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重大灾害后老年人心理状况研究进展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50KB
约16页
文档ID:280595914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重大灾害后老年人心理状况研究进展_第1页
1/16

毕业论文重大灾害后老年人心理状况研究进展2014年6月25日重大灾害后老年人心理状况研究进展作者:韩布新王婷黄河清王绪梅【关键词】 灾害;老年人;心理康复力;年龄;追踪比较第一作者:韩布新(1966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研 究本文综述了近五年国内外关于重大灾害后老年人心理应激的和关研究结果, 主要关心的问题是:(1)灾难后老年人的各类心理应激与人群中其他年龄段人群 是否有差异?在资源与优势、康复倾向、生命与财产损失等方面有什么特点?(2) 针对老年人群的(特别是表现出长期倾向的)灾后心理障碍预防与应对措施3) H前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研究技术与形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需 要与应用建议1灾难对老年人造成的身心危害灾难发生后,幸存者都会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悲伤哀恸这是对非常 态环境短暂的正常反应创伤适应过程中的身心反应,大多口然、适度而非病态, 除非持续太久、停滞或明显影响H常的功能1」灾难后急性期心理应激症状灾难发生吋,老年人因不愿迁移、身体虚弱、生活变动、适应性相对较差 等原因易受伤害汶川地震后1w内,德阳市人民医院统计老年死者占死亡人数 的29.7%,老年伤者占总受伤人数26.9%;震后5()天内,140名老年患者占总患 者数27.5% ⑴。

35位高龄创伤性骨折患者(80〜103岁)入院吋经常不由自主地 回想地震经历、反复做恶梦、不能入睡、呼唤亲人的名字,无安全感,感到强烈的 恐惧和无助,界常暴躁因患者年龄大主要采用心理干预而菲强烈镇静药18例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老人,经心理治疗后病情稳定(2)这种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法值得提倡四川极重灾区780名群众1 w后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 发生率为30.9%; 12〜18岁、18〜45岁、45〜65岁、65岁以上组的检出率分别 为11.5%、48.9%、22.3%木口 17.3%,有无ASD两组年龄差界显著⑶灾民1 w 后各年龄组SRQ、PTSD检查单平民版(PCL C)、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总 分差异皆显著,其中56〜65岁灾民各项均分最高,36〜55岁次之心理十预应 注重中老年人、有绝望感、遇坏天数多和烦扰程度重者(4〕1.2灾难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灾难无法预期,故心理状况的前后对照研究极少,而这是研究灾难直接影 响的最佳途径荷兰公民都有一位注册家庭医生、并须记录电子医学档案。

因此, 追踪Enschede市烟花仓库爆炸后(2000年5月13 H ,死亡18位居民、4位消防 员,伤1 000余人,安置1 200人)5年内3 164位当地居民的应激反应状况,并 与灾前一年记录直接比较,结果灾后第一年5〜14岁、15〜24岁、25〜44岁、 45〜64岁、65岁以上各年龄段应激反应、焦虑和抑郁情绪问题或障碍、睡眠问 题等显著增加,对家庭医生的需求显著增多;第2年只有2个中年组居民较多寻 求家庭医生帮助;25岁以上3个年龄组到第3年还有较多心理问题;而3 164 位对照居民则没有这些问题这不同于“年轻人易受心理创伤化“老年人心理康 复力强二可能因为后两者来自大规模然灾害研究,没有(或无法)进行灾难前 后对照、控制组对照的缘故;建议特别关注灾前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者、灾后 前3年异地安置者、财产受损较严重者(5〕荷兰一项大型全国性健康调查项H开始后一年发生空难(1992年10月4 R,一架波音747货机撞两栋居民楼致39位居民死亡)前后数据比较,离失事 地点最近的39位老年人行动能力有所下降,但口常生活功能或自评健康无显著 改变,认知能力还稍有提高(6)我们利用独特的比较机会,发现(7)四川灾 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因地震而显著下降。

1.3灾后抑郁、PTSD等精神病症PTSD是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表现 为创伤体验持续性重现、回避与情感麻木和持续性警觉增高PTSD是灾后常见 心理应激反应,共病抑郁患者的口杀危险性也增加张北尚义地震3个刀和 9个月后PTSD的发生率分别为18.8%(现患率7.2%)和24.2%这种增高可能缘 于离震中较远处人群虽暴露少但灾后社会支持少(9〕追踪研究大多证明PTSD发病率随吋间推移而下降我们在灾区的调查表 明地震半年后四川重灾区老年人的PTSD症状仍较严重(10〕Amenia地震(1988年12月7 口,里氏6.9级,死10万人)后1年半,当地 老年人与中年人的PTSD得分无差别,但老年人的警觉(arousal)得分高而闪冋 (intrusion)得分低,且震吋居住地离震中越近得分越高(11)自然人群中老年人 半年内PTSD发生率为0.9%, 13」%有症状但未达诊断标准易感因素为神经质 和幼年不幸经历〔12)1995〜1999年湖南遭受过严重洪涝灾害的438个村(生产 队)29 926人中,7个年龄组(16岁、20、30、40、50、60、70岁以上)的PTSD 检出率分布为 26.7%、29.3%、34.1%、37.3%. 36.5%、33.0%、40.3%,最后一 组最高,组间差异显著;而且所有检测的20个应激症状都有显著的组间差异; 但是进入回归方程的5个变量分别是洪灾类型、曾被洪水I韦I困等待救援、曾亲眼 看见别人被洪水淹死、有和水中死人呆在一起的经历和对支持的满意度,没有年 龄(13)。

我国老年人自杀率高,且随增龄迅速上升,农村尤为明显(图1) (14)60 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平均自杀率超过l%o〔15)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10县市受灾 人口 428.68万,按四川老年人口占11.39%(2000年)计算,老年人口近50万灾 后心理援助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各国研究皆表明老年人群自杀率最高,但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城市老 年人的四倍多,且随增龄急剧上升这可能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无宗教信仰或法律 禁止自杀,或I大I为社会支持不足而冲动性自杀〔15)四川灾区老年人绝大多数 居住在农村甚至偏僻山区,关注灾后老年人群的自杀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n 前,还没有针对性的研究报告鉴于老年人自杀率随增龄上升,且大地震导致心 理应激有30年以上的远期效应,且可强化口杀风险;针对地震重灾区老年幸存 者的心理应激特征及其转归开展研究十分迫切如何发挥老年人的心理优势,及吋补充其身体、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不足, 避免其心理创伤迁延、加重甚至自杀等是研究、干预的主要H的灾后重建工作 中,老年人容易被忽视日本Hanshin Awaji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5:46 am, 里氏7.3级,死伤分别为6 434和43 792人)后,7年内每年都有60余位老年人 在各安置点孤独地去世(16)。

针对老年人的情绪、认知与行为、躯体反应具体 措施如表1所列1.4灾难对老年人的中长期心理创伤地震对风险人群有长期心理后效,需要特别关注灾后年龄效应没有单一 模式,因其作用受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对--般灾难性事件 的情绪反应持续半年,对洪水、配偶去世等的应激反应则持续2年以上(17〕831位灾区居民在雨果飓风(Hurricane Hugo)l年、1年半、2年后,心理应 激受灾难经历的影响最大无亲身经历吋,年轻人的应急症状最多;亲身经历多 者,中年人最强飓风1年后,50〜64岁组抑郁、焦虑、躯体化、一般应急、 灾难应急等个别症状和总体精神症状与受伤、生命威胁、财产损失、灾难经历等 4个维度皆显著相关;35〜49岁组主要在受伤维度、65岁以JL组主要在生命威 胁和灾难经历上显著相关;rfn' 18〜34岁组皆不相关据此提出“负担”假设不 同年龄组的婚姻、抚养、赡养、经济、职业、环境、躯体负扌J1不同,统计数据表 明5个方面都是50〜64岁组最高,貝有较年轻组的婚姻压力、较老年组的躯体 床力最高〔18)表1老年人灾后心理表现及应对措施(略)1980〜2000期间发表的68篇主要研究表明,预测灾害后是否出现PTSD 的最重要因素是灾难吋心理解离(peri traumatic dissociation),其次是灾难中自觉 生命危险、灾后社会支持、灾害情绪反应,而家族心理障碍史、先前灾害经历、 过去心理调适等的预测作用最小(19〕。

震后老年人PTSD的发病率随诊断工具、年龄分组、追踪吋间及样本不同 差异很大在亚美尼亚地震后2年,23.2%老年人患PTSD〔20)台湾9・21地震 后2年,6412位房屋震毁的幸存者20.9%现患PTSD,其风险因索有女性、现住 板房、教育水平低、眼见家产被毁;采用中国人健康量表(CHQ 12)证实39.8% 有精神症状,特别是那些女性、老年人、教育水平低、仍住板房者921地震后 第3年,灾区民众抑郁症状、PTSD发病率下降(4.2%),但H杀率(6.0%)、物质 依赖(5.1%)的比例却上升(图2) (15〕这说明抑郁、PTSD及自杀等心理应激反 应有不同的机制在临床检测指标随吋间推移大幅度下降的同吋实际伤害性行为 比例却显著增加在3年追踪期间,丧亲之痛是PTSDfi大危险因索,其次是经 济负担(半年吋)、睡眠障碍(2年吋)和社会网络变化(3年);而长期(2年、3年)睡 眠障碍则是抑郁的最大危险因素(14)9・21地震后3年,11%65岁以丄老人患 PTSD (21〕尽管PTSD人群发生率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但灾难对高危人群的影 响仍然存在(22〕这些人应是灾后针对性心理援助与干预的重点关注人群。

唐山地震幸存者(如孤儿)仍有12%的PTSD现患率;而且幸存者的心理量 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者〔23)30年后,亲人伤亡程度、个体损伤情况、住房恢 复状况仍是对灾民心理恢复力影响较大的3个因子(24〕PTSD患者30年后仍 难以摆脱创伤的痛苦记忆,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这从另一角度证明了重大自 然灾害心理创伤影响的长期效应唐山大地震过去已经33年,迄今尚无一篇专 门针对老年幸存者心理特点的研究当年的中年人,今天已经是老年人研究他 们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四川灾区中老年群众30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特殊 的指导意义2老年人灾难后心理状况的解释2」老年人对灾难应激的“免疫说”老年人资源相对缺乏,如离退休后的社会角色转换、感觉(视、听、嗅、 味、触)功能退化、对气候冷热变化的抵抗力弱、应激情绪影响血压和血糖等带 来的体弱多病,羞于求助或(因身、心、信息渠道少或不畅等原因)求助少、晚年 丧偶、同龄亲友相继死亡引起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弱化等这些都是破坏老人幸福 晚年的不稳定因素〔17)大规模自然灾难后,老年人受财产损失、亲友伤亡的 打击更大,且身心恢复比较慢另一方面,家庭作为重姜的社会支持网络节点,在灾难创伤恢复中有至关 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同居还是分开居住,传统大家庭(两代或三代)中老年人的决 策能力、智慧与经验都是有利稳定的因素〔17)老年人作为家庭的核心,有权 威、有经验,熟知社会规范和日常生活中各类应对策略,对灾区重建具有积极作 用老年人因有较多灾害应对阅历与智慧(成熟说,maturation hypothesis),面对 灾难吋能更好地调整情绪(免疫说,inoculation hypothesis,或称应激免疫理论, Theory of stress inoculation),运用与环境相适应(问题中心而非情绪中心)的应对 策略,因此愤怒等负性情绪比年轻人少(17, 25)o“负担说(Burden perspective)"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中年人(55〜64岁)为何最 易受心理创伤一是这个年龄层的人仍然是丄有老、下有小,生活、经济、精力、 心理、社会负担重;二是即将或已经退休者,因灾害血致财产大量损失,“蓄谋 已久”的退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