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1977》:镜像中的历史与现实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11KB
约8页
文档ID:312666590
《高考1977》:镜像中的历史与现实_第1页
1/8

    《高考1977》镜像中的历史与现实    [作者简介] 王烈琴(1968—),女,陕西凤翔人,硕士,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女性文学批评及外语教学《高考1977》:镜像中的历史与现实①■米高峰李莹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710021)[Reference]随着大众对“主旋律”理解的不断丰富,层出不穷的优秀作品也成为诠释此概念的最佳佐证影片《高考1977》是一部回肠荡气的现实主义史诗作品,展示了东北某农场的“知识青年”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夏秋之际——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其从不同的角度来读解了特殊时期“知青”这个特殊类群所承受的历史苦难[Keys]高考;镜像;历史;现实“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恢复高考,让年青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要为自己的民族塑造形象如果20世纪中国电影还没有美好的形象留下来,并且被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话,那我们这一代电影人就没有尽到责任。

谢晋导演的这句话无疑适合于所有年代的电影人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息的人,他们的热血在如火又更似冰的时代洪流中未曾有过一刻冷却,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重要得多”,这种制度的重新回归使得千万人有机会重新获取知识来弥补那“十年”无知的遗憾是年,高考是一代人的梦,一个被剥夺了十年的梦、一个不问出身、“知识就是力量”的梦影片站在历史的高度,再现了那段极为珍贵的历史画面,令人唏嘘感叹、抹眼拭泪岁月,远了;心,近了……《高考1977》——我们共同的记忆来了一、燎原之火,点亮希望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改变了中国学人的命运,当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那个由亮到黑的舞台,因为那么多人的不愿放弃又由黑到亮了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总设计师”邓小平书就的大手笔,也为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

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被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这一把顺风而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这个场景拍得震人心魄,源于导演的亲身生活经历导演江海洋是北京电影学院78级导演系的学生,由于77与78级的高考只相差半年,他也算是高考1977的见证人他说:“经历过77、78级高考的人心里都存着两个字:感恩恢复高考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了,在原本毫无希望的情况下,恢复高考这件事转变了我们的人生如果现在再不拍,后来的人都不是这件事的亲历者,他们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正是这样,他才可能把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与历史事件带给人的触动和意义巧妙结合,让观众的情绪很自然地随着影片燃起的熊熊之火而激动,让不同年龄的观众为那个时代的那个时刻而振奋应该说,这两场人为的火,恰是两个寓意丰富的电影元素,带给观众无尽的想象与思考。

二、两代知青,跌宕命运片中知青角色是56万战斗在黑龙江农垦知青的代表那个时代每个知青最初都相信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然而,当年的热情经过了10年贫苦环境的挣扎最终演变成痛苦和绝望时,回城、考大学、病退成为他们最大的梦想以潘志友为代表的“老三届”,被政治与历史戏弄了10年以上,正准备走进大学,却被送到了一片陌生的环境他们荒芜了自己的学业,远离了科学知识,成为一个荒唐时代的牺牲品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到农村去,以为经过阳光与风雨的洗礼,能够成为时代的英雄,成就自己的理想然而,漫长的时间浸淫,他们的皮肤黑了,理想灰了,在消耗自己青春的同时,也陷入了莫名的失落与痛苦推荐上大学、招工病退返城是他们苦苦等待的梦他们靠抗包决斗来决定他们的命运,这当然是疯狂的无奈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他们才终于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不过,潘志友因信守自己的承诺,终一头扎进了那片黑土地相对比小根宝这个人物为代表的稍小于“老三届”的那一代知青,是知青中最为绝望的生存者的代表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革命”,他们看《决裂》批《园丁之歌》,学“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样当革命接班人”与“老三届”相比,他们的青春完全被动荡的政治与戏剧的历史耗费殆尽。

而到高考恢复,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招架命运洞开的曙光机会来了却无力把握,只能感叹“那年是72年,后来是73年,再后来是74年,为什么日子这么快,而一天天又这么慢……”小根宝的室友张国强在最后一刻将他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他的身活了,心却死了他代表了千百万知青中最弱势的一类,终是永远地留在了北大荒,只有无情呼啸而来的刺骨寒风会记住那绝望的嚎啕自缢用的绳套、竞赛的终点线与绑喇叭的绳子,小根宝这个人物始终在与绳子做伴,命运的绳套或许捆缚着所有的人末了那绳子断了,他以奋不顾身的方式挣脱了束缚,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而不仅仅是同情女知青陈琼柔弱却异常刚烈,她的痛苦来自无法改变的出身——历史反革命的女儿她只能放弃对命运的抗争,放弃让自己过得稍微好一点的机会,甚至放弃自己的爱情她一边憧憬着生活,又一边决绝地放弃,这放弃是妥协也是坚忍陈琼是一个年代、历史、政治色彩浓郁的角色,她身上承载了大量那个年代与恢复高考这一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其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现代社会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性形象两个柔弱的人物身上,是否有许多人的影子。

其实,妥协又何尝不是一种抗争呢?生命是不可逆的,命运是能够改变的高考,终于让这群年轻人以他们最应该的方式,奔向各自的生命历程三、两枚公章,两个父亲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急脾气刀子嘴,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从这个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典型人物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的进程口头禅“小兔崽子们、小王八羔子们”表现了他对知青们的爱胜父母,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那个特殊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此推荐上学、招工招干、病退返城,甚至生老病死与穿衣吃饭,每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方才有效离开了它,一个人就没有了组织,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还好,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蛮横,又能知错就改,成为改变得最坚决、最具人性、最伟大的父亲这是最朴素、最善良而又有些蒙昧的人们那最真实的一面与老迟刚好相反,陈甫德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有“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他重视知识、关注教育,且有着感人至深的沉沉父爱。

他是一个最慈祥的、被时代抛弃而踉跄得快要站不住的,而又渴望用知识挽救中国的父亲获知恢复高考的信息,他便不顾还是被管制的特殊身份,以身犯险偷偷打开了学校的图书馆他找寻复习资料千里迢迢去送给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复习功课并参加高考改变命运,为自己赎罪他偷窃图书、不请假私自外出等“出格”举动,置组织纪律于不顾;为了女儿能参加高考,甚至做出不惜冒充国家干部、私刻公章的“疯狂”行为一个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竟然“肆无忌惮”地用这种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出“挑战”在那个还刚从“左”的阴影中迈步的中国,如此做法极有可能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然而,为了女儿,他铤而走险在所不惜或许这出于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而且相信历史会还自己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变得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作奸犯科”,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而不惜自我牺牲的伟大父爱,也具有寓意性地表征了他试图通过复制公章来“恢复”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并以此“证明”其作为“父亲”的权威当然,他还是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几近弄巧成拙如果不是老迟的勇于担当与招办干部的“违纪”通融,他差点儿耽误了女儿的前程这样的戏剧性情节今天看来多少有点失之真实,可是,在那段戏剧的历史里又有多少更加戏剧的人生呢?或许这正是一个无奈的知识分子在无奈的历史面前做出的最无奈选择,又或许其反映的恰恰正是最真实的历史。

他那句“知识乃人之该有,人不可离开知识;若无知识,人和畜生还有什么两样?”宛如那个年代整个民族发出的一声怒吼影片的后半段陈退场后,父亲的形象便由老迟接替了过去而到最后,父亲的形象又被带着袖套打着算盘统计考分的工作人员放大,被检查陈琼档案的工作人员放大,被老迟在高音喇叭里念着录取名单时的自言自语放大这又何止是一个父亲或者几个父亲,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殷殷期望两枚公章,两个父亲,正是那个政治弄人的历史时代两类不同的政治身份和政治地位的人物的典型代表,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生活的缩影四、结语黑白,永恒的颜色,是时光的镜像,是岁月的痕迹,是记忆的停顿,是视觉的恍惚;黑白屏蔽了21世纪的辉煌,隔绝了正在冲击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拽住了匆匆、迷失了方向的脚步;黑白,如一道屏障将我们与现实隔离,瞬间将我们的时光倒流,回到那个黑白时代和一提起就能感到寒风骤起的1977年的北大荒这就是影片《高考1977》带给我们的最初感受当然,更多的观众是把影片作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来看的,更是作为一代人的青春来看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史诗,交融了国家与历史的重大转型,而他们确实也付出了青春的代价,也为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别样的光彩。

这别样的青春,似乎在告诉我们,既要学会奋斗,也要学会珍惜……注释:① 本文获2009年广州大学生电影节影评大赛“一等奖”[Reference][1] 陈宇.真实的虚假与虚假的真实——兼谈影片《高考1977》[J].电影艺术,2009(04).[2] 任仲伦.《高考1977》:被历史记忆的那一年[J].艺术评论,2009(05).[3]《高考1977》专家研讨会[OL].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