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科***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7.31KB
约15页
文档ID:310358847
2022年《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第十章传染与免疫_第1页
1/15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概论:病原微生物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 病原体 (pathogen)—— 寄生 于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传染—— 机体与病原体在肯定条件下相互作用 而引起的 病理过程 ;病原体 、宿主 和环境 是打算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 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 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固的动能; 是生物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步进展起来的防备感染和保护机体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免疫 功能:免疫防备(immunologic defence);免疫稳固(immunologic homeostasis);免 疫 监 视 ( immunologic serveillance) ; 免 疫 : 非 特 异 性 免 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ity 〕 ;10.1 传染 10.1.1 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 致病的细菌;条件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形下 virulence)——病原 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转变的特殊情形下亦可致病;毒力(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的基础: 侵袭力( 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衍、扩散的才能;包括:吸附和侵入才能、繁衍与扩散才能、对宿主防备机能的抗击力;毒素(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toxin):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项目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革兰氏阳性细菌为主革兰氏阴性细菌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 LPS)释放时间活菌随时分泌死菌溶解后释放致病类型不同外毒素不同不同病原菌的内毒素作用基本相同抗原性完全抗原,抗原性强不完全抗原,抗原性弱或无毒性强弱制成类毒素能不能热稳固性60~100℃半小时即破坏耐热性强存在状态细胞外,游离态结合在细胞壁上白喉毒素、 破伤风毒素、肉毒毒素、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奈瑟氏举例霍乱弧菌肠毒素、大肠杆菌肠毒球菌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素、志贺氏痢疾杆菌肠毒素细菌所产生的内毒素类毒素 〔toxoid〕:细菌的外毒素用 0.3%~0.4%甲醛进行化学脱毒后仍保留着原有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内毒素的测定方法:鲎试剂法或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 细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2、病毒的致病性: 杀细胞感染( cytocidal infection)——组织损耗,如:脊髓灰 质炎病毒、腺病毒;稳固状态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如:有包膜病毒、无包膜甲肝病毒;整合感染(性肿瘤,如: EB 病毒、人类多瘤病毒;integrated infection)——恶3、立克次氏体的致病性: 立克次氏体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叮咬或其粪便传播;已知立克次氏体的致病物质有内毒素和磷脂酶 A 等;立克次氏体通过特异受体进入宿主细胞, 以不同方式在细胞内增殖并释放;释放的立克次氏体通过血流在全身各器官的小血管内皮细胞中增殖, 能直接破坏其所寄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 管炎症,其毒性产物亦可进入血循环而引起全身症状;4、真菌的致病性: (1)致病性真菌感染:如皮肤癣菌的嗜角蛋白特性;(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内源性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鹅口疮、肺炎、膀胱炎、脑膜炎等;( 3)真菌病态反应性疾病:曲霉、青霉、镰刀霉等引起的荨麻疹、哮喘、变应性鼻炎;( 4)真菌性中毒:黄曲霉的黄曲霉素、杂色霉的杂色霉素 可引起肝损害;橘青霉的橘青霉素可引起肾小球损害;饲料中黄曲霉素含量达 1.5× 10-8 时,即可诱发大鼠试验性肝癌;青霉菌产生的灰黄霉素可诱发小鼠甲 状腺和肝肿瘤;5、寄生虫的致病性: 大多数寄生虫的构造和成分都很复杂;特殊是寄生虫有复 杂的生活周期, 随着循环迂回转移, 其结构和表面成分均不断变化, 或获得宿主 吸引机体的免 成分作为外衣使宿主难以识别, 或将表面分子释放作为“ 诱饵” ,疫系统将其作为攻击靶,而自身逃防止疫防备;寄生虫可分为:原虫和蠕虫;原 虫为单细孢生物,多数于胞内寄生,如疟原虫破坏红细胞;蠕虫是多细胞生物,通常引起胞外慢性感染,如血吸虫;10.1.2 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1、感染的途径(1)呼吸道感染: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呼吸道病毒、肺炎衣原体等;(2)消化道感染:伤寒杆菌、痢疾志贺氏菌和肝炎病毒等;(3)创伤感染: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梭菌、螺旋体、病毒等;(4)接触感染:布鲁氏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麻风杆菌、HIV ; 第 2 页,共 8 页 细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5)垂直传染:病原体由亲代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传播给子代的方式;如疱疹 病毒、乙肝病毒、 HIV 等;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感染的部位: 机体的自然开口; 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的途径;感染的方式:( 1)细胞外感染;(2)细胞内感染:兼性细胞内感染、专性细胞内感染 . 10.1.3 感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1、隐性传染( inapparent infection)2、带菌状态 3、显性传染( apparent infection)——按发病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传染( acute infection)和慢性传染( chronic infection);按发病部位分为:局部感染( local infection)和全身感染( systemic infection);全身感染的四种类型:1、毒血症( toximia):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全身血 流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2、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衍的传染病;如伤寒症的早期就显现菌血症期;3、败血症( 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衍,造成宿主严峻 损耗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如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4、脓毒血症( pyemia):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 很多脏器(肺、肝、脑、肾、皮下组织等)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10.2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是机体的一 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自然免疫( innate immunity);它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 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 是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自然免疫的组成类型 成分举例生理屏障 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物、共生菌群体液因素 溶菌酶、补体、干扰素细胞因素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其他 免疫的综合作用等10.2.1 生理屏障 1、表面屏障:皮肤和粘膜 2、局部屏障: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3、共生菌群:体表与腔道内的正常菌群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10.2.2 体液因素细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一、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包括 20 余种蛋白质成分,主要 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 补体激活——在肯定条件下促发补体系统的一系列酶促级联反应;补体激活有两条途径:经典途径( classic pathway);替代途径( alternative C1,自 C1pathway);经典途径( classic pathway): 由抗原 -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到 C9 依次激活的途径;替代途径( alternative pathway): 由酵母多糖、 LPS 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 C3 和 B 因子开头激活的途径;补体活化后: 可引起膜不行逆损耗,导致细胞溶解,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脂 蛋白膜的病毒颗粒、 红细胞和有核细胞, 对机体抗击病原微生物、 清除病变衰老 的细胞和癌细胞有重要作用;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片段分别具有趋化、促进吞噬细胞的活化吞噬及清除免疫复合物、促进炎症等多种生理功能, 是机体自然免疫的重要组分; 补体成分仍有复杂的免疫调剂功能, 参加机体特异性免疫;补体各片段均有自己的特异性受体,受体发挥作用的;它们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胞, 补体片段是通过二、干扰素( interferon,IFN ):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是宿主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相对分子量低的糖蛋白, 分α 、β 、γ 三组;α 、β 干扰素分别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属Ⅰ型干扰素; γ 干扰素主要由T 淋巴细胞产生又称Ⅱ型干扰素或免疫干扰素; 干扰素作用于宿主细胞, 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 掌握病毒蛋白合成, 影响病毒的组装释放, 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仍有多方面的免疫调剂作用;Ⅰ型干扰素以抗病毒活性为主,而Ⅱ型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较Ⅰ型干扰素弱;但免疫调剂作用更强;三、溶菌酶: 溶菌酶( lysozyme):14.7×吞噬细胞并可分泌到血液及各种分泌液中;10.2.3 细胞因素103 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1、吞噬细胞( phagocytes):分为大小吞噬细胞两类;大吞噬细胞——居留于各 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其前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小吞噬细胞——血液中的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的功能: 吞噬细胞有吞噬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颗粒的才能, 并且由于吞 噬细胞表面存在补体受体、 抗体受体等多种受体, 当有相应配体存在并与之结合 时,将刺激吞噬细胞活化, 大大增强其吞噬杀伤才能; 吞噬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溶 酶体,其中含有水解酶、 溶菌酶等多种酶类和其他杀菌物质; 当病原微生物入侵 时,吞噬细胞可在趋化因子和粘附因子的作用下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感染部位,吞入病原体形成吞噬体, 进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