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元杂剧其他作家汇总

嘀嘀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07.50KB
约37页
文档ID:261550327
4.元杂剧其他作家汇总_第1页
1/37

第四章 元杂剧其他作家第三周第一节元前期杂剧作家作品 一、白朴 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和马致远是王实甫之外,以文采见长的作家白朴作杂剧15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其杂剧,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一)墙头马上(裴少俊墙头马上)墙头马上一部爱情喜剧取材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 主题:在诗的小序中明言为“止淫奔”,是为道德教化而作的主题与白居易原诗相背,是热情赞美男女间的自由结合,从“止淫奔”变成了“赞淫奔”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荷着万万岁当今圣明主 1、故事情节 唐高宗命尚书裴行检置办“花种子”,行检因病,而叫其子裴少俊代往洛阳承办洛阳总管唐氏宗亲李世杰有女倩君,某日,倩君欲门首游观,李世杰不允,倩君遂与梅香潜入后园登山游览,巧遇少俊骑马而来,四目相对一见钟情,少俊投诗,倩君作答,约以当夜会于园中当晚,少俊越墙来会倩君,正密誓终身之际,乳母来,撞破其情,倩君恐世杰不允,毅然别母而行,与少俊同归绛州 裴少俊归,不敢告之于父,藏倩君于花园密室,以闭门读书诓骗其父3年后,生子端端行检命少俊赴京应试,少俊因倩君又将生产怕无人照顾而背命不去,2月后谎称落第而归,行检痛责之,禁于书房内,不许其出门,少俊大为得计。

1、故事情节 又3年,少俊扫墓外出,行检偶来花园,遇端端及妹重阳,7年秘事发于一旦,行检怒责倩君为淫妇,逼少俊休妻,即日赴京赶考,并将倩君逐出府门,强留端端、重阳不与同行,倩君不得已入住城外清虚观 3月后,少俊得中状元,拜谒座师李公,即倩君之父李世杰,翁婿相见不识,终为乳母道破 少俊荣归,行检劝其另娶,少俊乃述倩君身世,行检闻言大惊大悔,亲赴清虚观迎接倩君,倩君痛责之,少俊来,倩君忆往事愈加悲伤,后见儿女,为母子情所动,乃言归于好,归裴家合家团圆2、思想意义 积极意义:歌颂了李千金与裴少俊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斗争 局限:剧作还是以门当户对、父母之命解决问题夫妻团圆自由结合竟跟封建礼教一致,这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也体现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元代的四大爱情剧白朴墙头马上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3、李千金 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地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妇女形象 (1)大胆主动地追求爱情 (2)刚强不屈 (3)泼辣李千金和崔莺莺性格有何不同:李千金和崔莺莺都是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小姐,都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并为之进行了反抗斗争 但两人性格有异:莺莺温柔、矜持,性格内向;李千金则豪爽率直、果敢刚强,泼辣奔放。

李千金在对爱情幸福的追求中,大胆主动,没有崔莺莺那种犹豫顾虑和忸怩之态;敢于无媒自聘,弃家私奔,敢于与封建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用卓文君私奔之事来证明自主婚姻的合理性她对屈服于封建压力的丈夫也予以严正谴责李千金的形象带有市井女子的特征,而崔莺莺更多贵族小姐的气质二)梧桐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末本戏 “梧桐雨”的意象: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故事情节:描写唐明皇、杨贵妃两人爱情故事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以浓郁的抒情性、醇厚的诗味和文辞的华美著称这一剧本取材于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主要抒发一种人生变幻、盛衰难料的沧桑之感二、马致远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末本戏) 马致远号东篱,取自“采菊东篱下”,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大都人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梦汉宫秋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一出以假定历史为背景的宫廷爱情悲剧 题材的创新 (一)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 (二)把王昭君主动远嫁改为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最后昭君被迫和番。

(三)把毛延寿的结局处理为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却被匈奴押送汉朝斩杀 (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 (五)把昭君嫁至匈奴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创新进步意义: 表现在昭君自杀后,番邦对汉的和好,再现出民族和睦的愿望汉宫秋所表现出来的反抗民族压迫,歌颂民族气节的主题,在元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局限性: 作家没有真正理解历史上汉朝和亲的意义,所以对汉元帝过于同情和美化剧作中把两人处理成为一对一见倾心的爱侣,同时又显示出作者的灰颓:在昭君,才得恩宠,而骤成死别,见红颜之薄命;在元帝,尊为天子,而难保身家,知富贵之无常作者流露出了极浓的感伤情调,代表了元代知识分子普遍的思想倾向,也是值得注意的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全剧结构紧凑,主题突出,并以浓烈的抒情见长 汉宫秋以“琵琶”和“雁”的意象为线索贯穿全剧,更增加了此剧的悲凉气氛,汉元帝与昭君的初见,即以琵琶为契机,以后的每次幸事都以琵琶为号,最后惨别,也以琵琶作结;而雁的意象“雁口”、“雁叫”、“雁声”等意象贯穿全剧,结尾以呀呀的雁叫声,使全剧笼罩了灰暗荒漠的气氛,更显示出北方之地特有的苍凉。

这种表现方式既使全剧结构紧凑,也使全剧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为南、北观众所乐于接受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分类 1、青衫泪荐福碑陈抟高卧写儒士的不幸命运 2、岳阳楼黄粱梦任疯子写神仙度脱凡人成仙的道化剧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特点:隐士生涯与道教登仙的合流马致远“万花丛里马神仙”对比,关汉卿杂剧多反映下层百姓的爱憎是非,理想追求;马致远杂剧则反映元代儒生的痛苦和徘徊,引发知识分子共鸣 青衫泪写白居易被贬江州与京师妓女裴兴奴的爱情 荐福碑写范仲淹官至鄱阳时,让书生拓荐福寺碑的墨本,以求取功名,控诉了官场黑暗,反映元社会贤愚不分,道德沦丧 陈抟高卧写陈抟拒绝宋朝征聘,高蹈遗世,隐居华山反映参破功名,弃绝仕途的思想 岳阳楼写吕洞宾三过岳阳度脱老树精的故事 黄粱梦脱胎于唐传奇枕中记写钟离权点化吕岩成仙借吕洞宾的梦境,反映元代混乱的现实,功名富贵皆虚妄神仙道化剧故事情节三、纪君祥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大报仇) 一部悲壮感人的历史剧作品是根据司马迁史记赵世家所载历史传说创作而成 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全剧围绕着“搜孤”和“救孤”的矛盾,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

1、思想意义:歌颂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崇高品格,表达了一种传统观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当时受蒙古人压迫的现实有一定的意义故事情节: 为了赵氏孤儿的安全,一批舍生取义的壮士牺牲了先是赵氏孤儿的妈妈(晋灵公的女儿)把孤儿托付给一位经常出入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婴,为了消除程婴对于泄密的担忧,自己立即自缢身死;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里,企图带出宫外,被守门将军韩厥搜出,没料到韩厥也深明大义,在韩厥迟疑当中,他指挥程婴把婴儿带了出去,为赵氏留下唯一的血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抗者杀全家诛九族;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决定献出自己的独子,以代替赵氏孤儿,并由自己承担“窝藏”的罪名,一起赴死;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硬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20年后,程婴告诉了赵氏孤儿这一切,他就把复仇的烈火射向了血债累累的屠岸贾 赵氏孤儿矛盾冲突: 屠岸贾和赵氏 韩厥和屠岸贾 程婴公孙杵臼的生死择择生与死生存或死亡,这不仅是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高贵的忧郁”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无法开释的情结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凝重的“生死”情结:危急时刻,为了家国天下,死者慷慨从容,生者自强不息、忍辱负重;赵氏孤儿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复兴的希望,更是一种信念不灭的传承,一句“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的结语抒尽一代史学大师纵贯千古的良苦用心。

在清末的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即将举起的屠刀,谭嗣同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遂相与一抱而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取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呢?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置之死地而后生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2、艺术成就:具有我国戏曲罕见的悲剧美,悲壮感人的力量 (1)这是一场忠与奸、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热烈歌颂正义,鞭挞奸邪,大力宣扬复仇观念,大义凛然,震撼人心2)塑造了一系列见义勇为的英雄形象韩厥为取信于程婴当面自杀;程婴献出亲生儿子并抚育孤儿成人;老臣公孙杵臼舍命相救他们勇于牺牲、义无反顾的精神,悲歌慷慨,感人至深3)戏剧冲突:尖锐激烈,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赵氏孤儿具有高度的戏剧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事件发展惊心动魄而人物行为皆有依据 如韩厥把守府门时放走程婴三次,又叫回三次,剧情扣人心弦却故弄玄虚 再如屠岸贾盘问程婴出首赵氏孤儿的动机等 屠岸贾逼拷公孙杵臼供出同党等场面,也都兼具舞台气氛和内在的逻辑力量悲剧总结: 悲剧,就其经典意义上说,并不仅仅是悲惨情节的表演,除了鲁迅指出的“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还要求表现一种“自觉意志”。

当程婴、韩厥、公孙杵臼奉献他们自己或孩子的生命时,不是出于无知,不是出于偶然事故,而是自觉地牺牲,清醒地走上死亡或其他悲惨的道路赵氏孤儿中这种“自觉意志”的升华,产生了悲壮、崇高的悲剧美,产生了陶冶净化人们感情的效果影响: 赵氏孤儿问世后,几百年来演出不衰,直至近代,仍有许多剧种演出同时又是首先流传海外的中国戏曲之一:1735年,有法译本,1762年,有英译本大文学家歌德、伏尔泰看了,都为之感动,加以称赞,正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说:“赵氏孤儿即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四、康进之李逵负荆黑旋风杂剧双璧 康进之李逵负荆(梁山泊李逵负荆)是元人水浒戏中最优秀一部,李与水浒传第73回的后半回大致相同这也是现存元杂剧中唯一与水故事相符的一个剧本 这是一出用误会法构成的喜剧这部戏直接影响了小说水浒传中李逵形象的塑造 李逵的性格特征: 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以及对梁山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构成了他性格的基本核心 既天真憨厚,又粗鲁莽撞,既正直豪爽,又暴躁轻信,在粗豪中显妩媚,于狡黠中见淳朴五、高文秀双献功黑旋风杂剧双璧 黑旋风双献功写李逵下山保护郓城县孙孔目与妻子郭念儿到东岳庙进香还愿孙妻郭念儿与权豪势要白衙内私通,约定在进香路上一起潜逃。

白衙内竟然随意借个大衙门坐堂,待孙孔目来告状时,借机把他打入死囚牢里 李逵知道此事后,并没有鲁莽地抡起板斧去劫狱救人而是扮做一个呆头呆脑的庄稼后生,去囚牢里给孙孔目送饭,以笨拙的言行麻庳牢子,并骗其吃下放了蒙汗药的香饭,然后救出孙孔目,放走押在牢里的其他人 第二天,李逵又乔装打扮成一个“伺候人”,混进白衙内家中,趁白衙内醉眼朦胧,让人添酒之际,杀死白衙内与郭念儿,提着两个人头上梁山献功六、石君宝秋胡戏妻(鲁大夫秋胡戏妻) 事见刘向列女传,唐有秋胡变文故事梗概: 写秋胡新婚才三日,即被征召入伍,妻罗梅英在家含辛茹苦,侍奉婆婆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十年后,秋胡得官荣归,在桑园相遇,竟调戏梅英梅英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顿感羞辱,要求离异,迫于婆母之命,勉强相从 第二节元后期杂剧作家作品 一、元杂剧的衰微:(一)衰微的表现与条件1、南方富庶经济发展,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条件,文人多创作,歌颂南方都会人物和湖光山色的作品,杂剧作家多为录鬼簿中“方今才人”代替了“前辈名公”如郑光祖、宫天挺、乔吉、秦简夫2、南移后,杂剧创作思潮变化:战斗精神消退,敢怒敢骂,无视封建纲常的叛逆精神少见,被宣扬封建道德的妥协精神所取代。

如:历史剧不再有前期的慷慨悲凉单刀会赵氏孤儿后期多以古代圣君贤相、节士义妇形象,宣扬美化愚忠愚孝的陈腐道德如:爱情剧的反封建色彩减弱,多描写才子佳人的风流逸事3、南移后,杂剧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