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友好定边界-- 周恩来的缅甸之行 1955 年底的一天,中缅边境南段未定界,清晨浓雾弥漫,像往常一样,中国军队开始了一天的巡逻他们没有想到,会在黄果园与缅甸军队相遇由于大雾,辨不清情况,双方军队便开了火,激烈的枪战中,互有人员伤亡中缅边境激烈的枪声,打破了边界往日的宁静一时间,西方世界舆论大哗,缅甸国内也出现了不利于中缅友好的言论骤然紧张的边境局势,使原本复杂的边界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其实,早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时,中缅两国未定界问题一直悬而未决1956 年秋天,缅甸总理吴努来到了北京 会谈的主题十分明确--中缅边界问题周恩来直入主题,对吴努说:“这个问题本身并不严重,因为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中缅两国都是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应该根据这些原则来解决这个问题短短两句话,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早在 1954 年 6 月下旬,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的时候,就曾分别向尼赫鲁和吴努提出:为了消除亚洲各国对中国毫无根据的恐惧,给世界树立一个和平共处的范例,中国政府愿意看到中印两国确定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于是,“五项原则“写进中印、中缅两个《联合声明》中, 《声明》提出,五项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1955 年 4 月,也就是中缅边界发生枪战的半年以前,也是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开的时候,周恩来又赶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出席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和新西兰 5 个国家发起召开的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亚非国家会议,讨论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发展问题但是,与会的 29 个国家中,和新中国建交的只有 6 个多数国家还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有的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还受美国政府的控制和影响,同中国有对立情绪就是一些友好国家,对中国也有疑虑要达到会议的预期目的,显然是困难重重当周恩来正要从昆明出发的时候,又发生了台湾特务炸毁中国代表团赴万隆乘坐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事件他们的目标显然是针对的,但周恩来还是万难不辞地来到了万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主张,再一次赢得亚非各国的欢迎和接受采访这次会议的美国记者鲍大可,在文章中称周恩来是“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菲律宾外长罗慕洛则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的时候的朋友 万隆会议后,为了打破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政治孤立,广泛地争取和团结亚非国家,成为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而这个时候发生的中缅边界摩擦,对周恩来而言,他所考虑的已不仅仅是局限于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来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整个边界问题解决,为中国赢得一个广泛的和平建设的良好环境。
1956 年,为了促进中缅关系的发展和两国边境少数民数的团结,周恩来提出在云南的芒市举行一次中缅边民大联欢,并且表示要亲自来参加这个活动12 月,中缅边民大联欢如期举行周恩来陪同缅甸总理来到芒市与少数民族群众一道举行了大联欢 这一年秋天,和吴努就边界问题共同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缅两国政府取得谅解,从 1956 年 11 月底,中国军队主动撤出“1941 年线“以西地区,缅甸军队撤出片马、古浪和岗房由此打开中缅两国关系的新局面1960 年 10 月 1 日,正值国庆的北京又添一喜,这一天,周恩来同前来北京参加国庆活动的吴努总理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上签字,中缅边界正式划定这个条约对南段未定界,缅方同意将“1941 年线“以西的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划归中国其余则按“1941 年线“立界北段、缅方将包括片古岗在内的 153 平方公里土地归还中国至此,开国总理周恩来,终于为和平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中缅边界问题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1961 年 4 月 13 日,周恩来再次出访缅甸,并陪同缅甸总理在西双版纳欢度泼水节从那时起,云南与缅甸长达近 2000 公里的边界,真正成为一条和平友好的边界。
1958 年上任的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曾在一首《赠缅甸友人》的诗里描述了随同周恩来出访缅甸时的感受: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中缅边界的圆满解决,使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地位印年代初期,先后又有柬埔寨、老挝、马里、加纳等一大批亚非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就为 70 年代初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奠定了基础,为此毛泽东后来曾说,不要忘记了是亚非国家的穷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