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2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5.25KB
约14页
文档ID:16429584
浅析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2_第1页
1/14

1浅析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摘 要:儿歌和儿童诗,统称儿童诗歌,是儿童文学中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二者不管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上都有密切的关联而时下两者常被混淆,有的把儿童诗当做儿歌,有的把儿歌当成儿童诗因此,笔者从现代汉语、传统诗学两个不同的领域交叉研究儿歌和儿童诗的本体,从语言描述、语境分析、情感体悟与意境联想等不同角度探讨其文体特征,继而,通过比较来区分这两种体裁关键词:儿歌 儿童诗 语言特色 意境 语境引言儿歌,也称童谣、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是一种具有民歌艺术风格的、为低幼儿童创作的,且符合这一年龄段儿童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可吟可唱的诗歌样式它篇幅短小,结构单纯,一首儿歌说明一个意思或一个目的,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其文字流利自然,内容活泼生动作为幼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鬓发斑白,仍能记起儿时的歌谣儿童诗是指切合儿童的心理,抒发儿童的情感,寄托儿童的情趣,适合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的诗歌题材广,主题深,语言词汇丰富,篇幅长,注重多种意象的运用与不同意境的构造等都是儿童诗的特性。

儿童诗不仅具有一般诗歌的共性,而且又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使它在群星灿烂的诗歌史界中形成一个闪烁的独立星系一首好的儿童诗,往往能引发少年儿童的丰富联想,能沟通交流感情,能启迪心灵,使他们获得美的熏染和享受本文拟通过分析儿歌、儿童诗在语音、词汇、艺术手法、语境、意境等方面的特点,旨在阐述两者的文体特征,以便了解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一、儿歌与儿童诗的历史演变俗话说:“文史不分家 ”有“文”的地方自然就有它的“史” 儿歌、儿童诗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在文学这个大家庭里,理因也有其历史,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发生发展儿歌的前身应是童谣,或者说“童谣”与“儿歌”是孪生姐妹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中说:“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 ”这里所说的“童谣”是指儿童平时念唱的歌谣从这可以看出,童谣的出现促使了儿歌的产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儿歌最初来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作为口头文学流传下来的儿歌,历史悠远从文献记载的资料来看, 《左传》中有《卜2偃引童谣》的记载, 《史记》 “晋世家”中有“儿谣”的记载, 《魏书》 “高车国传”中有北方“女儿谣”的记载, 《战国策》中也有少数童谣的记载。

在古代诗歌总集中, “童谣”这个词使用的最为广泛而“儿歌”这一名称在我国的正式使用,是在“五四”以后歌谣运动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儿歌的文学价值被更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所发现,搜集和研究北京大学还设立了歌谣征集处和歌研究会,出版的书籍大都用“儿歌”这个名词这样以后, “儿歌”与“童谣”分开了,但是“童谣”还存在,只是说,在儿童文学中, “儿歌”这个专业术语与我们见面的次数多了儿童诗,是诗,是专门为儿童写的诗 (任溶溶《漫谈儿童诗的写作》载于《儿童文学论文选 1949—1979》 )作为诗的家庭成员,它是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文人创作的一种体系,与传统意义上的儿歌相比,儿童诗的出现要晚数千年儿童诗是随着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新生事物像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的周作人的《小河》就是典型的例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十分动乱,国家处于危急状态,此时的儿童诗大多以表达民族自尊、宣传抗日救国和表达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为主,内容比前期更广泛了,现实意义也更鲜明了例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和那广为传唱的《卖报歌》等建国后“十七年” (1949—1966) ,最受欢迎的就属儿童诗了。

儿童诗的创作,使人们以儿童诗的形式展示时代风貌,以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但不少作品重在政治思想的灌输而轻于艺术的锤炼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涌现了一批佳作,艾青的《春姑娘》 、李季的《三边一少年》 、阮章竞《金色的海螺》等等文人开始低落,儿童诗也因此遭到重大的摧残到了新时期,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儿童诗也进入了自身最佳的发展时期像吴导的《菜市场》 、著名诗人圣野的《啄木鸟》 、金波的《红苹果》等诗都具有新时期儿童诗的特色二、儿歌、儿童诗的语言特色儿歌语言精美活泼、通俗易懂、有趣味,主要表现为音韵响亮、节拍明快、童趣盎然相比较而言,儿童诗的语言更生动、更凝练、更精粹,富有强烈的表现性,具体体现在协和的声韵、抑扬顿挫的音调、儿童情趣等方面虽说儿歌、儿童诗同属诗歌类,但作为儿童文学的两种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独特的语言特点下面从语音特色、词汇两个方面比较它们的语言特点一 语音特征比较《诗大序》说:“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人的喜怒哀乐由“情”牵动,一旦到了极致,自然而然就会用语言表现出来可是,有时候文不达意,就只有感叹了。

感叹又怎能让感情凸显呢?最后,聪明的人类发现了只有“歌”才能能更好的表情达意因此,儿歌与儿童诗在语音上都具有音乐美的特性先看看儿歌的音乐美儿歌中特有的悦耳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和重章、叠句、叠词的运用使幼儿产生愉悦感有些儿歌在内容上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其和谐的韵律从听觉上给人以愉悦所以,大都人都认为儿歌是听觉上的艺术通常,儿歌中用的有押韵、拟声等手法,我们来看看押韵3儿歌押韵规律:1、句句押韵(音乐性最强,但要避免单调的重复) ;2、第一、二、四句押韵(四行一首的绝句多采用此方式)例 李少白的《小狗》小狗小狗,尾巴当手,一摇一摇,欢迎小朋友3、双行押韵(双行的儿歌一般双行要押韵)4、第二、三行押韵(针对三三七言句式儿歌例如:张继楼的《小蚱蜢》具体分析儿歌 《小松鼠》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有数去,一二三四五这是一首数数歌它不仅把数字认知、数数融合在活泼的儿歌中,帮助孩子主动学习,而且具有趣味性,读起来更是朗朗入口这是由于这首儿歌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虎、数、鼠、五”都互相押韵,同时还采用具体的形象“老虎、松鼠”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得作品内在的乐感得以体会。

接着,我们来看看拟声在儿歌中的运用,儿童由于受意识形态不完整的影响,对直接感知的事物会有很深的印象而拟声词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例如以下两首儿歌:爱清洁小鸭叫, “呷呷呷” ,叫我剪指甲小鸡叫, “唧唧唧” 叫我擦鼻涕小猫叫, “喵喵喵” ,叫我把脸洗小狗叫, “汪汪汪” ,叫我衣服别弄脏一只小鸡叽叽叽一只小鸡叽叽叽;二只小狗汪汪汪;三只绵羊咩咩咩;四只老鼠吱吱吱;五只鹁鸪咕咕咕;六只青蛙咯咯咯;七只蟋蟀唧唧唧;八只小鸭呷呷呷;九只斑鸠啾啾啾这两首儿歌,由儿童所熟悉的小动物登场说话,有形象、有声音、有动作,非常符合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儿童很容易地接受,并朗诵特别是其中一连串的拟声词“叽叽” 、 “咩咩” 、 “咕咕” 、 “唧唧” 、 “汪汪” 、 “吱吱” 、 “咯咯” 、“呷呷” ,不但可以增强音乐性,使儿童“乐闻而易晓” ,而且还具有可操作性再说说儿童诗的音乐美音乐离不开节奏,节奏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给人无限快感儿童诗,正是以这种合乎规律的重复而形成的节奏来展示自身的魅力例如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 :“从前 __________∕有个 奇怪的 __________ 娃娃,娃娃 __________/有个 奇怪的 ___________ 下巴,下巴___________,/有个 奇怪的 ____________洞洞/,洞洞 _____________,/谁知道 ____________它有 多大? ”诗中大都以两字为一拍,助词“的 ”附着在“奇怪”后,又是轻声词,再加上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显得诗的节拍更分明,更有韵味。

而“有个奇怪的”又是紧促地连在一起,把儿童的神态、语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趋4儿童化又如金波的《雨铃铛》: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在押韵中,在节奏的往复下,充分展现了语词组合带来的音乐美儿童诗大多要出口成声,或家长、老师诵读给孩子,或孩子们自己朗读,所以儿童诗的节奏更强调音调的和谐上口音调又是构成儿童诗音韵的一部分,是由许多字词的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音调有和谐、拗口之分,符合声音组合审美规律的便和谐,反之,便拗口让我们看看林武宪的《小树》的其中几句:我天天请小树喝水/蝴蝶为他飞舞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麻雀为他歌唱/微风也轻轻地安抚他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姑且将诗的内涵放置一边,通过朗诵来感受一下这首诗在音律上的动感和变化平仄交替、诗句相应,变化中孕育着规律,如一、三句前半部分平仄相对,二、四句前半部平仄相应,符合古诗在平仄上的要求,即“隔句押韵,前后相继” 整齐的音律中加上变化的音调,和谐而优美儿歌与儿童诗,两者都具有音乐美,并且都在音韵、节奏等方面有所讲究,但是,儿童诗对韵律没有太多的要求,特别是将儿童诗歌“诗”与“歌”界线分明后,儿歌更突出韵律的美,儿童诗的韵律概念慢慢被淡化了。

一般都是自由用韵,押韵,大体押韵或完全口语化,相当于一种“自由体” 像樊发稼的《小雨点》:小雨点,你真勇敢!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一点也不疼吗?林良的《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冷冷清清等等,在韵律上都没有什么束缚,自然、朴素的口语风格更具魅力虽然儿童诗在韵律上的放松,并不影响它的音乐美,反而,更加随和二 词汇特征比较众所周知,词汇向来被当成语言的建筑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5儿歌、儿童诗,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服务的对象自然也不同就儿歌的作用对象而言,主要是面向低幼龄儿童,即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这个时期的儿童通过重复的念叨儿歌走入生活,认识事物如果离他们生活太远,超过他们的接受能力,他们就不能理解,所以,儿歌词汇必须具有两个特征________具体化和口语化儿童诗的对象则是整个学龄期的儿童随着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儿童诗的要求,儿童诗会有所改变因此,儿童诗必须随着儿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来变化自身的表达与情感诗人艾青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的元素 ”诗的语言是“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 , “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 ① 由此,情感性与形象性就成了儿童诗所具备的特点。

1、 儿歌词汇的具体化根据学界的研究表明, “学前儿童各年龄段的词汇量大体上可以描述为:1岁时词汇量在 10 个词以内;1 岁—1 岁半时为 50 至 100 个词;1 岁半—2 岁时为 300 个词左右;3 岁—4 岁时为 1600 个词左右,4 岁—5 岁时为 2300 个词左右;5 岁—6 岁时为 3500 个词左右 ” ② 儿童词汇量并不是很多,这是因为处于学龄前期的儿童思维是具象的抽象的事物,儿童基本上还不能很好的接受因而,一些简单、具体的名词、色彩鲜艳的形容和可以用肢体展示的动词是儿童最易接受的作为儿童喜欢的儿歌,一般来说,名词是儿歌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尤其是表示房屋、家具、交通工具、动植物、人体、饮食、人物亲属等具体名词在儿歌中,动词(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和形容词(颜色、形状、大小等)也是儿歌语言中最大的亮点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反映的事物及属性比较具体,契合了儿童的思想特点如《小刺猬理发》: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在这首儿歌中,以孩子们熟悉的动物“小刺猬”出场,通过寥寥几个动词(“理发” 、 “瞧瞧” )和名词(“小刺猬” 、 “头发” 、 “小娃娃” ) ,给孩子们造成一个错觉。

最后只用一句儿歌来点明:原来,小刺猬是个不爱理发的小娃娃这个结尾出乎孩子的意料,使他们感到有趣,又使他们受到启发,符合儿童的具象思维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