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论古代文学原著与其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以《西游记》为例任晓玲(班级:中本1302 学号:)[摘要]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古代文学原著与其影视作品人物形象上的差异主要以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为原型做了详尽分析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古代文学原著与其影视作品人物形象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以《西游记》影视改编为例,从古代文学原著与其影视作品人物形象上的差异的角度展示了影视改编剧相对于文本所衍生出的新质,以及文本优势于影视之处[关键词] 西游记 ;古代文学原著;影视改编剧;人物形象差异 古代文学原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担任着的角色随着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古代文学名著经典的影视改编现象呈现出日渐繁盛的局面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总共历经了数十次的影视改编编剧们苦心孤诣大胆创新,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较大的改动这种改编则造成了古代文学原著与其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我将就《西游记》人物形象上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展开论述:一、 人物形象上的差异影视作品中对文学原著中的各个主人公形象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
这种改变使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定位产生较大改变,我将以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为原型进行详尽分析一)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差异原著中所描述的孙悟空无视权威,桀骜不驯孙悟空个人性格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他的反抗精神和无畏气概但是,孙悟空一生的英雄行为从来没有明确的道德目的,既非要建功立业,也不是要仗义行侠他学习武艺只是为了自己能自由自在,孙悟空没有君亲尊长的观念,不知道上下尊卑的秩序,也从来不受这些秩序的约束虽然他外表看起来毫无高大威严,“毛脸雷公嘴”,是个“筋多骨少的瘦鬼”他对自己的外表倒是信心十足,反而嘲笑那些虚有其表的大汉即便在天地间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面前,他也是开口便自称“老孙”面对十万专来剿灭他的天兵天将,他毫无畏惧,直杀得天昏地暗甚至到了战败被俘,落到了如来佛的手心里,还振振有辞地反问“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还要尽其本领大翻筋斗,并自以为已跳出如来佛手心,洋洋得意地题下一行大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我们再看影视作品中的孙悟空形象88年版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认为是最真实的孙悟空六小龄童演出了猴的特性,演出了孙悟空的野、演出了孙悟空的傲,但是这个版本对孙悟空进行了美化,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正义的道德英雄,这与原著是相悖的。
央视制作的的动画连续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则被赋予了较多的人情味在原小说中,孙悟空是因为自己未被邀请而去闹蟠桃会,而在该动画连续剧中,则转化成七仙女中的紫衣姑娘患病,孙悟空摘了一个仙桃为她治病,事情败露后,王母娘娘审问紫衣,紫衣为了避免牵连孙悟空,承认自己偷来,被关入天牢,孙悟空得知紫衣蒙冤入狱,遂去大闹蟠桃会另外,在动画系列片中,孙悟空与哪吒交战时,在打斗中交上了朋友,二人边打边躲到水帘洞中畅叙,一番推心置腹的畅叙之后,哪吒从水帘洞中退出,佯败而返在这里,哪吒与孙悟空的打斗成了心不在焉的官样文章,或者违背了个人心志的立场表白,这无疑构成了对天宫秩序的深层解构,同时也强化了该动画连续剧本身的童稚色彩和人性化倾向 总得来说,影视作品中的孙悟空较原著有些美化,给其冠上了正义的名号但是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中的孙悟空形象也更加真实的表现出了一个敢于担当、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二) 唐僧人物形象的差异在电视剧中,唐僧的形象更切合一个高僧而在原著中,唐僧的形象怯懦、自私、一副世俗嘴脸,绝对的有失高僧身份电视剧中弱化了这一情节也是为了塑造唐僧的高僧形象比如,收悟空的时候,电视剧是中是一个人去的,而在原著中是唐僧因为害怕恳求那个大唐的猎户让他多送一程的时候听到悟空的喊声的;途径比丘国,唐僧听说国王召见并要挖他的心,“三藏战兢兢的爬起来,扯着行者哀告道:‘贤徒啊!此事如何是好?’行者道:‘若要好,大做小。
’沙僧道:‘怎么叫做大做小?’行者道:‘若要全命,师作徒,徒作师,方可保全’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每当上一回里刚刚化险为夷,下一回中有来到某座阴森恐怖的大山跟前的时候,唐僧自己都本能地恐惧,经常会对孙悟空说大概是“悟空,你看前面那座山乌林密布,虎豹之声不绝,怕是有妖怪吧”之类意思的话,而孙悟空每次都要安慰他说“师傅莫怕,一切都有俺老孙在”,唐僧每次也都能“心安”可是每当有妖怪幻化为人形来害他的时候,他又不相信孙悟空了,经常会说“她(他)一个弱女子(老人家)怎么会是妖怪呢?”由此吃的苦、受的罪非常之多,但是每次又都重蹈覆辙,一点儿教训也不吸取唐僧坚定地相信取经路上障碍重重,危险处处,妖魔鬼怪众多,可是每当妖怪真的出现的是时候,他又是一个顽固的不相信者这个在现实中从逻辑上看似矛盾之处,在小说中的“神魔世界“里却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原著中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三) 猪八戒人物形象的差异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的精彩演绎得归功于电视剧中形象设计的成功原著描绘猪八戒的外貌是“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可算是半个妖怪,塑造的性格特点是贪财好色,喜欢斤斤计较、落井下石,虽也有淳朴天真勇敢坚强的一面,但总的形象还是不大光彩的但经过影视作品的改编,猪八戒的形象则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影视中进行了艺术化处理,本来狰狞的妖怪相已经大大被淡化了,再加上他经常与孙悟空互相调侃对方,就更是大大缩短了与凡人之间的距离猪八戒虽然小毛病一大堆,却令人觉得亲切、可爱爱耍小聪明、傻得可爱的猪八戒因其非常真实的特点,被人们列为敢爱敢恨的一大典范,甚至因此而流传过“要嫁就嫁猪八戒”的说法这说明,猪八戒的形象因为影视的改编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猪八戒的艺术处理,其中值得一提的变动是:原著中挑担的是肚大腰圆的猪八戒,但是在电视剧的演绎中,着重体现的是猪八戒的好吃懒做,也为了反衬沙僧的任劳任怨而最有名的变化要数收服猪八戒那一段了在原著中,并没有猪八戒背媳妇这一段,然而电视剧为了使猪八戒这个角色形象更加饱满,也为了给电视剧添加一些搞笑情节,因此做了改动,这一改动也奠定了其好色的形象。
四) 沙僧人物形象的差异唐僧师徒四人在电视剧和原著中的形象,给人感觉反差最大的应该是沙僧看过原著小说的人会发现,在小说的行文过程中,经常只看到孙悟空与唐僧、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对话,沙僧只是在调和三人之间的矛盾或是在商量降妖策略的时候才发言在原著中我们经常看不到沙僧出现,由于没有描写他的文字,所以我们常常会忘记他,但我们却不能否认沙僧在场相反,通过文本中对其他三人的描写,使其形象在脑中得到加强,间接造成了沙僧很容易被读者忽略掉在文学史上,对沙和尚人物形象的研究也远远不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的研究规模这也说明,原著中对沙和尚的人物刻画并不十分成功但电视剧则不同,它把人物形象直接以肉眼可见的画面加以呈现,不需要像阅读小说那样要进行抽象思维在电视剧中,尽管沙和尚还是挑扁担、沉默寡言,但是我们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却不会忘记他,因为电视剧要把直观的形象呈现给观众,这些是在原著小说中看不到、也听不到的这样一来,沙僧虽然台词不多,却时时出现在屏幕之中,观众们也就不会把沙僧忘记了从电视剧和原著小说中沙僧形象给人的巨大反差可以看出,这两种艺术形式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不同,其效果也大不一样二、 人物形象差异的原因我认为,造成古代文学原著和影视改编作品之间存在的人物形象差异原因主要是:“文字”与“影视”这种两种媒介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影视作品改编使得这部作品更有画面感,弥补了所有文本著作共有的遗憾这一点不言而喻我们能亲眼看如何把定海神针变为能放入耳朵中的绣花针,惊叹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神威,一睹腾云驾雾的神仙的尊容,这也使得我们看原著时遗留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但是发挥空间也变窄了,原著可以利用文字的神奇力量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但到了影视作品,就没这种能力了在此引用一句话:“文学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能工巧匠,最美的东西总是存在于文字之中的也是在影视改编之外,强调了文学作品本身的重要性参考文献[1]曹祖亢:《遗憾的艺术与超越的艰难——由中国四大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引发的思考》北方论丛,1998年第6期(总第152期) [2]李婧:《浅析<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发展变化》现代语文,2010.01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