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建国初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50KB
约4页
文档ID:33469491
新建国初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_第1页
1/4

1建国初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1952 年粮食产量恢复到战前水平,农业产值有所增长,全县农村开始出现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后,国家对农业逐步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改进耕作技术,试用新式农具,推广良种,掀起了新的生产热潮,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在 1955年获得建国后第一高产年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耕作制度 建国前,郊区的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二熟,即小麦—大豆或红芋;其次为一年一熟,即小麦—晒垡—(次年)小麦建国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耕作制度发生了相应变化,表现在农作物种类增多,复种指数提高,作物产量也有很大的增长1949 年到 1955 年沿用传统的耕制内容,其作物组成以小麦、大豆、高粱和红芋为主搭配种植水稻、玉米、谷子、芝麻、绿豆等作物种植比例小麦、大豆比较稳定,红芋、高粱变幅较大轮作方式以麦—豆—红芋(高粱)两年三熟为主,其次是麦—豆一年两熟和麦—晒垡一年一熟期间复种指数有所提高,由147%增加到 171%靠冬闲、晒垡、豆科作物和施土 杂肥培2养地力这一阶段,耕作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用养结合,避灾保收,促进增产。

1949 年粮食总产为 5.35 亿斤,1955 年达到 6.95 亿斤二、种子改良与推广建国前,宿县长期使用老品种,种子不断退化混杂,而造成减产,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种子的选育和推广工作,逐步建立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加强种子质量管理,为建国初期农业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良种繁育方面,1952 年建立县小麦原种场,每年繁殖小麦良种 10 万斤在良种推广方面,以县种子公司为主,分区划片经过试验示范,搞好良种预约繁殖和经营供应工作,积极宣传推广,加快了良种化进程和更新换代的步伐小麦在五十年代引进“碧蚂一号”、“南大 2419”和“早洋麦”等良种逐步取代“小红麦”、“鱼鳞糙”和“蚰子麦” 等老品种,一般比原有品种增产 10%—20%水稻在 1956 年开始成片栽植,主要推广的品种有“农垦 57”、“农垦 58”等大豆在五十年代主要推广了“平顶五”、“牛毛黄” 、“白茧壳” 等地方品种红芋在五十年代主要推广“胜利百号” 良种棉花建国后推广“岱字 15”,逐步代替“中棉” 和“鸡爪棉” 老品种3三、植物保护为保护农作物正常生长,必需防治病虫害宿县于1956 年建立了病虫测报站,配备专业干部,多点示范,指导防治,贯彻“人工防治为主、土洋并举”的方针,掀起群众性防治病虫害运动,清除了“病虫天 赐” 的宿命论思想,通过测报,发现情况,及时提出防治措施。

50 年代,发生康湖、车湖、吕湖、解集、蒿沟、张山等蝗区,面积达 15 万亩1955 年秋,蝗区扩大到 30.90 万亩,密度每平方丈有蝗 900 多只蒿沟蝗区每平方丈多达二万多只,当即进行药灭和人工扑杀,将蝗虫扑灭下去   解放后宿县每年都有麦蚜虫、红蜘蛛虫害发生,受害面积有时多达 18 万亩1958 年全县小麦发生严重锈病达81.8 万亩,县委提出清沟沥水,药物扑杀等措施,并动员20 万群众参战,消灭了锈病 据统计,1951 年至 1959 年间,全县病虫防治累计面积 1564 万亩,虫口夺粮约 9783 万斤四、肥料施用肥料是农业增产的物质基础50 年代我县以粪肥、灰肥等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使用很少无机肥(化学肥料),解放前(1947 年),皖救济分署蚌埠办事处,曾分配给我县化肥 3.38 万斤,在夹沟、鹤山等4乡试用,由于用量少,效果不大五十年代化肥逐渐增多,以硫酸铵为主五、畜牧业生产建国初的五六年间,大牲畜增加很快禽畜品种改良工作在宿城有所开展建国后,中共宿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有了转机土地改革中,把地主霸占的 5087 头大牲畜分给了贫苦农民。

同时又贯彻了中央“关于大力发展爱国增产保畜运动”的指示和华东 区“ 关于耕畜屠宰条例”1952 年建立了宿县兽医协会,将民间兽医组织起来,各区成立了畜牧兽医联合诊所,并贯彻“ 预防为主” 的方针,积极开展疫病的防治工作,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1953 年以后,采取公养和私养相结合的方针,改进饲养管理,实行奖励政策,提高了社员养畜积极性1956 年大牲畜达到 114800 头,生猪存栏 113000 头,家禽1090000 羽,羊为 43700 只良种繁育推广方面建国前,郊区良种牛是宿县大黄牛1954—1956 年,主要引进了南阳牛,秦川牛等役用牛,后来又引进荷兰花奶用种公牛建国前,宿城均养当地黑色大耳猪1953 年引进苏联大白猪,英国的巴克夏、约克夏、丹麦长白猪、四川内、江苏新淮等种公猪,杂交改良本地猪种建国前,以当地白山羊和改良绵羊为主19565年我县引进新疆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苏联美利奴羊和罗姆妮曲半细毛羊,杂交本地母羊 20 多万只,繁殖杂交后代 30 多万只。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