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 马家窑文化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50KB
约8页
文档ID:493613248
第五章 马家窑文化_第1页
1/8

第五章彩陶的鼎盛期——马家窑文化一、考古发现、分布范围及文化分期1 .发现、命名及分期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 代约为距今5000 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 沟口,1923 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 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 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 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1944 年—1945年 夏鼐先生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 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 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名称,称之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1961年出版的《新中国的 考古收获》一书开始使用马家窑文化这一名称,并将半山、马厂类划归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文化类型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 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 之一。

2 .分布范围和特点⑴分布范围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 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 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 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的泾、渭水上游.以及白龙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 域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类型的分布则更为 向西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 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墓葬体现男女分工: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 映出男女间的分工贫富分化: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 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 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⑵特点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 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 细腻。

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 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 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 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 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 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 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 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二、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1.文化特征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在甘肃东部的泾、 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 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宁夏的清水河流域与河西走廊武威以东 地区均有分布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达300多处,年代约为距今5000 年-4700年。

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数量增多.彩陶 的比例占到20%—50%彩陶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以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 纹为主,线条流畅.图案明丽马家窑类型彩陶受仰韶文化的影响较大,但又有了新的 发展随着人们定居生活的稳定,陶器器形也出现了变化,虽仍以盆、钵、碗等饮食器 为主,但贮藏器瓮、罐、瓶逐渐增多,还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一一彩陶鼓(彩图32)从总的发展趋势看,这时的器型线条变得更加流畅,各部分的比例更加匀称,更加实用 这说明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家窑类型的居址中常有集中的制陶窑址,陶窑比仰韶时期的进步,火塘和窑室分 离,烧窑温度提高永登蒋家坪发现的窑址,一半挖在生土层中,约1米见方,前有火 门,并有三股通火道向上斜人窑室内,窑室上部以枝十加草拌泥封闭到晚期陶窑稍有 变化,火道为三排九眼,下空,成箅形在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青铜刀和铜器碎块,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最 早的青铜器,说明马家窑时期人们已开始使用和制造铜器社会已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 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 .彩陶纹饰彩陶上的图案纹样表达的是氏族部落共同体的文化意识,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彩 绘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原始人类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经过社会实践认 识自然的产物由于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两岸,所以.在彩陶图 案上反映出了黄河奔流不息、涡深流急、波涛汹涌的气势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内彩特别 发达,多装饰在盆、钵内,以旋涡纹和水波纹为主彩陶图案布局合理,图案与器物造 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装饰部位根据器形的不同和用途的不同而变化,根据器型和摆放 的位置进行设计大型壶、罐类器物图案分层排列,一般装饰在肩和上腹部,颈部饰辅 助花纹;盆、碗类花纹主要在器物内和口沿下;小型器物往往通体布满纹饰马家窑类 型的彩陶图案绘制,采取了以点定位的方法,图案中的点犹如河水的浪花,象征着河流 波涛起伏、奔涌向前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采用曲线构图,用笔熟练巧妙,绘画的技术水平要高于半山、 马厂类型早期:施黑彩.浓亮如漆(彩图35),多旋涡纹、鸟纹和弧边三角纹、网格纹、弦 纹、叶纹等几何纹,还有动物纹,大多数为二方连续图案图案结构巧妙,变化丰富, 具有强烈的动感(彩图40)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在盆、钵、碗内施彩,但比较简单,多为 十字纹,或以十字为结构的简单图案中期:器表打磨精细,黑彩仍旧鲜亮。

这时的器型逐渐增多,壶成为主要器型之一 新出现的器型有敛口罐、带流钵、陶铃等纹饰多为平行线、同心圆、漩纹、水波纹和 鸟纹,还新出现了蛙纹、同心圆在青海省出土了几件绘有舞蹈人群纹样的陶盆中期 彩陶的图案构成复杂巧妙,取材范围F-'泛,纹饰多有创新.图案布局因器物造型不同、 功用不同而异,构图富丽明快,线条流畅多变,说明已进入了彩陶发展的辉煌期晚期:陶质橙黄,除了黑彩外,还出现了白彩,白色多填于黑色花纹的空隙或周边, 黑白映衬,对比鲜明(彩图36)器型增加了勺、束腰罐、鼓等纹饰不如中期的丰富, 绝大多数为几何形花纹盆、钵、豆等器物,流行在器外口沿下绘制水波纹:图29),还 有一种以黑色为底留出陶色为纹的阴底旋纹(彩图37)这时期以四小圆为旋心的二方连 续旋纹、大锯齿纹增多这些都表现出了向半山类型彩陶过渡的趋势3 .精晶举例(6)旋纹罐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1956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细 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外有四鐾,口沿、肩、上腹部分三层绘旋纹和水波纹 此罐造型巨大.比例匀称,纹饰繁缛瑰丽,线条流畅,动感强烈,表现了河水湍急不息、 波涛汹涌的宏大气势是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精品,被誉为“彩陶之王”(彩图42)。

三、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1.文化特征半山类型因1924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 距今约4500年(约4650 年-4350年之间),分布在陇山以西的渭水上游、兰州附近的黄 河沿岸到青海贵德盆地,及黄河支流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河西走廊 的永昌、武威、古浪、景泰等地区,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1923 年,安特生在兰州购买了一批出自洮河流域的史前彩陶器,主要是半山、马厂时期的 之后,他在洮河流域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发掘,共发现史前遗址49处根据调查, 他在《甘肃考古记》中将中国西北地区的史前文化分为六期,从早到晚依次为齐家期、 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他认为中国彩陶源于西方后来经我国考 古专家和古史学者根据不断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研究得出结论.纠正了安特生的“六期” 说和“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观点,证明了中国彩陶文化不仅源于本土,而且.具有 东来西向的传播趋势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半山时期的经济生活与马家窑 时期基本相同,仍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固的定居生活, 制陶业相当发达,使彩陶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彩陶出土量最高,有的遗址中彩陶占 全部陶器的85%,最高达到90%彩陶的造型美观,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 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 主,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器形丰富多样.形体匀称,高低、宽窄比例协调大型贮 藏器壶、瓮、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这也反映了农业定居生活的进一步发 展在半山期,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有所增多,其腹部有双耳,代表双翼,尾部由一 小鎏来显示尾翼这一时期器型饱满凝重,曲线优美柔和.重心降低,最大径在腹部, 直径与高度基本相等,器表打磨得很光滑,制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2 .彩陶纹饰半山类型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缛纹 饰以旋纹、锯齿纹、葫芦形网纹、菱格纹为主还有圆形纹、叶形纹、贝形纹、神人纹 等,其中非常盛行的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早期除用黑彩外,还出现了红彩,但还是以黑彩为主,红彩用的较少,只起点缀作 用到中、晚期,红彩比例大增,使用率与黑彩差不多相等这时的红彩色泽发暗,呈 紫红色彩陶大多用黑、红相间的线条绘制图案,一般在器物的口沿内测绘简单的复线 连弧纹或三角纹,口沿外测绘斜十字纹、波折纹等,颈部绘大三角纹、弦纹、菱格纹等, 肩部绘弦纹、锯齿纹。

上腹部纹饰为图案的主题,内容丰富,构图严谨、规范,大多为 组合图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方式:旋纹、锯齿纹组合(彩图 50);菱格纹、锯齿纹组合(彩图51);葫芦网纹、锯齿纹组合(彩图53)最下层以一圈 垂弧纹结束整个图案,下腹部一般不绘制纹饰,花纹多以器物双腹耳的下沿为界半山 早期彩陶的附属花纹中,以黑色为地的阴地折线纹为多,晚期演变为两边镶有锯齿的黑 线或红线壶、瓶、大口罐的颈肩处多绘平行宽带纹夹数条细线纹,早期只用黑彩,晚 期的宽带纹用红彩,下面配黑色锯齿带纹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一般装饰于陶器上腹,从视觉效果上说,平视图案给人以二方 连续的美感,俯视彩陶,图案则更赋有团花对称的美感和动感从下腹部不绘制纹饰可 看出,其摆放位置较低,说明这些彩陶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半山类型彩陶的装饰部位及特点:① 、口沿内,一般绘简单的纹样,多复道垂弧纹和锯齿纹,还有带纹、波折纹等② 、颈部,常见的纹饰有菱形网纹、锯齿纹、折角纹、波纹和斜十字纹等③ 、肩、腹部,为主体花纹,内容丰富多样,构图规整,线条流畅,多组合纹样, 时代特征明显,常见的纹饰有旋纹、锯齿纹、葫芦网纹、菱形纹及其变化纹样和神人纹④ 、内彩,一般装饰于盆、钵内,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有旋纹和神人纹。

到半山晚期神人纹逐渐增多,神人纹面部开始更加抽象,有四肢旋纹、锯齿纹逐 渐消失,旋纹演变为四大圆圈纹这时的四大圆圈纹是相连的,到马厂类型时逐渐变成 独立的四大圆圈纹(图34)39,出土的彩陶看,旋纹贯穿于半山类型彩陶发展的全过程, 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