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开始积极接受地区的概念,并将重点放在东亚地区参加多边贸易体制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战略选择中国与东盟双方领导人在2002年11月签订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式启动,且在2010年正式成立然而,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式启动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贸易与投资往来已逐渐深入本文在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静态效应,并提出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促进中国贸易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静态效应; Abstract:Nineteen ninties, China began to actively accept the idea of area, and will focus on East Asia region.Participate in the multilateral trade system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China and asean leaders in both parties signed in November 2002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cafta official start, and opened in 2010However,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cafta formally since the launch,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and strengthen investment has gradually in-depthThis paper combs out and sums up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trade effect, and put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 China ASEAN Free Trade Area;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Trade effect;目 录引言 3一、相关文献 3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 4(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背景 4(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内容 6三、中国一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8(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果 8(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转移效果 8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9(一)结论 9(二)政策建议 10参考文献 12引言近年来,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迅猛发展的趋势下,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区域经贸安排。
寻求更强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世界时多数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对外经济政策选择截至2009年5月,向WTO通报并仍然生效的各种区域贸易安排已达186个(按新的分类),其中2/3是近10多年出现的大多数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都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目标,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更是成为许多国家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首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有助于中国和东盟发展团结合作和友好关系,提高双方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区域范围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已经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竞争博弈格局,国际贸易的竞争已从国家间的个体博弈迈向集团间的群体博弈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参与了不同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签订了为数众多的区域贸易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已成为大国开展战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正在加速改变着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因为现行的区域贸易协定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兼有外交、政治方面的战略意义它通过更加优惠的贸易、投资及要素流动等诸多条件,将成员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经济利益的融合又使成员之间形成各种利益共同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这一趋势使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
一、相关文献国外研究方面,美国经济学家维纳(1950年)首次提出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建立关税同盟的效应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差额若高效率成员国的低成本产品替代了低效率成员国的高成本产品,就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而当产品的进口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转移到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如果同盟国的生产效率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就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维纳的分析为一体化贸易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约翰逊(1965年)认为,仅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贸易创造效应不够全面,应考虑一体化产生的消费效应科登:(1972年)认为,一体化形成市场的大小与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的量成正比关系,成员国之间贸易比例的大小与产生贸易转移的可能性亦成正比,成立一体化之前的关税水平越高,则取消关税的效应越明显,贸易创造空间就越大瓦尔兹(1996年)认为,经济一体化会促进产业部门在地理上的集中,获得规模收益递增的利益和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从而促进区域内贸易的持续增长和彦小山田5(2003年)通过建立动态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分析,模型得出的结论是随着贸易及投资壁垒和限制的逐渐减少,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促进区外国家对区内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并促进区内成员国之间互相直接投资的增长。
国内方面,华中师范大学吴艳(2008)认为从产业结构层次来看,中国总体产业结构在东盟国家中偏低,虽高于新东盟国家,但是低于老东盟5国表现在虽然贸易额绝对值大,但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多是纺织品、服装和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造成与东盟国家间该类产品较为激烈的竞争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总体上呈现出竞争关系,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互补的领域,如东盟国家的矿产品、矿物燃料、塑料和橡胶制品、木制品、纸浆和纸制品、油脂等,以及中国的金属及制品、纺织服装与鞋类、蔬菜及加工食品、车辆、水泥与石料等,这类贸易约占双方贸易额的一半即使在双方存在竞争的产品上,也可以找到互补的部分例如印度尼西亚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新加坡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都和中国的产业形成互补浙江大学陈建军(2004)认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且双方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上升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的增长中既有市场扩大效应,又有竞争力提升效应,因而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持续性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双方的相互贸易从以产品差异显著的垂直型贸易(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变为以同类产品的水平型贸易(产业内贸易)为主。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中的主要产品高度吻合,因而具有紧密的互补关系在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的互补关系中既包含了基于生产要素比例差异的产业间互补,又包含了基于产业内分工和相似需求的产业内互补而且产业内互补占有重要的份额,构成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互补的基础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背景1、 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地区主义的显然是因为各国、各地区都希望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全球化发展引起的一系列挑战欧盟和北美早已建立了各自的经济区域集团而欧盟的成功案例也证明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和强大的力量,使欧盟提高了在世界贸易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表明,它与全球化发展密切相关全球化打破了传统的地区性国际关系,形成了全球国际关系体系,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再度加强了地区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的趋势下而生的2、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盟的直接影响1997年7月东盟国家爆发的以货币、银行、债务以及信用等危机交织并发为特征的金融危机,对该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各国市场开放的进程产生了影响。
再加上2001年的“9.11”事件的影响、美日经济的不景气,构成了东盟国家对华政策变化的动因中国在此期间树立了如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承诺来给予东盟各国极大的支持,帮助他们走出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亚洲中心国家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也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得到了迅速的改善和发展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东盟为了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和冲击明确了地区的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因而选择与中国建立区域经济的合作机制3、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从1991年开始,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双方之间的信任正在不断的增加,猜疑正在减少,各种对话机制都已经建立起来,领导人之间的互访活动十分频繁,强有力地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和理解签订了双边友好合作联合声明,政治关系在不断的增强,双方的贸易额也有了一定的增长再之后中国也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使得市场加快了改革,而吸引了很多的外资这使得中国和东盟国家发展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前提,扩大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的空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带给双方更多的商机,机制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减少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依赖性和其经济脆弱性以上,中国与东盟各国做出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措施。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2001年11月6号,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召开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上,双方领导人达成重要共识,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4号,,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在会议中,中方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此协议明确了自由贸易区的措施、时间表、目标、范围、经济、技术等合作领域的具体安排等该协议在2003年7月1号开始实施框架协议的签署表明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03年10月8号,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了第七次中国约东盟领导人会议,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且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繁荣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2004年1月1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早期收获计划,下调了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在2004年11月29号,双方领导人在老挝万象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执行阶段2005年7月20号,根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实施降税计划,中方削减了3408种产品的关税,大幅度降低了对东盟的进口关税,免配额以及其他市场准入的条件,在这些改善的措施下,顺利地进入到对方市场。
2005年底,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会议中心举行了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2007年1月,中国根据《货物贸易协议》的规定,实施了第2次的关税下调,削减了5375种产品的关税与此同时,东盟各国也降低了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同年的1月14号,第十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在菲律宾宿雾召开会议,中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