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实现过程之管见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59KB
约5页
文档ID:460442250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实现过程之管见_第1页
1/5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实现过程之管见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应论其突出成就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应论,揭示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说明了人类取得真理性认识的客观规律  在以往的哲学教材中,对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论述较全方面、详细,论证较充足、细致可是对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却讲得笼统、粗糙,只讲其主要性和必须性,不讲怎样实现,对“飞跃”过程的论述显著不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点笔者就此问题作了部分探索,管见以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分,就内容说,不但表现在物质变精神的第一次飞跃中,更主要地是表现在精神变物质的第二次飞跃中也就是说,人类认识世界的目标在于改造世界,认识不能停留在真理性上,主要的是下一步:精神变物质,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家的实践发明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就是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就是实现认识目标的过程,是理论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质的飞跃这次飞跃是一个意识外化的发明性过程,是一个把真理性认识、合理性目标、有效性结果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的过程,也就是把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起来的过程既要遵照客观规律,又要符合人的利益,在两个尺度的基础上确定合理性目标,正确决议,在行动中取得有效性结果。

  所谓真理性认识,就是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定识;所谓合理性目标,就是符合人类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所谓有效性结果,就是取得成功的实践结果三者的统一,实际上就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就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本质上是人类活动必需遵照的两大尺度的观念表示形式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根据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知道根据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内在的尺度利用到对象上去在这里,马克思深刻地提出了人能够根据对象的普遍尺度进行生产和以人本身的“内在尺度”建造对象的思想这也就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  所谓“物的尺度”,就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结构、本质和运动改变规律给人的活动所设定的准则和规范这种物的尺度,经过人的认识转化为真理标准真理标准要求人类必需根据世界的原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含认识和改造人类本身我们所说的真理性认识,就是要在实践过程中,正确定识和反应客观事物的原来面目,达成对事物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所谓“人的尺度”,就是人类必需根据本身的需要和实践能力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人在实践活动中,首先依靠于外部世界,其次,又要依据自己的需要去塑造自然事物,改变事物的自然形式,使之符合人类的需要,这就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一个主体性标准,它是人的尺度的理论表示形式它要求人的活动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也就是“合理性目标”  所谓有效性结果,是说在真理和价值双重标正确定以后,形成科学的决议目标,经过计划、方案、方法、手段等一系列中间步骤,最终付诸实践,达成预期目标、取得有效性结果只有完成了这三个步骤的有机统一,才是在完整意义上处理了精神变物质的问题其中,真理性认识是起点,合理性目标是标准,有效性结果是精神变物质的终点  怎样在实践中完成真理性认识、合理性目标和有效性结果的有机统一?  第二步,价值评价,确定合理性目标在评价了精神产品的“真伪”以后,还须评价其“价值”,即对“我”是否“有用”通常说来,“真”的东西,应该是“有用”的,不过,对于此时此地的“我”来说未必有用有用则用,无用则放,是价值标准,它要求着人类活动的方向和内容,是人类活动的动力标准人的实践是一个自觉和自由的活动,它不但遵照客观事物的规律,符合“物种的尺度”,而且要根据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符合主体的“内在固有的尺度”这里,确定合理性目标,就是要考虑人的需要,是否符合人类的利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这种合理性目标的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重复讲,改革开放政策正确是否,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快乐不快乐”、“拥护不拥护”概括起来就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标准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标准在确定合理性目标这一步骤上,要注意其层次性、多样性,正确处理多个关系:第一,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不搞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第二,正确处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能因一时一地的利益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其三,搞好综合平衡,不能顾此失彼,正确处理现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关系总而言之,在这一步骤上,着重处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时时刻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第三步:实现有效性结果在进行了认识评价和价值评价以后,就进入到精神“变”物质的操作阶段在进行了认识评价——“对不对”;价值评价——“是否有用”以后,即确定了指导和支配实践活动的认识达成了真理性认识和对“我”的价值以后,还要深入确定合理性目标,深入处理“应怎样”的问题,并依据主体的需要和客观的属性改造客观事物,制订详细活动计划、方案,处理主体“怎样做”的问题首先是决议,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采取还是不采取该项精神产品,一旦决定采取,就开启了精神变物质的程序。

接下来就是制订方案,作出应用计划和计划,设想全方面实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第三步是落实,制订的计划和方案真正变成现实,必需认其掌握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发明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变物质的决定力量群众实践的结果,才能最终完成“真理性认识——合理性目标——有效性结果”的转化是否达成了预期效果,“变”出来的物质是否和精神相符,还需要经过评定和检验至此,完成了整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周期基础达成预期结果,说明理论是正确的,没有达成预期效果,说明理论还有不足或错误,需要修正或改变  总而言之,经过“评价、决议、制订方案、采取方法、掌握群众、评定检验”等若干步骤才能真正实现从精神到物质的第二次飞跃这个飞跃过程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进行可行性论证正确处理可能性和可行性的关系问题,不能把不可能当成可能,把非现实的可能当现实的可能,第二,进行周密的计划,布署安排;第三,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实施,把决议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第四,注意信息反馈,搞好跟踪调查,立即发觉问题,立即修政决议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各级领导者,利用当代科技手段,以辩证思维为指导,充足发挥领导艺术,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从而取得有效的实践结果,完成决议目标。

在这个步骤上,关键处理领导方法和艺术问题  总而言之,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化过程,归根到底是一个真理性认识到合理性目标到有动效性结果的转化过程,其中每一步全部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每一步发展全部是一个详细的历史的过程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共同组成第二次飞跃的完整过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