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地理初中会考必考点 上海地理初中会考必考点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冬季风 温度带(自南向北):热带、_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降水(空间上)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多西少);(时间上)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际变化大(南多北少)(2)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大饮喝八缸) 4、我国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热带、_带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夏季风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西北风夏季风的进退:推进迟缓,徘徊在南方——“南涝北旱”;推进迅速,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北涝南旱” 5、我国的气候灾害:寒潮,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间为6月初)沙尘暴,台风,洪涝,干旱: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西北和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2中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2、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而耕地分布却是南少北多) ①解决这种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②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加大兴修水利工程(如修水库等)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 3、土地资源:我国土地资源现状: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耕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B、草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 C、林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的山地 4、有色金属:湖南娄底冷水江锡矿山-----锑矿,衡阳常宁水口山-----铅锌矿 5、舟山渔场为我国第一大渔场长芦盐场为我国的盐场 地理初中会考必考点 1、地球是球体(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麦哲伦环球航行;登高望远;月食;卫星图片)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 产生的地理现象:a、昼夜交替;b、产生地方时差异(例如后半夜起来看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赛): 3、地球的公转周期:一年(约365天),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b)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c、五带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 4、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A:有指向标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无指向标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纬线代表东西方向,经线代表南北方向 B:(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5、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6、相对高度:把两个海拔相减 7、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8、地形部位识别:山顶(画有黑色三角形▲)、山脊(凸低为高)、山谷(凸高为低)、鞍部、陡崖(等高线重合)、盆地 9、地形类型有5种:地形区是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一片区域。
平原:地面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没海拔要 地理初中考点 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质演化的结果,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成为今天的状态 按照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大单元所谓大陆边缘,即大陆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间存在的一个广阔过渡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是大陆与海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全球大陆边缘纵延35万公里,总面积约为80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表面积的15.9%左右 大陆边缘地形通常又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和岛屿等次一级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在整个地球历史中变化,同时也是地质矿产比较丰富、开采最有利的地区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45%左右 大洋盆地倾斜度小,大约在0°20′~0°40′左右,深度从大陆隆起一直可以延伸到6000米左右在宽阔的大洋盆地中,由于没有光线和温度很低,所以大洋深处的海底动物群非常稀少,其洋底沉积物主要是由繁殖在大洋表层上面的浮游生物的钙质和硅质骨骼沉到海底加入软泥中,形成钙质软泥及硅质软泥。
在深度大于4700米的海底沉积物中,发现了分布广泛、储量很大的锰结核资源 总结:大洋底部很重要的地势特征是呈脉状分布的、具有全球规模的海底隆起它像屹立在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脉,延伸四大洋这些洋底“山脉”,称为大洋中脊,规模超过陆地山谷,其物质组成为硅镁质火山岩这里有火山、地震活动 上海地理初中会考必考点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