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竖炉—反射炉联合铜精炼工艺实践[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94KB
约15页
文档ID:43344165
竖炉—反射炉联合铜精炼工艺实践[1]_第1页
1/15

竖炉竖炉——反射炉联合铜精炼工艺实践反射炉联合铜精炼工艺实践[1][1]f 帅岫 y 竖炉一反射炉联合铜精炼工艺实践 Practice of Copper Refining with Shaft Fumace-Reverberatory Furnace 口文/袁辅平秦庆伟 摘要: 大冶有色金生公司将熔化高纯阴极铜的燃气竖炉改造后,成功应用于熔化电解残极原料,并通过与反 射精炼炉配合生产, 发展成连续进料、连续精炼、连续浇铸阳极铜的“竖炉~ 反射炉联合铜精炼” 工 艺, 在产能、能耗、作业效率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并获得了单独处理粗铜、紫杂铜原料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粗铜; 火法精炼; 竖炉; 反射炉 传统的铜火法精炼工艺一般采用 精炼反射炉处理,进料速度慢,整个 过程需开启燃烧器补充热量,而且反 射炉热效率低下,只有 1 5% ~30% , 导致阳极板的燃料成本居高不下 金生公司建设竖炉, 与现有反射 炉配合生产,目的是将反射炉的“进料 熔化”工作剥离出来,改由竖炉单独完 成:竖炉将铜料熔化成铜水经过保温溜 槽流入反射炉,反射炉只需将铜水进一 步氧化、还原即可浇铸成阳极板竖炉 热效率高,熔化同等铜料时较反射炉节 省燃料,不需要余热回收设施,采用机 械化进料方式,进料时间短。

该工艺虽 然增加了竖炉设备,生产流程变长,但 总成本上有优势 一, 竖炉设计及生产实践 竖炉又名燃气竖炉,基本组成 包括:加料机、炉体、烧嘴和排烟烟 囱加料机由倾斜导轨、可翻转料斗 和电动卷扬组成炉体为垂直圆筒 形,上方设加料口,底部收缩并设出 铜口炉衬从外到内依次为钢板、黏 土砖和碳化硅组成烧嘴安装在炉体 中下部,围绕炉体圆周分上、下两排 布置炉体上方设烟囱,烟气直接排 空迄今为止,铜工业上投入使用的 竖炉均用于连铸连轧生产线,对原料 品质要求极为苛刻:只能是高纯阴极 46 I 资源再生 j2009/05 铜或特级紫杂铜: 国内最早引进竖炉 的湘潭电缆总厂,曾经尝试使用优质 紫杂铜作为原料,但未能取得成功 金生公司原料为电解残极,其杂 质含量较阴极铜增加了 300~1 000 倍; 阴极铜外观规格有统一标准,但残极形 状不规则,不利于炉内形成料柱由于 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设备厂家为金生 公司设计、制造竖炉时,直接套用现有 (熔化高纯阴极铜)竖炉的设计,除了 选用抗氧化性较强的氮化硅结合碳化 硅耐火砖外,没有针对该公司生产实 际做出实质性的改进金生公司竖炉 设计熔化速度为 1 6 t,h 残极。

炉膛内径 1.8 m,料柱高度 7—8 m使用天然气 作为燃料,采用预混燃烧方式,烧嘴 分上下两排共 16 个,设计最大燃烧气 量 1 000 Nm (见图 1) 生产原料的巨大变化,必然对工 艺控制、炉前操作等带来难以预料的影 响因而,当原料为残极时, “竖炉熔 铜”已是一种全新的工艺,在实际生产 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竖炉正式点火开炉后, 由于缺 乏操作经验,化料速度只有 3—4 t/h 连续生产 2 2 h 后,竖炉出铜口右 侧烧穿漏铜, 出于慎重, 立即停 炉检查发现, 竖炉底部的碳化 硅砖层腐蚀剧烈, 致使竖炉无法 开炉生产(见图 2) 分析认为:碳化硅砖虽然是铜冶 金中一种高档耐火材料,但它的抗氧 化能力极差,铜水中的氧破坏了砖体 结构因此,对接触铜水的区域炉衬 进行了改进,即炉底采用抗氧化的、 价格相对低廉的 Mg·Cr 质耐火材料砌 筑,并使用了刚玉浇铸料砌筑成型 烧嘴试用 M1600 铬刚玉浇铸料制作烧 嘴定型砖,但发现强度不足,改回碳 化硅材质经过改进后,炉衬使用基 本正常,生产两年来,没有发生炉衬 烧穿的恶性事故,有利地保障了竖炉 图 1 竖炉结构示意图 技术 图 2 竖炉炉底腐蚀照片 的正常生产。

竖炉燃料为天然气,采用预混燃 烧方式, 将天然气、助燃空气按 1:1O 的比例混合成同等压力的混和气,环 境温度达到 645oC 以上才会燃烧竖 炉开炉时,利用中压烧嘴对放铜口处 提温,该处温度超过 645oC 后,安装 在放铜口上方的 1#烧嘴首先点火,成 功后逐步加大燃烧风量、天然气量, 对 1}}烧嘴临近的区域进行提温,待 其温度上升到 645oC 以上后,相邻的 烧嘴点火,直到 1 6 个烧嘴全部点火成 功,开炉点火工作全部完成然而实 际操作中,1}}烧嘴点火后,提温效果 不理想,速度相当慢,相邻烧嘴迟迟 不能点火(强行点火如果失败会有爆 炸的危险)其间,少量被 1#烧嘴熔 化的铜水开始向外流动,其温度只有 1 1 20℃ ~1 1 5O℃ ,稍有不慎,就会 因铜水温度下降而凝固,在放铜口处 堆积,严重时堵死放铜口, 造成“死 炉” 针对这一点,大胆取消了 1}}烧 嘴,并改进放铜口砌筑方式,直接采用 外置高压烧嘴对炉内提温,将开炉阶段 从原来的 2~3 h 缩短到 O.5 h, 节省了 天然气,解决了铜水易冻结、容易“死 炉”等弊端,改善了生产操作 竖炉开炉初期,放铜溜槽采用 6 个低压烧嘴 gu3 个高压烧嘴保温,耗气 量高达 300~400 m3/h,与竖炉本体烧 嘴用气量(240—400 m3/h)相当甚至 超出,但实际保温效果很不理想,铜 水经常冻结,导致竖炉停炉。

金生公 司取消了原有的扒渣池、还原池,缩 短了溜槽长度,减小溜槽截面积,加 强溜槽密封性,并使用浇铸料制作定 型砖,取代镁铬砖充当流槽盖板,烧 嘴全部改为自制的低压烧嘴(共 9 个) 对流槽补热、提温, 彻底解决了放铜 溜槽铜水冻结的问题,溜槽天然气消 耗下降到 9O 一 130 m3/h与此同时, 竖炉的化料速度也提升到 14~18 t,h, 最大速度达 20 t/h,远远超过了设计的 16t,h 的指标 二. “竖炉一反射炉” 联合精炼实践 传统的反射炉精炼每一炉次的 生产过程依次为:进料、(铜料)熔 化、(铜水)氧化、(铜水)还原、 浇铸(阳极板)每个环节相对独 立,上一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阶 段,两个以上的阶段不能同时进行 反射炉炉膛容量决定了单炉次的产 量以金生公司为例,反射炉容量上 限 120 吨,经过造渣脱杂,浇铸出 1 10 吨左右的阳极板 通常,竖炉生产 8 h 后,提供给反 射炉的铜水量就达到了反射炉的容量 上限此时,竖炉只有停炉,等待反 射炉完成“氧化、还原、浇铸”作业 后(用 I],-J6—8hj,竖炉重新开炉,向 反射炉提供铜水但每次开炉前都需 要消耗天然气烘烤放铜溜槽、提升炉 温,增加了燃料费用。

根据残极主品位较高的特点, 强化竖炉的撇渣作业,尽可能减少进 入反射炉的杂质,进入反射炉的铜水 省去“氧化”作业,直接进行还原操 作通过调节烧嘴混气比,控制竖炉 还原气氛,限制残极熔化时铜水吸收 的氧量,以缩短还原的时间同时引 入直读光谱装置,浇铸前、浇铸中取 铜水样,快速分析出阳极铜主品位、 主要杂质含量, 再与传统的人工取 样、经验判断铜水质量的模式相结 合,确保阳极铜质量 经过不断摸索,金生公司最终 形成了“竖炉一反射炉” 联合精炼模 式,即竖炉连续进料,熔化成铜水, 连续提供给反射炉,同时,反射炉内 铜水进行还原,在炉内铜水液位达到 上限前还原到点,开始浇铸阳极板, 在阳极板浇铸时,竖炉继续进料熔 化,反射炉继续进铜水并还原把竖 炉、反射炉看作一个整体,就成了 “边进料(残极)、边熔化、边还 原、边浇铸” , 将间断作业变成了连 续作业,工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工艺的改进 要发挥“竖炉一反射炉联合精 炼”工艺产能大、能耗低的优势,关 键要解决好原料的问题金生公司的 原料主要有紫杂铜、粗铜、无氧铜杆 (废品)、漆包线等其中部分紫杂 铜、无氧铜杆纯度较高,该公司首先 在入炉残极中少量搭配, 实际效果较 为理想。

但这部分原料毕竟数量有 限,粗铜(矿粗铜、次粗铜)、紫杂 铜数量多,试验如下: 处理小块粗铜试验 小块粗铜多为次粗铜, 单块重 量与残极接近,杂质含量高,渣量 大,竖炉本体烧嘴总气量维持在 500 m/h,保持较高的炉底温度, 以维 持较快的化料速度,便于化铜和处 理烧嘴前的冷铜, 同时利用大流量 铜水尽可能带走炉渣溜槽、出铜 口加强人工撇渣,溜槽烧嘴气量提 高为 200m/h,以改善保温效果,防 止炉渣降温,避免结渣、结铜,便 于铜水流动加大竖炉烧嘴的巡查 频次,发现烧嘴有堵塞迹象立即用 氧管烧开,避免烧嘴堵死 试验中化料速度基本正常,小块 粗铜加入竖炉后比较均匀地铺在上 47 咖岫 y 面上,影响了料柱的透气性, 炉气的上行,加料口温度从 :降到 80oC,炉内从负压气氛转 正压气氛,炉前工作环境变得 恶劣虽然竭力撇渣, 但炉底 积存了炉渣,导致铜水不能顺 及时地排出,铜水越积越多, 烧嘴,被迫停炉 处理大块粗铜试验 大块粗铜多为矿粗铜,杂质舍 , 为避免入炉时砸伤炉衬, 重 喂制在 400kg 以下试验时,加 式为勤加少加,将料柱顶部控制 户加料口下方的防撞块中间,每 斗装粗铜量不超过 1.5 吨, 将粗 卓钢筋吊耳,清理干净杂物后入 重点加强对下排 9 个烧嘴的维护, 港从炉内扒出炉渣和钢筋,以避 勾出现明显的积渣;炉温控制在 )℃ 以上,竖炉天然气量控制在 500 m3/h。

式验中竖炉化料速度正常,炉内 负压,加料口温度正常但炉 暑积存了大量炉渣,铜水不能顺 趸时地排出,倒灌入烧嘴,试验 ;h 后被迫停止加料,将炉内铜 后停炉进入炉内检查发现, 户衬烧蚀严重,下排烧嘴砖全部 炉内残存的 1.5 吨炉渣中夹杂 冈筋(见图 3) 戈块粗铜在铸锭时需要加入钢筋 在目前铜价高企的情况下,供 E 炉底部炉衬照片 舞源再生 2009/05 砖体表露鼓包 砖体冲刷槽 应方有意识增加埋入铜锭内的吊耳的 钢筋长度,甚至在铜块内埋入钢筋和 其它杂物这些有害成分在入炉后发 生强烈的氧化反应,并与碳化硅砖剧 烈反应, 以至于炉衬的碳化硅表面呈 现鼓包结构和明显的冲刷痕迹 针对这次试验出现的问题,金生 公司进行了改进,下排烧嘴全部更换 成 M1600 铬刚玉浇铸料制作的烧嘴定 型砖,炉内损伤区域检修后,再次进 行试验试验结果变化不大, 烧嘴砖 的侵蚀虽然明显改善, 但出现裂痕 初步结论是,竖炉现有的炉膛结构、 SiC 炉衬不适应低品位的铜料处理,对 进炉原料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拣,严禁 混入铁器、炉渣、氧化性物料,以免 影响炉内铜水正常流出,以及对炉衬 造成伤害 处理紫杂铜试验 紫杂铜通常比较零散、尺寸较 大,难以加料,运输、装卸、转运后 包体容易散开,金生公司按粗铜的进 料方式行车吊运、叉车进紫杂铜料, 经过 1 1 炉次的试生产,发现进料效率 低下,炉时大幅延长,经济技术指标 也同步恶化(见表 1)。

显然,反射炉现有加料方式不 适应紫杂铜处理, 金生公司尝试用竖 炉进紫杂铜, 加入竖炉的紫杂铜先预 热 1—2 h,将所含水分蒸发掉试验 前,预先将竖炉内铜料化空,对炉衬 图 4 竖炉底部示意图 进行检查、砌筑,挑选打包质量好、 成色好的紫杂铜码成料柱 试验中发现, 由于紫杂铜表面 积大,升温速度快,化料速度显著 提高, 竖炉烧嘴天然气量虽然按 450 Nm/h 控制,期望化铜速率为 16—18 t,h,实际化铜速率却高达 20~25 t,h 和处理小块粗铜的情况类似,料柱透 气性极差,上层料面堵死 放铜口处 强烈正压,加料口处烟气浓度大,加 料工无法观察料面,对加料作业影响 很大紫杂铜的料柱强度不够,无法 维持稳定性:铜水中渣量很大,生产 0.5 h 后,炉底大量积渣,致使烧嘴处 开始出现积铜现象:料柱下部随之坍 塌,在下排烧嘴附近堆积, 加剧了积 铜现象虽然立即降低化料速度、从 放铜口处扒出炉内积渣,对灌铜严重 的烧嘴用氧烧开努力维持生产 3 小时 后,发现由于炉内积渣过多,下排烧 嘴已全部出现灌铜,为避免造成“死 炉”事故,紧急停止加料,此时下排 共 9 个烧嘴只剩下一个没有堵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