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 于 加 快 金 牛 镇 山 区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调 研 报 告金牛镇调研组(2014 年 4 月 30 日)根据《中共宾川县委办公室、宾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对全县山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安排,金牛镇及时成立调研组,于 4 月中下旬组织有关人员对全镇山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了部分山区群众,对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金牛镇山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金牛镇地处宾川县中部,是宾川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邻平川镇,南邻州城镇,西邻大营镇,北邻力角镇全镇下辖 7 个社区 11 个村委会 127 个自然村 275 个村(居)民小组,居 住 着 汉 、白 、彝 、回 等 22 个 民 族 2013 年末,全镇有常住人口 10.2 万人,户 籍 人 口 99651 人 ,总 户 数 34283户 ;国土面积 286.9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1432 米,耕地面积78955 亩镇内河流均属金沙江源头水系,主要有引洱入宾水系、海稍水系、大银甸水系、炼洞河水系四大水系气候以“干 ”、“热” 为显著特点,年平均气温 19 ℃,年平均降雨量 550毫米。
镇内光热充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土地肥沃,雨热同期,有“ 天然温室” 之美称 优越的自然条件,给2金牛镇这块宾川的热区宝地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和热区资源,各类农作物产量极高,蔬菜品质优良,具有冬早、反季、四季不绝之特点金牛镇的椪柑、脐橙、红提葡萄誉满全滇,素有“桔果之乡 ”、“中国葡萄之乡”的美誉 2013 年,全年种植粮经作物 12.73 万亩,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 150190 万元,完成财政收入 451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8156 元金牛镇范围内的山区村组主要有尖峰村委会的大尖峰、罗官营箐、小枧槽 3 个自然村,圭山村委会的三转弯、占碑2 个自然村和仁和村委会的三眼井村,全镇共有山区群众253 户 1026 人(其中,尖峰村委会 128 户 550 人,仁和村委会三眼井村 18 户 81 人,圭山村委会占碑 22 户 53 人、三转弯 85 户 342 人),山区各村组共有耕地 2100 亩、荒山荒地1930 亩、其它可耕种土地 1006 亩,人均耕地面积达 2.06 亩左右,群众发展经济主要靠种植核桃、梨、冬桃等经济林果和反季节蔬菜、玉米,养殖山羊、猪、牛等牲畜。
2013 年底,全镇山区经济林果面积达 3560 亩,牲畜存栏数为 6480 头,山区群众实际年人均纯收入为 4600 元左右二、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金牛镇的大尖峰、三转弯等 6 个山区自然村,都位于金牛镇东面的老东山,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通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一)土地资源优势金牛镇山区各村组共有耕地 21003多亩,荒山荒地 1930 余亩、其它可耕种土地 1200 多亩,人均耕地面积达 2.06 亩左右,丰富的土地资源,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林业发展优势据初步统计,全镇 6 个山区自然村共有乔木用材林面积近 100000 亩,蓄积量 80000 多平方,经济林面积 4200 余亩2013 年,6 个自然村林业收入达 160 余万元,核桃等林果种植业销售收入达 240 余万元三)水果产业发展优势金牛镇的 6 个山区自然村海拔高度为 2300 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 13℃左右,年降水量约为 600 毫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梨、冬桃等水果生长 “三转弯雪梨”已是全 县家 喻户晓的知名水果 2013 年底,金牛镇山区 6 个自然村共种植各种水果 3200 余亩,实现群众收入670 余万元。
四)畜牧业发展优势猪、牛、羊的养殖,是金牛镇山区各村的传统产业,通过长期发展,加之现代养殖技术的推广,群众畜牧养殖已初见成效2013 年底,6 个山区自然村牲畜存栏达 7600 多头,畜牧业收入达 300 余万元三、当前存在的难题(一)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发展困难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金牛镇的山区各村组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山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核桃、雪梨、冬桃及其它林业基地道路建设不完善,肥料上山、产品下山4大多还得靠肩膀扛背,劳动生产率低下;排水、灌溉等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抗旱、抗灾的能力较弱;森林防火设施也比较落后,森林火灾还得靠人工扑打,常年有火灾发生,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损害二)农林产业普遍落后,效益不高一是山区农林基地虽已形成规模,产品产出却量少质不优,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普及率不高,不能转化为现实效益二是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农林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主要从事初级生产,附加值较低;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三)人力资源外流,智力缺乏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以我镇山区各村组的实际情况看,一些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先富裕的人大都留在外地发展,而一些年富力强的农民也已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山区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或是一些自身素质偏低的劳动力。
由于山区相对落后的自然条件,致富能人不愿回乡创业,而外流人才也很难引入和留住,人才匮乏,使得山区的发展缺少智力支持四)干群思想偏差,意识淡薄由于山区村组发展条件差,经济比重小,一些干部群众或多或少存在着山区发展的快慢对整个地区的发展影响不大的思想,精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对山区发展的重视不够而山区干部群众5受传统思想落后观念的束缚,也存在着“等、靠、要” 和“小富即安”的思想, 对发 展缺乏信心五)财政资金薄弱,财力不足山区发展条件较差,山区村组集体村级经济普遍较弱,普遍都是捉襟见肘甚至入不敷,导致当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山区发展严重缺乏后劲四、发展山区经济的对策建议(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山区经济发展的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山区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山区的发展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加快山区发展摆上重要议程要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推进发达地区继续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把推进相对欠发达的山区跨越式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大对山区行政村的经济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山区的发展,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山区经济发展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山区村组往往自我发展能力6较弱,要加快发展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以财政投入为导向,探索多渠道的投资融资机制,通过包括信贷倾斜、专项贴息资金、税收优惠等手段,支持山区发展利用上级政策倾斜的有力时机,建设兴林富民工程,建成高标准生态公益林继续推行小额信贷或联合担保等办法,重点用于山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支持山区农民发展种养业,推动山区经济快速发展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经济特色一是要加大资源招商的力度,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立足山区丰富的生态资源,一方面通过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对水果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大大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水果采摘游、垂钓等具有山区特色的旅游项目,带动旅游业、农业、农家乐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二是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山区空气清新,污染少的特点,积极引导山区农民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三是挖掘资源潜力,发展特色农业要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特色、品牌、规模为导向,以产业基地、新品种、高科技为重点,搞好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重点发展科技型、品牌型、旅游型生态高效农业。
四)完善山林经营机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山林资源7是山区的主要资源,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山林经营机制不畅,已成为制约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完善山林经营机制,促进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坚持山林承包权长期不变的原则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可通过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发放林权证等形式,使山区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 ,解决山区农民中存在的怕自己承包的林地流转后,会被集体重新收回的思想顾虑;二是坚持权责利一致原则林地的集体所有权,是山区农村集体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组织承包给农户依法经营的林地,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体现有偿承包的原则,农户如拒不履行承包义务,集体经济组织有权依法收回其承包权;三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 原则,搞活林地使用权流转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转包、转让、出租、技术入股等形式,搞活林地使用权流转,流转所得收益的绝大部分应返回给拥有承包权的农户,体现农户的承包权,促进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五)加强培训,提高山区生产经营者的素质目前,山区的土地资源绝大部分分散在千家万户,不仅经营主体分散,而且由于山区农民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壮年大多已外出经商或打工,真正留在山区从事生产活动的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山区资源的开发。
为此,8要从两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山区经营者的素质:一是加快山地流转,通过承包转让、股份合作、委托和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促进山地资源向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经营水平的“能人” 集中,使单家独 户分散经营向聚集资源规模经营转变;二是加大对山区农民的培训力度,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各类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山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山区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