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意识与精神家园 杨金华Reference:在大众文化急速转换的现代社会,作为来自历史又必须回归历史的高级存在物,人类从历史深处生发回归意识和追思情怀历史记忆作为过去生活经验的积淀,能够传承文化血脉和凝聚族类意识;作为人类思想行为背景参照系,历史情感具有抚慰心灵和陶冶情操的精神价值;体现自我超越向度的历史自觉,是维系绝对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生命纽带所以,现代人回望历史和感悟过去,可以获得情感寄托、心灵归宿和终极关怀,从而构建精神家园Keys:历史意识;人文关怀;精神家园B036 :A :1003-854X( 2012) 09-0061-03历史是一种过去,是死去的人类生活,但历史传统是文化观念的“根”,是心灵的栖息地和灵魂的安顿之乡历史意识的产生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人类的进一步觉醒现代人回望历史、反思历史和呼唤历史,不单意味着后人对前人经验的重视,更意味着对自身所从属的世代谱系的认同和崇敬从根本意义上说,先人的历史既是现代人经验的宝库,又是精神情感的寄托之所:历史意识不仅“种植”了民族文明的基因,而且构成了民族延续的生命之根和文化血脉的精神家园一、历史记忆构筑文化血脉之基础古谚云:“惟器维新,人惟其旧”。
回望过去,回归古典,追问原初的历史文化,实际就是人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表达形式黑格尔曾经对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进行了精彩论述,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 “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因为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历史之源,是欧洲文化获得其特殊品质和个性意义的文化源头,所以欧洲人能够在希腊历史文化里找到自己的精神故乡和价值根据对此马克思也肯定地评价说:希腊艺术和史诗“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其实,古人创造的历史文化之于每一代人都具有精神故乡的心灵意义,对于人类社会活动具有超时空的永恒价值所以,中国人至今还留连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涵泳其间,与之共鸣许多历史事件,被历朝历代反反复复地研究琢磨,往往并不是因为新史料的发现,而是历史事件本身含有的深刻智慧和意义启示,永久地激荡着探索欲望,吸引着后人不断地体验回味历史固然是一种过去的事物,但是对于人类而言,历史并不遥远,而是我们生命周遭的真实存在,是构成我们生命内涵的基础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不论其对本民族历史的态度如何,由于孕育、成长于这一传统母体之中,因而都不可能外在于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就像马克思指出的: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社会可以看到,越是古老的东西越受到重视,比如传统工艺被发扬光大,古建筑受到严格保护,民间的祭祖拜祖活动、家族谱牒的编纂和国家诸项考古工程如火如荼等等这说明,在当前这样一个充分物质化、商品化的社会,现代人对自己民族的过去不是希望很快忘却而是更加渴望了解,对历史的需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礼记·郊特性》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希尔斯也说:“没有传统,人类便不能生存,即使他们司空见惯地不满于他们的传统因为,祖先是曾经存在的实体并与自己有着血亲关系,所以,历史相对于其他信仰对象而言,在人们心里更加可信可靠正是慰藉敬祖怀乡的情感需求,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海内外华裔宗亲回到祖国内地还乡祭祖其实,凭吊历史就是唤起先人对后人存在的意义,让这种历史记忆走近自我生命世界之中,敞开自我生命的多维空间历史意识作为“集体记忆” (Collective memory)除了可以保留历史记忆,传承价值文化,还可以凝聚族类意识、强化血脉认同宋人苏询指出:“自秦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百己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而独存,则有谱之力也。
古人往往通过编修国史、宗谱来明确每个家族成员血缘关系网中的位置,以强化个体对家族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归属感而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呼唤,也不单意味着后人对前人经验的重视,更意味着对自身所从属的世代谱系的认同和崇敬历史认同对于族类群体的存在意义,安东尼·史密斯进行了精辟深刻的分析: “诉诸族群过去的方法,无论怎么空洞含糊,都能激励起‘我们的人民’为共同的民族作为自我牺牲的愿望和意志,很少有其他意识形态能在这方面与之匹敌历史文化一旦为族类群体所认可,就规定着民族成员活动的各种方式,或者以政令、规则来指导社会成员的活动,或者以“应当”或“不应当”的准则以及各种舆论来约束社会成员的活动共同的历史血脉可以唤起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审视“本族”和“他族”族别的差异,洞穿“我族”和“异族”文化的分野只有认识到“这是我们的历史”或是“这是他们的历史”,才能严生“历史认同”;有了“历史认同”才能产生“文化认同”对此,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一个失忆的民族,也就无从产生历史认同,历史失忆必会产生“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结果历史认同发生错乱,必然会产生对民族或国家的疏离感,所以中国古代学者就有“国可亡、史不可亡”的警语。
二、历史情感彰显心灵归宿之意蕴对于人类来讲,历史不仅仅意味着个体的生老病死、荣辱盛衰,也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生命的薪火相传、代代相因,而且是对生活意义、生存价值和生命归宿的一种精神慰藉勒高夫曾经说过: “在我们这个集体记忆迅速变化的世界中,面对着历史的加速发展,任何人都想摆脱成为过去的孤儿、没有根基的人这种苦恼,所有人都热衷于寻求自己的身份,到处都在清点和保护历史遗产,为了过去和未来而建立信息章:惊惶失措的人们试图把握看来正从他们手中逃遁的历史人类作为一种统一于自然,而后又分离于自然的特殊存在物,只有在回归历史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与天地万物同化”的意蕴与神髓:只有回望历史,才能在根本上消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虚无感,从而成为一种上有根基、下有承传的现实存在物苏联历史学家茹科夫也认为, “历史认识就是使人们能够架设一座从过去通向现在的桥梁,促使人们不仅对今天的,而且对明天的任务有所了解”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给生命编织体玷的衣襟,寄予生命以真实的内涵,现代人回望历史恰恰是在呵护自己,体会生存的理由、价值和意义作为人类思想行为最大的背景参照系,历史情感在心理激励、心灵抚慰,陶冶情操、灵魂铸造等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兰克在谈到历史的价值时说: “历史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史学的研究使人们的精神有所皈依,使人们的活动有了动力和目标,得以享受历代的财富,会见往日的英雄豪杰,重过昔日的种种生活,人生快事,莫过于此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既有英雄人物的悲欢离合、历史事件的跌宕起伏、民俗风情的光怪陆离,也有历史进程的阴差阳错在对历史的审视中,体验到人类创造的甘甜和失败的苦寂这种强烈的历史情感领悟,给人的启迪与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法国著名史学研究家布洛赫十分看重历史对人的精神愉悦作用,他说: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全,千姿百态,令人消魂,因此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其实,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很有传奇色彩的图画,透过历史可以看到英雄人物的感染力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格在平静的社会生活中,历史意识维系着人类的灵魂,捍卫着社会认可的价值判断;在动态的社会变革中,历史情感稳定平息着浮躁、骚动不羁的族群心理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被技术化过程所吞噬,成为各种功利主义的附属品,人们在忙碌和兴奋之余,的确会有很深的孤独感、漂泊感、虚无感乃至荒谬感于是现代人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回归意识,企望稳定性、确定性和可靠性,并把目光投向历史。
于是,在这个科学技术成了安身立命之本的现代社会,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历史著作和历史刊物,比任何时期都要多得多各类媒体也相互呼应,带动了历史热的不断升温这也说明,现代人越是在变动不居的现实中感受到混乱和痛苦,越是容易把历史文化作为精神皈依的家园因为惟有深入到历史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这一层面上,才真正体会到历史意识同当下生活有着难以割裂的关系,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联系三、历史自觉维系生命关怀之纽带人作为高级灵慧动物的存在,永远是历史的产物,来自历史又回归历史;人需要历史,人甚至必须活在历史之中悠久苍远的无限宇宙和人生苦短的现实悲剧,正是人类历史意识产生的客观基础历史作为一种曾经的存在总是以精神的方式延展在今天的生活世界之中,建构着今人的生命底蕴,成为生命关怀的基本质料面对不确定、偶然、外在、表浅的现代生活,先人的历史既是经验的宝库,又是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之所当一个人孜孜于对身外之物的占有时,历史可以使其在回忆中寻找生存的根源,使其对生命充满感激之情从这个意义上,追问历史、回望历史就成了矫治生命虚空的一剂缓慢而温和的良药正如雅斯贝斯所说: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呢?因为人生是有涯的、不完全的,同时也是不可能完全的,所以他就必须通过时代的变迁才能领悟到永恒,这也是他达到永恒的唯一途径。
不管目前的成就是多么的辉煌,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相比,始终只是一种非特定化的存在,只是一种随历史而不断完成的未完成物正如希尔斯所言: “与自身社会的过去割裂,就如同与现今割裂一样,都会使个人和社会失去秩序作为一种自组织力量,历史传统是内在于社会之中的固有价值,维持着社会的统一和延续因而, “传统应被当作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在希尔斯看来,作为具有独特精神气质和共同价值取向的历史自觉,是安身立命的港湾、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家园刘知几曾对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作了惟妙惟肖的分析,他说:“夫人寓形天地,其生也若蜉蝣之在世,如白驹之过隙,犹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闻上起帝王,下穷匹庶,近则朝廷之士,远则山林之客,谅其于功也名也,莫不汲汲焉、孜孜焉夫如是者何也?皆以图不朽之事也何者而谓不朽乎?盖书名竹帛而已也就是说,历史浩瀚而人身渺小,历史无限而人生短暂,在领受历史浩瀚的同时,日常熟悉的事物突然变得琐细了、渺小了、隐退了,暂时的失意、烦恼也消失了只有在从祖先到后代的血脉长河中,从过去到未来无穷的时间里,才能找到自己,才能让短暂的生命获得永生。
古谚道:“水有源,木有根,人有血脉宗亲探询自己从哪里来,寻找自己的生命根源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根”意味着一个人与其他人或与一种传统或生命的联系,这种联系能给人带来归宿感和安定感所谓“寻根”是对其祖先、族群、祖国、语言、宗教等文化结构所产生的一种眷恋、追寻、崇拜一个人时刻不停地在向前走,当然要回过头来往后面看一眼,以确定自己眼下所在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生活,才能把昨天、今天和明天有序地联结在一起寻根溯源、认祖归宗的祖根意识虽然只是一种古老而朴素的情感需求,但它具有超越政治说教的自发性、恒久性优势,是构成现代人终极关怀的重要思想元素现代人在回望历史之中,感受到历史的苍茫、浩瀚、崇高、悲凉乃至神秘氛围时,弄清生命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确认自己的何去何从,可以缓解对生存、归宿、命运的焦虑,从而重新树立理想和信仰,确立起绝对价值和终极关怀,构筑人类的精神家园四、余论科学技术快捷地构筑着现代文明,人类迅速地剥离野蛮和蒙昧,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筑着人类家园的物质福祉但人类在享受极度膨胀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却远离了人文关怀,失却了终极信仰甚至遗忘了精神家园所以,对于现代人而言,回望历史,不仅仅是要启迪治国安邦的政治智慧,更是希望通过历史意识获得文化认同、情感慰藉、精神寄托,利用历史意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质;是希望提升精神境界,凝聚情感力量和强化意志力量,并逐渐凝结、升华为一种历史眼光、一种襟怀气度、一种精神观念。
所以,现代社会的历史教育不应该只囿于政治借鉴抑或道德教化,而是应该把历史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