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植被是非洲自然要素中反映最灵敏

wm****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8KB
约12页
文档ID:41201671
植被是非洲自然要素中反映最灵敏_第1页
1/12

植被是非洲自然要素中反映最灵敏、最明显的一个要素,它的形成、特征和分布,除受制 于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外,还与其发展历史有关由于非洲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对称性的特征,所以非洲植被的分布也显示出强 烈的地带性和对称性特点在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终年高温多雨的赤道 气候区内,分布着赤道及热带常绿雨林,几内亚湾沿岸可扩展至北纬 8°附近(原始雨林 只存在于刚果盆地中部) ,树种丰富、层次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很多热带雨林带往 南往北,为夏雨冬干、干湿季明显的热带草原气候,离赤道愈远干季愈长,降水量愈少, 树木愈少愈矮,草亦愈矮愈稀,逐渐变成热带森林草原、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草原和热带 灌丛草原、半荒漠草原,总称热带稀树草原雨季草木生长茂盛,干季一片枯黄在非洲 北部可延伸至北纬15°~18°,非洲南部内陆可扩展至南回归线以南热带稀树草原 的外侧,在撒哈拉地区和卡拉哈里西部,则为终年高温、干旱的热带荒漠和半荒漠,植被 稀少,多肉质植物,具有耐旱、短命的特征非洲大陆南、北两端阿特拉斯山地北侧和西 南端开普区,属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及灌木丛,北部以硬 叶常绿乔木占优势,南端以常绿灌木林为主。

在非洲大陆东南部沿海和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面,风从印度 洋上吹来,沿岸又有暖流经过,故东南信风登陆受山地抬升在迎风坡终年高温多雨,形成 热带森林景观;山地背风坡为热带草原景观,这里植被类型的分布呈自东向西变化的特 植被是非洲自然要素中反映最灵敏、最明显的一个要素,它的形成、特征和分布,除 受制于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外,还与其发展历史有关由于非洲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对称性的特征,所以非洲植被的分布也显示 出强烈的地带性和对称性特点在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终年高温多雨的 赤道气候区内,分布着赤道及热带常绿雨林,几内亚湾沿岸可扩展至北纬 8°附近(原始 雨林只存在于刚果盆地中部) ,树种丰富、层次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很多热带雨林 带往南往北,为夏雨冬干、干湿季明显的热带草原气候,离赤道愈远干季愈长,降水量愈 少,树木愈少愈矮,草亦愈矮愈稀,逐渐变成热带森林草原、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草原和 热带灌丛草原、半荒漠草原,总称热带稀树草原雨季草木生长茂盛,干季一片枯黄在 非洲北部可延伸至北纬15°~18°,非洲南部内陆可扩展至南回归线以南热带稀树 草原的外侧,在撒哈拉地区和卡拉哈里西部,则为终年高温、干旱的热带荒漠和半荒漠, 植被稀少,多肉质植物,具有耐旱、短命的特征。

非洲大陆南、北两端阿特拉斯山地北侧 和西南端开普区,属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及灌木丛,北部 以硬叶常绿乔木占优势,南端以常绿灌木林为主在非洲大陆东南部沿海和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面,风从 印度洋上吹来,沿岸又有暖流经过,故东南信风登陆受山地抬升在迎风坡终年高温多雨, 形成热带森林景观;山地背风坡为热带草原景观,这里植被类型的分布呈自东向西变化的 特点二)非洲的现代植被类型及其分布非洲的现代植被类型是在现代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体保持一致既然气候带的分布显示以赤道为中轴、南北两半球对应,向高纬度递交,植被带的分布也就具有相同的趋势:中间为赤道热带雨林,南北两侧依次排列着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草原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些地带内的山地高原具有因高度而产生的气候,从而也滋生繁育着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植被类型;在海拔足够高的地区,出现明显的垂直带谱非洲植被类型分布如图 6-11图图 6-11 非洲植被类型图(据苏世荣等:非洲自然地理)非洲植被类型图(据苏世荣等:非洲自然地理)1.赤道热带雨林本植被类型的分布区与赤道热带多雨气候区一致。

本区的植物都属热带种类,种数在 30000 种以上,现在新种仍在不断地被发现在区系成分上,本区与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从密切的程度上看,与亚洲的关系超过与美洲的关系例如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上的 234 个种子植物的科中,与亚洲共有的为 200 个,与美洲共有的只有 186个甚至在西非也可看到它和亚洲的联系胜过同美洲的联系:它和亚洲共有的科为 164 个,与美洲共有的为 156 个这样比较的结果,使人们想到除大陆漂移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曾影响这些区系之间的关系本区植物种类成分的特点是多高大的乔木不过乔木种类虽多,形态却很类似:树干细长而直,在接近树梢处分枝,具板状根,树皮平滑而薄,叶大、暗绿色、全缘、有革质雨林内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复杂,一般可分出三层,少者二层,多者四、五层最上层是高达 40—50m 的大树,它们树冠不相连接,高低参差不齐;树干基部离地面 3—5m 处生出板状根,向外延伸达数米之远;树根入土不深第二、三层乔木高约 20—30m,它们林冠郁闭,造成林下的阴暗潮湿的生境藤本植物繁多是雨林的另一特征它们以乔木为支柱,向林冠攀缘生长,以争取阳光它们种类很多,数量最大的是蝶形花科。

木质藤本植物茎粗达 20—30cm,长可达 240m 以上附生植物除温带也有的藻类、苔藓、地衣以外,还有蕨类和兰科等有花植物它们以乔木、灌木、藤类的干、枝、叶为立足点,依靠根系的特殊适应性采取得必需的水分和养料:例如兰科植物的气生根就能在阵雨时快速吸水在比较郁闭的雨林中,附生植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层次较高;如果林冠比较开朗,则附生植物数量较少,分布层次也较低雨林内老茎生花现象很普遍,主要发生在下层乔、灌木和藤本上:如可可、可乐果等雨林区的气候终年湿热,没有低温和干燥,所以雨林的季相变化不明显雨林全由常绿乔木组成由雨林中心向外,气候的季节性干燥逐渐加强,林内的落叶树种也随之增加,季相变化开始出现,每年有几周落叶期非洲最典型的赤道热带雨林出现在刚果盆地内南北纬 3°—4°之间的地区,向西延伸到加蓬境内,向东止于东非湖区高原区内气候湿热,年雨量 1800—2000mm,年内分配均匀,日平均气温 25—30℃,年较差极小森林树种繁多,一般无明显的优势种,林冠的郁闭程度和高低起伏形势不规则但在盆地东部可见到一些少数优势种或单一优势种的森林例如西非大瓣苏木的单优林就面积很广,林区每公顷约有200 个树种,但优势种的株数却达总数的 80%。

原始雨林被砍伐后,经过草本、灌木阶段而发展成各种类型的次生林,其中最常见的是刚果桑单优林,优势种的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 80%,乔木高约 15—20m,下层灌木生长茂密在雨林的南北边缘,旱季长约 2—3 个月,上层乔木中落叶树种增加,但下层仍以常绿树种为主下扎伊尔的马永贝丘陵区年雨量减至 1200—1400mm,旱季约 5 个月,但干燥的程度为浓雾所减轻那里的森林上层乔木中就杂有一些落叶树,下层仍是常绿树这类森林可称为半常绿林喀麦隆南部桑梅利马(Sangmélima)的雨林内树种繁多,结构复杂,生境阴暗潮湿大部分植物都是木本、藤本及附生植物,优势种不明显乔木层约 3—4 层,下有高灌木、小灌木、高大草本、以及半灌木和矮草、蕨类等许多层次林内郁闭度达 95%以上上层乔木高约 30—50m,但株数少,树冠不连接中层高 20—30m;下层约为 20m这两层是雨林的主体,树冠紧密相连枝杈上繁育着多种寄生和附生植物在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大部地区都有丰富的雨水,但有明显的少雨季节,所以树种比较少,乔木高度比较低,上层乔木中有些在少雨季节落叶,林层结构也比较简单,藤本及附生植物的数量也比较少林中优势树种比较明显。

马达加斯加岛东北部也是热带雨林区,在安通纪尔湾沿岸的残存森林中上层乔木高约 25m,主要树种有马岛鸭掌豆、橄榄、蒲桃等随着地势的增高,温度降低,稳定温度增高,树木仍然茂盛,但高度在20m 以内树身上长满附生植物树种都是暗绿色常绿树,分散、混杂,同种聚生的情况很难见到非洲赤道热带雨林中主要的科属有豆科的合欢、短盖豆、苏木等属;梧桐科的蝴蝶树、非洲梧桐等属;楝科的非洲楝、非洲桃花心木等属;大戟科的血桐、瓦帕卡大戟等属;桑科的非洲毒箭木、榕等属;山榄科的金叶树属和榆科的朴属等非洲雨林中出产名贵的木材,其中有非洲乌木、非洲紫檀、非洲梧桐、非洲桃花,心木、大绿柄桑等这些树木在交通便利地区已被大量采伐,但培育更新的情况很少;在交通不便地区,天然林相保存完好雨林的边缘部分在很多地区已被改变为人造的经济林,其中主要的是咖啡、油棕、橡胶、可可等目前雨林周围的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及其他农林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加大,所以雨林面积逐渐缩小如何合理适当地保护林地,又充裕地满足其他的经济需要,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非洲赤道热带森林区沿海的河口和泥质海湾地带有红树林繁育它们由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组成大陆东岸及马达加斯岛的沿岸红树林种类较多,约有 20 多个种,其中有红茄冬、海榄雌、海桑、榄李等。

大陆西岸的只有几个种,生长低处的是美洲红树,高处是亮叶海榄雌,介于中间的是海榄雌2.热带落叶阔叶林在赤道热带雨林区的外侧,雨水减少,年总量不超过 1200—1300mm,干季延长至5—6 个月这里植物具有明显的旱生形态森林由干季的落叶阔叶林组成,树高 8—20m树种少,常见大片的单优林林冠稀疏而又高下不齐由于林下光照较强,灌木及草本生长茂盛;又因林内温度减低,附生植物极少,藤本则几乎没有林内树种以豆科的最多,主要林型有短盖豆、伊苏豆、巴陵豆、瓦帕卡大戟、单翅龙脑香、紫檀等单优林,以及它们和金合欢、红豆树、合欢、巴林蔷薇等组成的混合林本林区在雨林以北、以东的部分,由于雨量向北、向东遽减,宽度很狭而呈条带状;在雨林以南的部分则宽度很广,从加丹加一直延伸至赞比西河谷马达加斯加岛西部也属这类林区3.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稀树草原的分布区和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一致,从北、东、南三面包围热带森林区,轮廓略如马蹄形本区雨量的地区差异很悬殊,接近森林区的部分多达 1500mm,接近半荒漠的部分少到不足 200mm全区都有一个明显的干季,其时期自 4 个月至半年以上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植物都具有适应干旱的形态特点:叶坚硬、有毛茸、能自动避开炽烈的阳光,树皮很厚、有的树干内能存水,灌木的根系庞大以便吸取水分等等。

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是世界同类植被中发育最典型、分布区最广的它的主要植物成分是草类,其次是稀疏程度因地而异的乔、灌木根据种类结合的情况,它又可分为三个亚类1)乔木稀树草原,它分布在雨水较多、干季较短的地区禾本科的草类高约 1m,密生成丛,草原上散生一些耐旱的乔木和灌木,主要的乔木树种是伞状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波巴布树形态特殊,最高的达 20—25m,最粗的直径达 10m,树干内最大的蓄水量达 50m3,树冠的直径最长的达 100m它的果实是猴子的喜爱的食物,所以它也称为猴面包树2)灌木稀树草原,它分布在雨量更少、干季更长的地区本亚类同前者的区别是木本植物中以带刺的灌木为主,而乔木则不仅数量很少,植株的高度也小3)禾草稀树草原,它分布在年雨量不及 200mm、干季长达半年的地区主要的植物成分是高大的禾本科草类,有些草的植株高达 1.5—3.5m最普遍的草类有须芒草属、黍属、绿草属、雀稗属、狼尾草属等草丛之间非常稀疏地生长着一些小树4.热带、亚热带荒漠和半荒漠本区的分布和干燥、半干燥气候区一致由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水分很少,植被极其稀疏,有广大的裸露地面植物种类贫乏,分布最普遍的是禾本科草类和灌木。

它们具有特殊的适应干燥气候的机体形态和能力例如强大的根系能深入地下 10m 以上,并且有极大的渗透压(100—160 大气压)以便吸取水分;有些植物具有肉质茎叶以储藏已经取得的水分;叶面小而硬、有的呈刺状,表皮厚、上面生有绒毛、或具蜡质,有的则以茎代叶进行光合作用,这都是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损耗植物的高度一般不超过 30—40cm,在极干燥的年份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