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文学作品到动画影片的改编策略研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79KB
约11页
文档ID:312836951
从文学作品到动画影片的改编策略研究_第1页
1/11

    从文学作品到动画影片的改编策略研究    赵 竞 鞠盈盈 胡智艺【Summary】剧本是动画电影创作的核心,而文学是动画剧本创作的基础,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动画改编提供了庞大的题材来源从文学改编成动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改编成功的关键在于从文学作品的故事内核上吸收养分,用动画的思维选择和处理题材,恰当地将文字描述转换为适宜于影像表现的视觉形象,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画想象力传达文学作品内在的精神和情感Keys】文学作品 动画影片 改编即便在动画制作技术日新月异、动画视听效果精彩纷呈的今天,动画影片作为一种影视产品,最能吸引观众的要素仍然是故事本身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动画改编提供了庞大的题材来源,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以文学作品为改编题材的动画也不在少数,但为何有些动画作品在成功改编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双赢的效果,而一部分作品却和市场大众期望的效果有不小的差距,进入市场后命运惨淡?本文拟分析文学作品改编成动画影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由此提出从文学作品到动画影片的改编策略,希望能够为国产动画创作题材的选择与处理提出一些建议一、 改编的必要性(一)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是动画剧本创作的主要途径动画影片的制作往往需要巨额投资,为了应对来自经济的压力,主流动画片的题材更加倾向于那些已经得到社会认可的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能够为改编动画提供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和故事背景资源,是改编动画上座率的有力保障,从而大大降低动画影片的投资风险不管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学经典作品,还是现今流行的网络文学作品,一方面,它们大都能够凭借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广泛的读者群体,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经得起推敲和时间考验的故事题材,在改编的难度上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在动画剧本创作的众多方法中,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永远是一条最主要的途径以美国迪士尼为例,在1937 年至2004 年的67 年间获得市场成功的动画电影中,改编动画电影产品的比例高达74%对名著改编,不单是动画影片创作的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还为动画影片投资商带来可观的回报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优质产业链的源头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源多用的商业模式已经将出版物、互联网和影视联系起来:拥有广泛读者群的优秀文学作品,先经过适当的改编形成动漫作品,再通过动漫作品的成功带动衍生游戏的流行,进而进军室内游乐、食品、文具、玩具、广告代言、工艺品等多个相关市场,从而扩展出一条从文学→动漫→游戏→动漫周边衍生产品的层层回收的超长价值产业链,逐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在这样的优质产业链中,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保障成功的源头,而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二、 改编的可行性(一)动画叙事与文学的关系密切文学是动画故事创作的基础,动画影片的主题立意、题材选择、角色塑造、结构安排、悬疑设置无一不与文学叙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动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其特别善于表现不能用普通摄像机拍摄到的奇幻故事,故事中一张桌子也可能开口说话,一块橡皮也会有感情灵性……而且文学作品中的童话、寓言、神话、传奇等非现实主义的奇幻题材,通常都具有一个很结实的故事框架,其戏剧式的故事情节通常都用以表现正义战胜邪恶、不懈努力总有回报、友爱互助才能共同进步等“真善美”的主题立意,因而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启蒙教育意义二)动画角色与文学的关系密切动画形象的创作过程是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描述的角色外貌和性格特点,进行素材搜集、提炼概括和形象创造的过程角色塑造是动画创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主角的性格和命运将直接关系到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从而决定影片的魅力,而且角色形象设计的质量还直接影响产业链的盈利空间文学作品借助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心理、对话、行为的描写,并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达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的目的。

文学作品能够为动画影片的角色塑造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创作依据1、文学作品为确定动画角色的身份与性格提供依据动画角色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符号,它还以角色的性格和命运为基础,具有深刻的内涵因此,角色的身份与性格是角色外形与轮廓设计的基础文学作品的人物心理和行为描写为确定动画角色性格和命运提供基础依据在设计动画形象之前首先要明确角色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寻找和发现形象设计的原始素材,经过反复筛选与提炼,然后开始设计形象,完成将文字描写转换成抽象的视觉符号的设计过程2、文学作品为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提供依据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是运用造型艺术手段描绘出形象外形与轮廓的草图,进行反复的修改和加工,最后设计出动画角色形象的过程文学作品利用文字描写展现人物肖像特点、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能够为角色形象的造型与表情设定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同时文学作品的环境描写还有助于完整展现角色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的角色形象例如2016 年美国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疯狂动物城》的创作灵感就来自20 世纪最著名的童话作品之一《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中像人类一样行事的会说话动物,从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一群可爱的动物角色获得了创作的灵感。

童话《柳林风声》中作者以浪漫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可爱的动物形象:胆小怕事、爱好冒险的鼹鼠,热情好客、充满浪漫情趣的河鼠,侠义十足、具有领袖风范的狗獾,喜欢吹牛、追求时髦的蟾蜍,敦厚老实的水獭……而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中兔子朱迪、狐狸尼克、牛局长、羊副市长……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鲜明突出,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现代化的动物都市中的众生相三)动画场景与文学的关系密切动画场景是动画影片展开剧情单元的特定时空环境,它为角色表演的特定时间与空间提供舞台动画场景是动画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动画片的基本美术设计元素之一,其质量直接决定着动画片的艺术水准和风格动画场景像所有影视作品的场景一样,都是依据文学剧本和导演分镜头剧本中所涉及的内容和情节的发展要求设置的文学作品中所有与角色相关的景物、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历史环境描写,甚至包括作为社会背景的特定群众角色的描写,都将为动画场景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例如1996 年美国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钟楼怪人》是由雨果浪漫主义经典文学《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成的,原著中,中世纪这个遥远而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背景,以及小说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描绘的著名的哥特式建筑这样一个视觉上的建筑奇观,为影片创造宏伟的场景和动人的镜头语言提供了基础。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用文字叙述的场景是动画中转化为画面语言的丰富养料,虽然文学作品反映作者的时代文化、动画影片反映编者的时代文化,但是文学作品中关于时代场景的奇特描述,能够为动画场景细节的刻画提供非常多的养料和支持,帮助画面效果丰富和完善三、改编的策略中国很早就会从文学作品取材,通过改编的途径制作动画影片,事实上从20 世纪60 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史上出现了一大批经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动画如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2 年根据《西游记》的前七回(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精彩章节)改编而成的动画影片《大闹天宫》,1979 年根据古典小说《封神演绎》的部分章节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1983 年根据明代小说《平妖传》部分章节改编而成的动画影片《天书奇谭》,以及1999 年根据中国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宝莲灯》,基本上都是在保留原作叙事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这些影片作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代表作,有些被誉为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有些也获得令人首肯的票房纪录但是纵观中国动画的制作现状,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动画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对观影人群低龄化的限定,使得改编拘谨僵硬,有些动画电影只是简单地将文字描述转换成画面和语言,使得图面和声音在荧幕上对应起来,使得改编电影不够好看;其二,对文学经典过分敬畏,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和大胆的改造,使得改编电影不够好玩;其三,过度依赖于原始题材的教化功能,在原始题材上的二次创作不够,主题不够突出,使得改编电影不够有深意。

动画片的主题内涵并非只能肤浅幼稚,而是要深入浅出地去表达人类最本真、最自然的情感和思想改编实质是一种转换,从文学作品到动画影片,这两种媒介的艺术转换存在许多潜在的可能,笔者结合实际片例分析,总结出如下几点从文学作品到动画影片的改编策略一)从视听要求出发,选择适合改编的题材精彩的故事情节是动画影片成功的王道,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往往足以弥补制作手法、艺术效果及技术应用上的不足,最有效地提升动画电影的制作效率在从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动画影片中,有些影片既“叫好”又“卖座”,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而有些进入市场后却命运坎坷,不仅遭遇票房惨淡,更是被痛批“剧情惨不忍睹”、“低幼弱智”、“过度说教”等,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学作品的选择选择的文学作品可以是神话、传奇、寓言、童话等,这些奇幻题材的故事大多是已经充分得到社会的认可的经典文学作品它们要么拥有远古而浪漫的故事背景,能够给观众带来神秘的视听元素;要么拥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能够带领观众变换不同寻常的视角领略冒险的奇遇在改编过程中,强调视听带来的趣味性,避免说教才能使改编的动画影片更有趣二)发挥想象,用动画思维处理题材在改编再创作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动画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画想象力是使影片好看的关键。

为了服务于影片情节发展的需要,可以设定额外的辅助角色帮助传达主要角色的内心情感,比如《花木兰》中花家的祖先为了保护木兰,派出的心地善良的木须,时时刻刻环绕在木兰身边从旁帮忙;《钟楼驼侠》中主角加西莫身边鼓励他的好友石兽等另外,为了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体验,动画影片完全可以不必局限于文学作品中的描绘,对影片中的角色及背景做全新的造型设计例如1994 年美国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狮子王》最初的素材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而当剧作家把故事的背景换到了非洲草原,并且通过去非洲考察收集了当地一些风土民俗作为辅助素材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之后,变成了以草原上狮子家族情仇兴衰为主要线索的故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而影片宏大的场景渲染出神秘而紧张的气氛对情节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有所取舍,原著灵感与主流价值观结合开出新的花朵“改编本身就是一次文学创作活动”,动画影片可以从文学作品的故事内核上吸收养分在改编文学作品时,编剧总要对已经掌握的资料进行筛选,希望找到丰富的视觉手段取代原作中用文字叙述的场景,以期保留原作的气氛和精神在改编再创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忠实原著剧情还是以解构的方式改编,都要传达出原著的精神实质。

例如2015 年大获好评的中国3D 动画《大圣归来》,虽然也是根据《西游记》改编而来,但在相关的神话传说素材上进行了充分的拓展和演绎:曾经大闹天宫,如今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四百多年的孙悟空,刚出洞时一副法力尽失、性格狂躁抑郁、只想回花果山过平凡日子的落魄形象,而偶然解开孙悟空镇压之印的年仅7 岁的小和尚竟然是勇敢善良、天真活泼、好奇大度、崇拜大圣的小唐僧江流儿大圣因恻隐之心,勉强护送江流儿回长安的路上不得不与山妖肉搏厮杀,然而正是这个唠叨的熊孩子激起了大圣的热血,大圣在与江流儿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了初心,完成了自我救赎最终,大圣带着英雄的情怀归来,还我们一个敢于斗争、藐视一切的英雄形象《大圣归来》影片的故事框架,还是在熟悉的“西游记”基础之上,但是在原著故事框架的基础上有充分的拓展和大胆的取舍,并且在“西去取经”的故事框架下着重讲述了孙悟空从人生低谷找回自我迎来大圣归来的重生经历,从情节发展到角色设定都给观众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四)敢破敢立,为动画作品贴上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标签在蒂姆·洛特看来,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也就是说历史上的经典文学也能够结合现实需要构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