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及译文

bin****8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79KB
约17页
文档ID:56583567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及译文_第1页
1/17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及译文教案及译文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记叙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 第二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 ,恳切有力 第三段,写弭谤的结果, “流王于彘” ,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 全文重点是记述召公劝谏之词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劝谏厉王不能压制人民言论,应像治水那样予以疏导,让人民对朝政畅所欲言,择善而从,改正失误,实现人民的意愿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障之也”至“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张:“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第二层(“故天子听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听政”一句总领,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召公认为,天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广开言路,让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才知道老百姓在想些什么这就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用诗、曲、书、箴等形式进言 “瞍赋”照应并小结献诗、献曲两句, “矇诵”两字照应并小结献书、师箴两句 “百工谏,庶人传语” ,着重写平民进谏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着重写亲近者尽规补察因为是近臣,接触君王的机会较多,所以应尽规劝之责;因为是王亲国戚,对政治的混乱有切肤之痛,更应该弥补君王的过失,更便于督察君王的言行 “瞽史教诲”是说使太师、太史用礼乐之道来对自己进行教诲,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前十句着重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句着重写听取教诲 “耆、艾修之”则是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教诲加以整理,作为君王治理朝政时的参考 “而后王斟酌焉”是说君王对上述各种意见考虑取舍,斟酌损益,从而决定施政方针 “是以事行而不悖” ,只要按上面所说的办,就能使国家政治立于不败之地,也是“宣之使言”的必然结果 第三层(“民之有口也”至“其与能几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 ,是前一个比喻的深入即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更要积极主动地“宣”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说:“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隰 ”这就更增强了劝谏的说服力这两个分句说明了“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也就是说,让老百姓用嘴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就能够从这里体现出来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紧承、小结“财用于是乎出”和“衣食于是乎生”两句,也说明了“口之宣言”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又从反面说明民“言”只能“宣”而不能“壅”的道理也就是说,即使国君不能“宣之使言” ,而采取堵塞的办法,也必然是徒劳的,最终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胡可壅也” , “其与能几何” ,连用两个反问句,使结论既简洁有力、不容置疑,又显得语重心长这一段写召公的谏言,滔滔不绝,一气呵成,把召公的主张抒发得淋漓尽致 阅眼中空洞无眼珠者叫“瞍”;眼中有珠,双睫也能开合,但不能见物者叫“矇” ,有人认为就是现在的青光眼百工 古代的“百工”有三种用法,一可指各种手工艺者,二可指百官,三可指各种乐工这里,我们认为晋杜预的解释较为确切,即指“各种乐工” ,不仅合乎情理,避免了上下文意思重复,而且可通过“乐”字与上文的盲乐官相联系,通过“工”字与下文的“庶人”相联系,在内容上与前后句密切相关。

四、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通畅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近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致违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物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

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五、助读材料 1关于《国语》作者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书·司马迁传》 左丘明……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迄鲁悼智伯之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以为《国语》 ──韦昭《国语解·叙》 昔左丘明将传《春秋》 ,乃先采列国之史,国别为语,旋猎其英华,作《春秋传》 而先采集之语,草稿具存,时人共传习之,号曰《国语》 ,殆非丘明本志也故其辞多枝叶,不若内传之简直俊健,甚者驳杂不类,如出他手盖由当时列国之史,材有厚薄,学有浅深,故不能醇一耳不然,丘明特为此重复之书何也? ──《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三“经籍十”引 2关于《国语》的评价 《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 ──《释名·释典艺》 《国语》一书,深厚浑朴, 《周(语)》 《鲁(语)》尚矣 《周语》辞胜事, 《晋语》事胜辞 《齐语》单记桓公霸业,大略与《管子》同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九引陶望龄语 吾读《国语》之书,盖知此编之中,一话一言皆文、武之道也而其辞宏深雅奥,读之味犹隽永然则不独其书不可訾,其文辞亦未易贬也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九引戴仔语 左氏《国语》 ,其文深宏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柳宗元《非国语·序》 六、读《国语·召公谏弭谤》(吴小如) 《国语》是先秦史籍,相传它的作者和《左传》的作者是同一个人(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由于两书内容比较接近,故《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有人甚至认为《左传》和《国语》本是同一部书,原与《春秋》并存,互不相干,后人为了要把它同《春秋》拉上关系,便把其中与《春秋》有关的史实抽出来,分别附在《春秋》的各条之下,称之为《左传》;而容纳不进去的剩余部分,便是现存的《国语》(参看近人钱玄同《〈新学伪经考〉序言》 这个说法我以为不可信第一,从内容看,今本的《左传》和《国语》有不少重复的地方,个别叙述还有出入,不可能出于同一个作者之手;而《国语》更不是被编写《左传》的人挑选之后的剩余部分第二,从文笔看, 《左传》的作者显得才华洋溢,文思畅达,因此在叙述史实时文学味道很浓,有不少夸张虚构的描写,韩愈在《进学解》中称为“左氏浮夸” ,是有道理的。

而《国语》的文章朴实无华,谨严拘束,没有《左传》那样锋芒外露,才气纵横从文章风格来看, 《左传》往往出奇制胜,而《国语》则多以平正见功夫,显然不是一个作者写的,更不是一部书的两个部分这篇《召公谏弭谤》系从《国语》选出,足以说明其文章平正朴实的特点,以见出它与《左传》异趣之处 这篇文章的确写得简洁朴实召公进谏的一段话恳切扼要,并不像《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或《战国策》中的游说之词那样变化驰骋,纵横捭阖他只是要把阐述的意见老老实实、有条有理地讲了出来,这同样也起到应有的感人作用周厉王暴虐无道,没有接受召公的劝谏,所以遭到可耻的下场;但作者记载这段历史,却是为了警告后来的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点,多听听底层社会的意见,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 第一段写弭谤的由来厉王所以要“弭”谤,是由于“国人谤王”;而“谤”的由来则缘于“厉王虐” ,可见乱由上作,社会真正动乱的原因仍出于高高在上的专制君主这一段写厉王共四层,只用了四个字,暴君的面目就勾画得一清二楚了一是“虐” ,二是“怒” ,三是“杀” ,四是“喜” 作为矛盾对立面的“国人” ,作者着墨更少开始是“谤” ,不过是口头上的不满而已;而在厉王的淫威之下,人们最后只能用“道路以目”来表达内心的愤怒和悲怨。

至于这些被迫害者身受的痛苦,作者却借召公的口说出“民不堪命”来点明,笔墨经济而有力由于厉王用杀头的办法堵住了“国人”的口,从而感到高兴,正写出昏暴的统治者因取得暂时的成功而心满意足的浅见陋识厉王得意忘形地说的那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的狂妄之言,正与上文的“道路以目”相呼应把一场严峻的社会矛盾只用这短短几句话交代得如此周详而深刻,不能不说作者的文字素养是相当卓越的 第二段的一、三两节先后用了两个比喻,这是借助于形象思维加强说服力金圣叹在他选批的《才子古文》中说:“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隰 ”前一层以“川”喻“民之口” ,是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以“土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 ,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即不仅不应消极被动地“防” ,而且应该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喻以“防川”与“防民之口”对举;后一喻则把土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分作两层说,以与“宣言”对举,文势亦见出畸侧之姿态从修辞用字看, “防”有双关义,挡水称“防”(由名词堤防转为动词) ,堵嘴也称“防”(用其引申义);召公说“防” ,以与厉王所说的“弭”相对照,其所以用“防”而不用“弭” ,正是借“防”字的双关义为喻以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性。

然后更用“壅” “溃”和“决” “导”为喻:“壅”和“溃”与“宣言”的性质是对立的,是从反面对照着说;而“决”和“导”与“宣言”的道理是相通的,是从正面对照着说最后一节是结论,总承以上三节全部的内容,说明民之“言”只能“宣”而不能“壅” ,在上文“弭” “障” “防” “壅”这几个词义近似的字里独选出“壅”字来用,其目的在于暗中点醒厉王,“壅”的结果乃是“溃” ,一溃则不可收拾,王朝的政权也就不存在了这正是作者用字遣词大费斟酌、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第二节是正面陈述,用以结上一喻,启下一喻,最见出说理文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特点 “故天子听政”句以“故”领起,是承上启下;接着用了个“使”字,然后罗列若干结构相同的并列句,至“耆艾修之” ,用一“之”字截住再用“而后” “是以”两个转折连词把道理讲完,显得很周密完整这里面又分几个小层次 “献诗”“献曲” “献书” ,这是使王览读的;“箴” “赋” “诵” “谏” ,这是使王聆听的这些见和闻的内容,都是在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一般性意见,是从正面指出一个做国王的应当怎样怎样做下面的“传语” “尽规” “补察”以及带有小结式的“教诲”和“修” ,却是由于国王有了过失而进言,是在非常情况下不得不讲的特殊性意见,从反面指出做国王的一定不能怎样怎样做。

可见这些句子虽同属于并列的动宾句型,依旧有微细的差别,却又层次井然,有条不紊如果“听政”的统治者真能把这些意见“斟酌”采用,自然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