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汉语言文学论文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55KB
约13页
文档ID:562113405
汉语言文学论文_第1页
1/13

论文封面格式河南大学(什么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作者:**********8**88专业:*****88888*本科准考证号:************成绩:联系:***********完成时间:****年*月*日自学考试本科论文写作要求河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在我校主考的自学考试专业中,部分本科专业要求考生撰写毕业论文现就毕业论文写作提出以 下要求,请考生认真执行一、资格 凡我校主考专业的自学考试本科考生,必须完成考试计划规定的专业主干课程后方能报名撰写毕 业论文二、论文上交时间及地点凡撰写毕业论文的考生,每年的 3 月1日—10日、9月1—10 日为上交论文的时间,逾期不再受 理上交地点:报名学校或机构三、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一)选题 考生论文选题时,可以在河南大学网上查询自学考试办公室();也可以和各主考学院联系二)文体1. 鼓励写作“工作研究型”毕业论文,即运用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或本人实际工 作中的实际问题,应侧重于理论应用的类型2. 如有研究条件,所选题目确有价值,毕业论文也可以写成“理论研究型”,即对有一定价 值的理论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的探讨、质疑、释疑、论证等侧重于学术研究的类型。

3. 不提倡毕业论文写成“调查报告型”、“工作总结型”等仅反映实际问题,缺乏理论深度, 且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有机联系等类型三)文风1. 态度严肃论证主题应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不可过于肤浅,不可完全从个人兴趣 出发2. 思维严谨立论应正确,论据应充实可靠,结构层次应清晰合理,推理论证应讲究逻辑3. 语言朴实注意学习使用科研论文特有的科学语言,行文应简练,文字应朴实,不可过于 繁琐不可使用过分夸张虚饰、感情色彩过分浓重的文学语言,也不可使用过分直白、庸俗的市 井语言四)格式1 • 毕业论文应使用统一制定的论文格式2. 论文格式包括论文封面(题目、作者、专业、准考证号、成绩,见《毕业论文封面格式》)、 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通讯 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等3. 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8000―-10000字左右,4. 毕业论文正文段落层次划分标准:一、(用于论文小标题)(一)(用于重要段落的划分)1. (用于要点的排列)(1)(用于特征的排列)①(用于分特征的排列)5. 对所引用的他人观点,应在参考文献说明,并清楚地注明作者、书籍名称或刊物、出版 社、出版时间页码等,引用其他参考资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6. 参考书目规格为:(著作)作者:《书名》,XX出版社XXXX年第X版,第XX页论文)作者:《论文题目》,《杂志名称》XXXX年第X期,第XX页7. 打印格式(1) 页面设置:纸张A4, 一式两份2) 论文封面:见《毕业论文封面格式》(3) 摘要及正文、作者简介:宋体四号字两端对齐,段落首行空两字,段落间不允许空行,段 落标题除可以加黑加阴影外,不得再使用其他任何样式;单倍行距,段落间距都为零;不得对 整篇文章使用表格嵌套;不得使用繁体字和任何背景色4) 参考文献:宋体五号字五、 论文指导及修改所有参加毕业论文撰写的考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和我校有关主考学院联系,由学院根据考 生情况,指定指导教师考生论文的指导与修改由考生与指导教师联系进行六、 成绩(一) 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二) 毕业论文成绩及格以上(含及格)者,由我校上报省自考办三) 毕业论文须独立完成如有抄袭、代写等作弊行为,一经发现,所写毕业论文无效并不准 补写正在撰写者,取消毕业论文写作资格;已评定成绩者,取消成绩;附 2:毕业论文评定成绩参考标准1. 优秀(1)观点正确,证据有力,论证充分,资料翔实,理论分析比较深入,理论紧密结合实际。

2) 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无错别字3) 在某些方面确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回答与解决了较 为重要的理论或实际问题,确有一 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2.良好(1) 观点正确,论据有力,论证充分,资料翔实,理论分析比较深入,理论结合实际较好2) 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无错别字3) 论证主题有一定价值3. 及格(1)基本观点正确,论据较有力,论证较充分,资料较充实,理论分析不够深入,理论结合实 际较差2)结构尚合理,层次尚清楚,文字尚通顺,无错别字4. 不及格(1)抄袭或由他人代写2)基本观点有误,论据无力,缺乏论证,资料贫乏,分析肤浅,理论脱离实际3)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文字不通顺,错别字较多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一)美学1 、论自然美2 、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3 、论优美4 、论崇高5 、悲剧理论研究6 、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7 、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8 、丑的美学意义研究9 、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10 、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如古代美学思相家,美学范畴注变,某一美学著作等11、西方美学专题研究12 、喜剧性研究13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关系研究14 、审美时尚研究15 、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研究16 、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培养的研究17 、美的民族性研究18 、美的历史发展性研究19 、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如人物比较、范畴比较等20、中国当代美学思想的研究(二)文学理论1 、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2 、文艺政策研究3 、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研究4 、文学语言研究5 、文学风格研究6 、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7 、艺术灵感研究8 、论艺术欣赏的主体性9 、文学作品的理论反向10 、中国文化专题研究11、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影响研究12 、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如文论家、理论13 、艺术真实性问题研究14 、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15 、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16 、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17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18 、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研究19 、文学社会效果研究20 、目前文学理论热点研究二、外国文学论文选题范围1 、荷马史诗研究2 、古希腊戏剧研究3 、古希腊文学对后代文学的影响研究4 、但丁研究5 、莎士比亚喜剧研究6 、莎士比亚悲剧研究7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研究8 、弥尔顿诗歌研究9 、古典主义戏剧研究10 、歌德研究1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2 、拜伦研究13 、雨果研究14 、普希金研究15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6 、《红与黑》研究17 、《人间喜剧》研究18 、狄更斯研究19 、果理研究20、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21、易卜生研究22、托尔斯泰研究23、海明威研究2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25、卡夫卡研究26、圣经文学研究27、《沙慕达罗》研究28、《一千零一夜》研究29、《源氏物语》研究30、泰戈尔研究31、川端康成研究32、大江健三郎研究三、现当代文学选题目录1 、鸳鸯蝴蝶派再认识2 、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3 、论《春明外史》的“野史 ”特点4 、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5 、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 、《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7 、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8 、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 、王度庐“ 鹤一铁” 系列武侠小说10 、金庸武侠小说简评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12 、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4 、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15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16 、《伤逝》再解读17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8 、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19 、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20 、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23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24 、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 、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26 、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 、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28 、郁达夫小说艺术论29 、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废名小说艺术论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的运用 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围城》新论 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 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 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 冰心“小诗”简论 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穆旦诗歌中的“自我” 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 巴金《寒夜》新论 郭小川诗歌论 贺敬之诗歌论 李瑛诗歌论 论闻捷的爱情诗 论李季的诗歌 公刘诗歌论 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 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论舒婷的诗歌 顾城诗歌论 论“朦胧诗”的产生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第三代”诗人论 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论赵树理的《三里湾》 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 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 论柳青的《创业史》 创业史》艺术论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四、古代汉语论文题目1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2 、《论语》句法研究3 、《孟子》中的“之 ” 字4 、《孟子》中的“其 ” 字5 、《左传》被动句研究6 、先秦“是 ”的用法及其发展7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8 、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9 、 “被 ” 字的词义演变10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11、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12 、《苟子》副词研究13 、先秦修辞方式研究14 、《战国策》中的“ 是 ” 字15 、《国语》中的判断句16 、《国语》中的被动句17 、试论词义的演变类型18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19 、试论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20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五、1 、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2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