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参考 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7 期1【编者按】大师级人物是一所大学实力的标志,是大学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核心大师的成长固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其所在学校必须能够为其成长提供一个开放、自由、鼓励创新与宽容的环境和氛围,使他们既可以自由地汲取学术的精华,又可以自由地开展研究和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为了给我校大师级人物的培养和引进提供借鉴,本期《高教参考》选编了相关资料,期望为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做点贡献大学与大师李亚宁自从教育部推出“985 工程”以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 “研究型大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诸多高校奋斗目标但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是完 备 的 设 施 , 还 是 丰 厚 的 资金 ……1994 年 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得 主 小 约 翰 ·纳 什 的传 奇 经 历 可 以 给 我 们 一 些 启 示纳什是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他有着超乎寻常的智慧,超群的记忆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与一般人的研究思路不同的是,他往往先在大脑中构建出“思维的图画” ,然后再开始耗费心力给出合理的证明过程。
对此,有人曾这样描述他:“其它人通常会在山上寻找攀登顶峰的道路纳什却干脆爬上另外一座山,再反过来从那个遥远的山峰用探照灯照射这座山 ”纳什注重创新,蔑视权威,特立独行他对数学的许多领域感兴趣,包括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和博弈论,但他的学习方式不是系统地听课和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而是主要通过与人直接交流和参加学术讲座来了解前沿领域的进展,然后自己埋头思考和动手研究具体的问题他担心过度学习二手知识会损害创造力和独创精神,努力维护自己的思维独立性,不想过分受到影响在 30 岁以前,他解决了一系列数学界公认的难题,在博弈论、代数几何和非线性理论方面取得成就,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纳什的成功固然可以归功于他的天赋、执著,但是,普林斯顿的大师云集、治学理念以及开放、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则为纳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 20 世纪初期,当欧洲的数学物理学革命蓬勃兴起的时候,普林斯顿以及整个美国学术界都置身于这场引人入胜的飞速发展之外究其原因,与深受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人一样,普林斯顿也是重视技术轻视科学,觉得纯数学不会有什么用处然而,洛克菲勒等家族的几笔巨额慈善捐助,使得普林斯顿得以按照欧洲模式设立了高等研究院,并随着爱因斯坦、哥德尔、外尔、冯·诺依曼等这些科学巨星的加盟,使普林斯顿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圣地,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和追求成功的年轻数学家向往的地方。
二战的爆发,为数学和理论物理学提 供 了 宽 阔 的 舞 台 , 使 深 受 实 用 主 义 影 响 的 美 国人 见 证 了 抽 象 思 维 和 理 论 的 力 量 , 并 做 好 了 接 收 它们 的 准 备随着数学的地位在美国社会的确立,普林斯顿的名声也扶摇直上,不仅在拓扑学、代数学和数论领域独占鳌头,计算机理论、运筹学和新生的博弈论也处于领先地位天才少年纳什就在这个时候来到普林斯顿,在这个随处可以遇见大师、伸手就可以捕捉数学符号、最具有竞争的地方,开始了他的研究生学习,开始了自己的创造之旅更重要的是,普林斯顿尤其是数学系的治学方针使得纳什这样的怪才如鱼得水时任数学系主任的莱夫谢茨高度注重独立思考和独创精神,蔑视一切在他看来对显而易见论点的优美或刻板的证明他的研究生数学教育理念后来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指导方针,其基本思想就是尽快使学生投入到研究中去,同时在短时间里完成一篇有分量的毕业论文按照这个思路,数学系要培养的不是博学的毕业生,而是能做出独特而重要发现的人才因此,普林斯顿数学系尽管由名家开设了不少优秀的课程,但给研究生很大的自由,对上课出勤不作统一要求,甚至给研究生的考试分数也很随意。
然而,普林斯顿对研究生必须参加每天下午茶会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因高教参考 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7 期2为在那里研究生能见到本校数学系乃至来自全世界的著名数学家与此同时,还要求研究生参加系里举办的各种讲座、非正式座谈会、研讨会以及爱因斯坦和冯·诺依曼等偶尔也出席的周会在这里,人人都在谈论拓扑学、逻辑学和博弈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探索的狂热” 研究生的压力是巨大的,教师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进展了如指掌,他们必须独立完成具有原创性的高质量论文才能获准毕业如果教师认为哪位研究生不能完成自己的研究选题,系里就会毫不犹豫地拒绝给予资助,或者干脆叫他离开同学之间的竞争大师二题——大师与大学教育的关系庞守兴随着历年诺贝尔奖的颁布,更随着温家宝总理与六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对谈如何在大学中培养大师话题的热播,培养大师的问题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无论人们怎样焦虑与不安、关注与期待、讨论与辩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大师仍可以说寥寥无几,对大师的渴求似乎成为大学挥之不去的梦魇,培养大师甚至成为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导向,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人们不禁要问,大师与大学教育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一、大师不是可以培养的,而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大师”是相对概念,大众传媒中封某某为“大师”的不在少数,多年前的所谓“气功大师”之流早已成笑柄。
就大学自身而言,大学的定位本身也影响着大师的标准尽管给“大师”下个确切定义比较困难,但我们认为,从通常意义上理解,大师级人才,应指能够以独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开辟一个大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理论和研究方向并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发现的人才有些人仅仅为了叙述的方便而把大也异常激烈,用他们的话说是:“竞争就和呼吸一样,我们因此迅速成长 ”正是在这种自由、压力和竞争都发挥到极致的地方,纳什接受了真正一流水平的学术训练,其天才数学家的才智得到了激发,凭借他在 1950 年和 1951 年发表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论文,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并荣获 199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不仅仅受益于普林斯顿的自由、竞争与压力的完美结合,同样美国大学的包容也使他受益匪浅在普林斯顿求学期间,纳什就与常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但是,由于他的创造能力,使得人们容忍了他的古怪他虽不讨人喜欢,但一直受人尊敬更重要的是,当后来纳什倍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时候,普林斯顿接纳了他,按他的话说是, “我在这里得到庇护” 。
在纳什患病期间,妻子艾利西亚坚持认为,纳什应该住在普林斯顿她相信,和同行住在一个学术社区,没有关进医院继续治疗的威胁,有助于他的康复对于纳什,普林斯顿是一个具有治疗效用的社区这里宁静、安全;这里的演讲大楼、图书馆、餐厅都向他开放;这里的成员对他恭敬有礼,在这里,他得到了安全、自由和友谊,最终神奇地走出精神分裂症的困扰,在 1994 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的传奇经历,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梅贻琦先生的话,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当年普林斯顿云集的大师把年轻的纳什迅速地引向学术前沿,而普林斯顿所独有的自由探索精神和宽容则是把大师们聚集在一起并且培养出新一代大师的关键所在大师的产生与成长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超出常人的禀赋即创造才能,另一方面,大学必须能够为大师的工作或成长提供一个开放、自由、鼓励创新与宽容的学术环境,使这些天才人物可以自由地汲取学术的精华,自由地开展研究和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质疑、挑战现有的学术高教参考 2010 年第 2 期,总第 27 期3成果,或是保护受到挑战的思想在这样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已取得重大成就的大师将会作出新的学术贡献,有天分的年轻人将会成长为大师。
一所大学拥有更多的大师级的人物,学校的威望才会提高,才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因此,要创建一流大学,不是投入巨额资金建造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学生校舍,也不是扩大招收规模,更不是修建气派的大学校门;而是要有适合于大师发挥作用或能培养出大师的治学理念和社会文化氛围这不但需要大学自身首先做出努力,而且还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只要官本位和急功近利等现象还主宰着中国的大学,只要我们的教研人员还在疲于奔命地跑课题和学科点,只要还用计件式方法来衡量教研人员的工作业绩,那就表明自由探索、创新和宽容这些创建一流的核心价值还没有在我国的大学扎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路还有很长要走来源:民主与科学,2008 年第4 期师定为教授层次,显然是不足取的对于大师的养成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梅贻琦校长关于“大楼”与“大师”关系的定论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改革开放后高教界一再追问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教育界没有培养出新的大师,针对此问题,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鲁洁教授就提出教育要培养“帅才” 、 “大师”的问题但为什么呼吁那么久仍然不见大师级人物出现,细细思考我们发现,实质上大师是自然生成的,不可能通过大学教育培养出来。
首先,大师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他是多种因素际会、碰撞并达到最优化的结果大师不是行政职务,它不能依级别的高低而定一个人不会由于占据某个位子,拥有什么头衔,掌握多少资源就被人们称为大师大师也不是技术职称,它不能通过量化的考核而成,不是学会多少种语言,写出多少篇论文或多少部著作就可以成为大师大师还不是金钱可以堆积出来的,如果投资会产生大师,那么李嘉诚投向汕头大学的钱肯定早已产生出不同凡响的大师了大师更不是自封的,不会因为自我玄虚或被自己的学生门人尊称为大师抑或通过媒体的炒作而就是大师大师是公认的,是被学术共同体公认的这个学术共同体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但是它不是自己私有的,而是属于全社会的换句话说,真正的大师正是首先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同,才会被社会承认,进而被视为社会的财富而且大师们注定要成为历史人物,他们不会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他们的著作和思想必将流芳百世,他们开创的基业必然有人继承并发扬光大聪慧、坚韧、开创性号召力、对事物未来发展的把握能力,诸如此类都是构成大师的必备要素,但这些要素的堆积并不必然构成大师换言之,大师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纯属偶然,是各种因素的际会、碰撞并达到结构最优化的产物,而且这种结果的出现并非刻意追求所能达到的。
著名画家范曾当面问数学大师陈省身大师是如何产生的,陈省身回答说:“一半机遇,一半天赋 ”范曾追问说:“努力其无用乎?”陈省身出人意料地回答:“每一个人都在努力,与成为大师关系不大的,成功和成为大师是两回事” ,“大师是冒出来的” 陈省身大师说得药中肯綮,成功与成为大师是两回事,成为大师需要许多条件,先天智能基础和学术潜质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而后天的社会条件与个人际遇是难以琢磨和把握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师是“冒”出来的这一“冒字颇值得玩味:它既意味着大师的出现不可能有一定之规,只要这些条件具备就必然产生大师是不可想象的,也意味着大师的产生必然有很高的平台,众多高手共同追求某种理想过程中脱颖而出者才可能成为大师其次,大师也不是大学教育能培养出来的,不是凭借某种课程安排就可以训练出来的无论人们怎样精心设计课程,怎样重金聘请名师执教,怎样在某个人身上重点投资,大师都不会因此必然出现这是因为大师的养成有其更复杂的内在因素,并非外在条件具备便可成功造就换言之,大师在“养”不在“培” 纵览大师的成长过程,似乎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人能知道如何做大师或培养大师,自古以来就有“只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的说法,没人知道自己的学生一定可以做状元,同样也没有哪个大学可以说能培养出大师。
遥想当年杨振宁爬遍清华园里所有高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能成为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