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秦王破阵乐》考析艺术理论论文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KB
约3页
文档ID:314314159
《秦王破阵乐》考析艺术理论论文_第1页
1/3

《秦王破阵乐》考析_艺术理论论文   摘要:唐代强大的国力蕴育了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加之统治者的爱好,唐代燕乐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唐代三大乐舞之一的《破阵乐》就是由《秦王破阵乐》发展改编而成本文做以就《秦王破阵乐》的来源、特点、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简单梳理  关键词:《秦王破阵乐》;李世民;唐代;太宗;《破阵乐》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它的繁盛不仅体现在其国力的昌盛,而且在文化艺术上也是一个经天纬地、博大精深的时代唐代政治格局稳定,经济发达,这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唐诗和唐代乐舞可以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的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就其音乐方面来说,唐代音乐被刘再生先生谓之“中国歌舞音乐的黄金时代”  据《新唐书·礼乐十一》中记载:“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及即位,宴会必奏之,谓侍臣日: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然功业由之,被于乐章,示不忘本也”唐朝初期,在突厥统治者的勾结下,群雄割据中原各地,自立为王为平定中原祸乱,保卫京都,李渊派秦王李世民领兵征讨待中原平定,李世民凯旋回京并将俘虏献于太庙,至此,李世民为唐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朝野上下无不称赞。

在平定刘武周叛乱时,人们为了歌颂李世民的征战功绩,军队中就流行着将士们根据民间曲调改编而成的《秦王破阵乐》    一、有关《秦王破阵乐》的来源问题    《新唐书·礼乐志》中说“唐之自制乐凡三大舞:一日《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阵乐》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关于《秦王破阵乐》来源的几种说法中说纷纭,长期以来,关于《秦王破阵乐》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由隋末唐初的军乐改编而来;二、由民间曲调或是题材发展而来;三、由罗马武舞发展而来目前学界普遍默认第一种说法,即“《秦王破阵乐》是由随末唐初军中旧曲发展而来又加以改编而成”,本文也以此观点为基础    二、《秦王破阵乐》乐曲特点    1.乐曲表现内容  “右仆射封德彝日:陛下以圣武戡难,陈乐象德,文容岂足道哉!帝矍然曰:朕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德绥海内,谓文容不如蹈厉,斯过矣《新唐书·礼乐志》)中太宗与封德彝的对话,说明在政治稳定之后,太宗以文治国的决心  《秦王破阵乐》主要以歌颂秦王李世民即唐太宗的伟大功绩,以示后人唐太宗即位后,每逢宴会必奏此曲,并对群臣说“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然功业由之,被于乐章,示不忘本也。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统治者的意向决定着整个朝野的倾向,唐太宗的这番话就是提醒人们时刻铭记自己的功德后来,唐太宗又觉得这首由军歌发展而来的,不够庄重典雅,于是又命魏征、褚亮、虞世南、李百药等人更制歌辞,名为《七德舞》    2.表演形式  贞观七年,太宗根据自己的阅历及多年征战杀场的经历使《秦王破阵乐》以绘画的形式将战场上的实况展现了出来《新唐书·礼乐》中记载“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交错屈伸,以象鱼丽鹅贯,箕长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像战阵之形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被银甲执戟而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击刺往来,歌者和日:秦王破阵乐”由此我们得知,太宗做出《秦王破阵乐》这幅图画之后,命精通音乐的吕才根据图画将《秦王破阵乐》重新编排,舞蹈的人数增至120人,比前朝任何一个乐舞规模都要宏大,并根据此图展示出的队形排列方式,将乐舞的队伍时而像一群群的鱼一样依次排列行进,时而又像鹅鹳一样成群随行,队形有时舒展,有时交错,有时更加变换为首尾呼应、连接在一起被银甲执戟而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相互作出击刺的动作此乐舞共分三大段落,每段阵势都会变化四次,表演者均身披盔甲手执戟,唱着雄壮威武的的歌声,在变换队形的同时做着战场上英勇决斗的动作。

  《秦王破阵乐》作为雅乐多在郊庙祭祀、宴飨群臣、军队凯旋等场合中使用,演出时不仅队形变化多样,还有三千军马在前引路,歌舞队伍随后入场,声势浩大表演时服装统一,“舞人更以进贤冠,虎文袴,崽蛇带,鸟皮鞾,二人执旌居前演出时常“擂鼓”以示威武,常用伴奏乐器为铙、笳、鼓、筚篥、箫等    3.太宗之后历代君王对《秦王破阵乐》的态度  高宗时期,《旧唐书·志八·音乐一》所载:“永徽二年十一月,高宗亲祀南郊,黄门侍郎宇文节奏言:“依仪,明日朝群臣,除乐悬,请奏《九部乐》上因曰:“《破阵乐舞》者,情不忍观,所司更不宜设言毕,惨怆久之显庆元年正月,改《破阵乐舞》为《神功破阵乐》高宗即位后,将《秦王破阵乐》改为《神功破阵乐》,由于《秦王破阵乐》是歌颂秦王武功战绩,所以被用作武舞,《功成庆善乐》歌颂的是太宗的文德,被用作文舞,因此在宫廷宴会祭祀中文舞改用《功成庆善乐》,武舞改用《神功破阵乐》,立部伎中的《破阵乐》需奏五十二遍,而《神功破阵乐》只奏两遍,并将笛、萧等加入伴奏  武则天时期,《秦王破阵乐》在宫廷中很少使用,而是被日本遣唐执节使粟田正人带回日本,并发展出了《秦王破阵乐》的九种曲谱,诸如舞五弦琵琶谱、筝谱、琵琶谱、笙谱、筚篥谱、笛谱等。

  《旧唐书·志九·音乐二》中提到“《破阵乐》,玄宗所造也生于立部伎《破阵乐》舞四人,金甲胄《破阵乐》,舞四人,绯绫袍,锦衿褾,绯绫裤玄宗将《秦王破阵乐》改为《小破阵乐》,最初在九部伎、十部伎中,后来改编如坐部伎、立部伎中,表演者不仅仅是男性,并且加入大量宫女着统一服装演奏,在一次大宴群臣时“又令宫女数百人自帷出击雷鼓,为《破阵乐》  晚唐时期,《破阵乐》多用于迎宾表演咸通间,诸王多习音声、倡优杂戏,天子幸其院,则迎驾奏乐是时,蕃镇稍复舞《破阵乐》,然舞者衣画甲,执旗旆,才十人而已盖唐之盛时,乐曲所传,至其末年,往往亡缺《新唐书·志十一·礼乐十一》)最后,《破阵乐》随着唐王朝的灭亡,也逐渐销声匿迹    4.小结  《秦王破阵乐》是继周代《大武》之后的又一部歌颂帝王功德的大型宫廷乐舞从最初的军歌发展成为唐代盛极一时的乐舞,它的存在历经三百多年,在唐代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历代君王对先王功绩的敬仰,也充分说明了其音乐的无穷魅力虽然现在我们已经不能感受当时那种雄壮奢华的视听盛宴,但是何昌林先生很据唐代乐工石大娘所传传《五弦琵琶谱》又结合唐代凯乐歌辞译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秦王破阵乐》,又有作曲家顾冠仁据词谱而做的民乐合奏曲《秦王破阵乐》,相信我们还是能从中有所感受的。

    参考文献:  [1]《旧唐书·音乐》[M],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1975,  [2]《新唐书·礼乐》[M],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1975,  [3]《中国音乐辞典》[Z],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4]《中华文明史》,  [5]《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刘再生,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6]《唐代大曲第一部一秦王破阵乐》[J],李石根,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1),  [7]《论唐破阵乐》[J],侧媛媛,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增刊,  [8]《从谈音乐的传播与传承》[J],陈四海,中国音乐,2000(3),  [9]《与唐诗刍论》[J],赵小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6),  [10]《秦王的来源》[J]杨宪益,寻根,2000(1),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