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图片篇一:北京风光图片 十三陵之长陵(47张) 北京风光图片 十三陵-长陵 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是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的一处墓园,2021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篇二:明十三陵的欣赏与保护 明十三陵的欣赏与保护 摘要:明十三陵于2021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作为我国陵墓类文化遗产的代表,明十三陵起着过渡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科技价值 关键词:十三陵 景区 历史价值 保护 一、概述 1、总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昌平县北10公里处依营建时间的先后依次为:长陵(成祖朱棣陵)、献陵(仁宗朱高炽陵)、景陵(宣宗朱瞻基陵)、裕陵(英宗朱祁镇陵)、茂陵(宪宗朱见深陵)、泰陵(孝宗朱祐樘陵)、康陵(武宗朱厚照陵)、永陵(世宗朱厚熜陵)、昭陵(穆宗朱载垕陵)、定陵(神宗朱翊钧陵)、庆陵(光宗朱常洛陵)、德陵(熹宗朱由校陵)、思陵(思宗朱由检陵)。
陵内处葬有13位皇帝外,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宫人此外,陵区内还有7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以及为谒陵服务的行宫、园囿等各式建筑陵域周围则因山设险,在10个天然山口修建了城垣、拦马墙等军事防御工程 明十三陵的陵域面积达80余平方公里巍巍燕山山脉自西北逶迤而来,在陵域周围形成天然屏障环山之内,是洪水冲刷成的小盆地,山壑中的水流在平原中部交汇后曲折东去绿树浓阴中,一座座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檐牙高啄、金碧辉煌,坐落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其中,长陵位于北面正中位置,余陵分裂左右整体分布庄严和谐,宾主分明,在青山碧水的掩映下,显得格外肃穆幽雅 2021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次大会审定通过,明十三陵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了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500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2、景区简介目前, 明十三陵正式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四个定陵、长陵、昭陵和神道 (1)神道: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
石牌坊 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 大红门 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下马石,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 碑亭 为长陵神功圣德碑亭位于神道.,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 石像生 在十三陵大碑楼至龙凤门(棂星门)的神路两侧有石兽24座(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4,均2卧2立),石人12座(武臣、文臣、勋臣各4)均用整块巨石雕成,体态高大,造型生动,雕刻精细,为国内少见的大型石雕群棂星门 又叫龙凤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 (2)长陵 十三陵中, 以长陵建筑最为宏伟,它与定陵一起, 同为主要参观之地长陵位于昌平区天寿山下, 为明十三陵的首陵, 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在十三陵中, 它是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用料最考究的陵寝。
该陵是朱棣营建皇宫的同时预建的, 始建于永乐年7年(1409年) 长陵中轴线上有陵门、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龙凤门、明楼等其中, 祾恩殿亦称献殿、享殿, 是长陵的主体建筑, 是举行祭祀的重要场所长陵祾恩殿建于1427年, 十分雄伟壮观,它耸立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 总面积为1956平方米, 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楠木殿之一殿内金砖铺地, 所有梁、柱、擦、椽、斗拱等木件全部为金丝楠木加工而成, 古香古色;1米多直径、12米高的60根金丝楠木大柱, 承托着2300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 殿内飘荡着古老楠木的芳香;殿中陈列着地下宫殿出土的文物数百件, 其中皇帝龙袍、皇后百子衣、金冠、凤冠、乌纱翼善冠、猫眼宝石及金器、银器、玉器、宝花、首饰等文物, 工艺精美, 令人赞叹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 做工精细, 形象逼真, 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 (3)定陵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 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月竣工, 历时6年, 用银800余万两, 面积18万平方米 朱翊钧10岁当皇帝, 年号万历, 在位48年, 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死于皇宫弘德殿, 十月葬于定陵 明定陵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古代皇帝陵1956年开始试掘, 历时一年试掘成功其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及左、右五座高大殿室组成, 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建筑, 总面积1195平方米, 出土文物3000余件 (4)昭陵 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朱载垕和三个皇后的合葬墓昭陵地面建筑有陵门、祾恩殿、左右配殿、碑亭、明楼及神厨库、宰牲亭等建筑, 面积3.5万平方米, 在十三陵中属中等规模 二、十三陵的价值 1、历史价值 明十三陵是明朝兴衰史的缩影最盛期明成祖长陵、由盛而衰期的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和覆亡期崇祯思陵三个实例,讲述了之所以各陵成为明朝一部兴衰史的道理光宗泰昌帝庆陵和景泰陵的例子,反映了皇室内部争权夺位的斗争,这也是明朝兴衰史的一部分 (1)明朝十六帝为何只有十三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2)明十三陵各陵的建造的节俭与铺张反映了一部明代兴衰史 从明代的陵墓中,我们也能隐约看到明朝从盛到衰极富特色的变化轨迹 长陵的左右有两座陵墓,献陵和景陵献陵是明第四位皇帝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寝景陵在天寿山东峰之下的黑山,是第五位皇帝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这两位皇帝相似处:建朝之初,知道创业之艰,考虑到长治久安的大业,在陵墓建造上要节俭 至明朝中后期,开始铺张起来,即永陵及定陵 永陵规模不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 裬恩殿、裬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作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永陵的建成,耗费了大量国库银两 定陵的修建耗时六年,总共花费了白银800万两,相当于两年的国库收入,陵墓的规模和永陵规模相当,但是要比永陵奢华在陵墓修建过程中,由于经费的紧张,万历皇帝开始了公开的出卖国家官职,以此来筹集陵墓建设的费用。
这对明朝的衰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思陵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的墓,在明代它本是一座妃子墓——皇贵妃田氏之墓由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草草藏入田贵妃之墓由此,明朝灭亡至清乾隆年间,思陵才又加以修葺 (3)庆陵“鹊巢鸠占”: 庆陵原为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为自己修建的陵墓英宗经“夺门之变”后,废朱祁钰为王,同时将景泰帝在天寿山已经开始施工的陵寝废弃,把景泰帝按亲王的规格葬在了北京西山,未入十三陵 一百多年过去了,在这块陵寝的遗址上,又建立起了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当时由于明光宗朱常洛死的突然(只当了29天的皇帝),加之国力空虚,明光宗的父亲明神宗尚未下葬,更无暇来为自己建陵于是,建陵的时候也来不及选吉壤、卜寿陵,只得采用了景泰帝的寿陵陵址,把已经被废弃了160多年的的明代宗朱祁钰的陵被重新改建,这就是今天的庆陵 2、文化价值 (1)风水文化 明十三陵是朱棣派遣全国大相地名士而选定的皇陵区,原名“黄土山”, 朱棣嫌其名称不雅, 便更名为“天寿山”其风水环境有五个典型特点一是山体来脉悠远, 为燕山山脉之分支二是皇陵区东、北、西三面为群山环绕, 形成一个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凹地三是南方远处有案山和朝山,成为出入皇陵区的门户。
四是溪河交汇, 水源清长五是土壤优良, 宜于植被生长价如明显陵的建筑格局犹如一个巨大的“宝瓶”,极具象征性 (2)丧葬文化 为宝城、明楼、陵殿沿中轴线纵向排列,前方后圆的布局形式 我国古代的帝王陵寝,自秦汉历唐宋均取周以平面呈方形走势的陵垣,陵垣对称四面设门,内为覆斗形墓冢的“方陵”制度其中,唐代帝陵虽大多取“因山为坟”,在山腰处凿建玄宫的方式,但其方垣、四面对称设门的方式仍未脱“方陵”制度的基本模式自明太祖朱元璋营建孝陵才改变古制,创新为宝城、明楼、陵殿沿中轴线纵向排列,前方后圆的布局形式 3、科技价值 金砖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的地面均为御窑所产方砖铺墁这些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要经过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等八道工序 丝织品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丝织品整匹的丝织品在出土时依然色彩艳丽 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团龙衮服龙袍,衮服是龙袍中最为珍贵的精品,衮服上均有大明绘典所载的12张图案。
衮服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制造,工艺异常复杂,造价极其昂贵,最熟练的工匠织完一件衮服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定陵出土的这件是我国所见到的唯一的一件缂丝衮服珍品,现在所看见的是1983年由南京云锦研究花费整整5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复制品 百子衣,出土于孝瑞后王氏棺内,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刺绣工艺品,整件衣服上面用衣线、花线、孔雀羽毛线等五种绣线,十一种针法,绣出图案纹样,再用穿丝针法绣满空地百子衣立领,对开襟,在前后襟及两袖用金线绣有九条姿态各异的蛟龙,再以山石、树木、花草等图案为背景,巧妙地衬托出百子嬉戏的生动场面,此件百子衣由苏州刺乡研究所复制 4、艺术价值 金丝翼善冠,出自万历皇帝棺内的一个圆盒内冠重826克此冠虽属于皇帝着常服时戴用,但制作工艺技巧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工匠技艺纯熟,所编花纹不仅空当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看不出来龙去脉后山部分组装有二龙戏珠,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已金丝搓拧成的花丝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