年品质分析结果平均为:蛋白质含量16.0%,湿面筋含量42.0%,沉淀值52.1毫升,稳定时间均大于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15B.U,延伸性18.4厘米,是集优质与高产为一体理想的晚熟新品系 克涝6号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克91F1-38为母本,克87-26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克98-4222005年3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特征特性:克98-422小麦新品系为高产、优质、喜肥类型,出苗至成熟期为95天左右,株高75厘米左右,穗长7.7厘米左右,有芒、白稃、赤粒,千粒重33.9克左右,容重794.4克/升。
植株在生长前期发育较慢,抗旱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在生长后期耐湿性好,秆强不倒伏,落黄好,抗穗发芽,在抗病性方面,经沈阳农业大学免疫室鉴定,对秆锈病21C3CTR、21C3CFH、34MKG和 34C2MKK等均表现为免疫,抗自然流行叶锈病,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根腐病(≤3级)经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技术室2002~2003年连续两年抽样,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平均蛋白质含量14.27%,湿面筋32.9%,沉降值42.23ml,吸水率为58.8%,面团稳定时间为3.15min,达到中筋小麦的品质指标产量表现:2001~2003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948.4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6.75%;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940.2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10.2%栽培要点:在黑龙江省麦区播种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中旬选用大豆茬及马铃薯茬较为合适施肥时要做到平衡施肥,N∶P∶K为1.2∶1∶0.5,适量加入S肥,以每亩施用15~17公斤较为适宜2/3为底肥,于前一年秋季施入,1/3为种肥宽苗带种植,以15cm行距为好,小面积种植以宽窄行为好,便于中耕除草,宽苗带种植的幅宽达4~5cm,做到个体与群体分布合理,均衡增产,48行播种机改为24行宽苗带下种,播种深度在3~4cm,增产效果较好。
栽培密度以平方米保苗600~650株为宜,一般情况下每亩下种量为15~17公斤在小麦的三叶期压青苗1~2次,4~5叶期要及时的进行化学除草防治双子叶阔叶杂草,每亩用7.5~8克甲黄隆,加上2,4D-丁酯20~23毫升;防治单子叶如稗草、燕麦等用6.9%的骠马50~60克,或用10%国产嘌呤50毫升/亩在生育后期要及时防治赤霉病根据小麦的成熟情况及气象条件,对小麦要及时的进行收获,联合收割机损失不得超过3%,破碎率不得超过1%,清洁率要达到95%以上,籽粒含水量要在13.5%以下适应区域:黑龙江省北部麦区 克丰11号黑龙江省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种生育期92天左右,株高90cm左右纺锤型穗,蛋白质含量16.97%,湿面筋含量38.0%,沉降值56.9ml,面团吸水率59.38%,稳定时间7.48min其中2001年分析蛋白质含量18.64%,湿面筋含量40.7%,公顷产量3790.8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8.1% 克丰10号该品种为2000年黑龙江省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系品系来源:该品系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所于1990年以克旱12号(克82R-75)为母本,以克89RF6287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系谱选择,经南繁增代,于1995年决选,代号为克95R-498。
2003年春通过省级审定,命名为克丰10号生物学特征:该品系为中晚熟品系,生育期90天左右,幼苗丛生、直立,分蘖力强,叶色灰绿,叶片宽厚株型收敛,旗叶上举,繁茂性好,成穗率高茎秆直立,秆强不倒株高95~100厘米,穗纺锤型,短芒、黄稃、赤粒,角质率高,千粒重为35.5克,容重793.4克/公升其前期抗旱,后期耐湿性强,活秆成熟,落黄好高抗秆锈病21C3、34C2等多个生理小种,抗自然流行叶锈病,根腐、赤霉病轻品质特点:该品系双亲皆为提莫菲维细胞质T808的衍生系,具有国外优质王冠品种马奎斯、米尔诺夫硬红粒和红法夫优质亲源,具有优质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GLU1A-1、GLU1B-7+9、GLU1D-5+10,经农业部谷物及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蛋白质含量15.35%,湿面筋34.0%,沉降值62.5ml,面团形成时间为4.0min,稳定时间为15.2min,最大抗延阻力为530BU,延伸性18cm,拉伸面积125.3cm2,达到了高强筋面包麦的主要品质指标产量水平:该品系自决选以来,连续四年产量鉴定表现突出,而且年度间相对稳定1996年公顷产量为5460.8公斤,较新克旱九号增产15.6%;1997年公顷产量为5263.9公斤,较新克旱九号增产8.9%;1998年公顷产量为6023.2公斤,较新克旱九号增产16.8%;1999年公顷产量为4111.11公斤,较新克旱九号增产10.86%。
四年平均公顷产量为5214.75公斤,平均较新克旱九号增产12.85%2000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在遭遇干旱,小麦普遍减产的情况下,平均公顷产量3241.4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7.7%,2001年继续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652.5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11.9%,2002年上升为省级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4573.3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11.4%栽培技术及适宜地区:由于该品系前期抗旱性和耐瘠性好,后期耐湿性强,栽培条件要求不严格,一般中等或中等以上肥力条件下种植均可,适应在黑龙江及内蒙东四盟的部分地区种植 克丰9号该品种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育成,原代号为克96-351,2002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命名为克丰9号该品种为中晚熟类型,生育期为90天左右,苗期抗旱性和耐瘠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后期耐湿性强,秆强不倒克丰9号小麦新品种品质优良,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1.72%,湿面筋为18.7%,沉降值为23.0毫升,面团稳定时间1.0min,吸水率55.6%,基本达到了专用饼干麦的标准该品种在全省区域试验中平均公顷产量为3643.7公斤,较对照品种平均增产9.9%,生产试验中公顷产量达3835.2公斤,较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0.7%。
克丰9号小麦新品种栽培条件要求不严格,一般条件下均可种植,黑龙江及内蒙冬四盟地区为主要适应区,种植密度以公顷保苗600~650万株为宜 克丰8号品种来源:该品种是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于1987年以克82R75(克旱12号)为母本,以克82-371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进行系谱选择,于1992年决选,品系代号为克92R-1722001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命名为克丰8号生物学特性:该品种为春性中晚熟小麦新品种,生育期92天左右,株高95厘米左右,秆强有弹性,穗长8.5厘米,有芒、白稃、赤粒,千粒重36.0克,容重为806克/升苗期直立,分蘖力强,抗旱性好,成穗率高,结实期耐湿性好,抗穗发芽,高抗秆锈21C3、34C2等生理小种,抗自然流行叶锈病,中抗根腐病,赤霉病轻品质性状:克丰8号小麦新品种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4.5%,湿面筋为34.0%,沉降值为53.2毫升,面团形成时间3.0min,稳定时间4.75min,吸水率63.5%,达到了优质家庭用粉麦的标准产量水平:1993~1994年连续两年在所内进行产量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4407.5公斤,比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17.6%,1996年进行异地产量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5249.3公斤,比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13.2%,1997~1999年连续三年参加全省北部麦区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4264.3公斤,较对照新克旱九号平均增产8.6%,1999年同时参加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3689.4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九号平均增产11.1%。
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应地区:根据肥力、密度试验、异地试验、区生试及生产示范情况,克丰8号小麦新品种适宜种植在中等或中等以上肥力条件下,N∶P为1.2∶1,种植密度以公顷保苗600~650万株为宜 克旱20号品种来源:克旱20号品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1991年以克89-46为母本,以Cundo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系谱法选择,于1997年F6代决选,其品系代号为克97R-1102004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克旱20号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状,分蘖力强,株型收敛株高95cm 左右,穗长8.9cm 左右,生育日数96天左右,为晚熟类型品种叶色灰绿,叶片宽厚,旗叶上举,植株繁茂性好,成穗率高,落黄好,穗型为纺锤型,有芒白稃赤粒千粒重33.4g,容重808.4g/L品质及抗病性: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蛋白质含量为15.79%,湿面筋含量为35.27%,沉降值含量为60.13ml,面团形成时间为5.85min,稳定时间为13.35 min,最大抗延阻力为544.5 BU,延伸性为18.85 cm,拉伸面积为135.45 cm2,达到并超过中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并且品质的稳定性较好。
在抗病性方面,经沈阳农业大学免疫室鉴定,高抗秆锈病21C3、34C2等生理小种,抗自然流行叶锈病,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中抗根腐病,对赤霉病免疫产量及适应地区:该品种在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参加所内产量鉴定试验,两年平均比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增产10.6%2000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在各参试点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