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西方雕塑对比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40MB
约72页
文档ID:53983883
中西方雕塑对比_第1页
1/72

中西方雕塑的比较,主讲人:郭潇冰,雕塑: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雕塑,中国雕塑,中国雕塑是指具有中国特色且原产于中国的雕塑艺术品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分别是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这是一件面涂红彩的泥塑女神头像,头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形体与真人相当,额上塑一圈突起的圆箍状饰,眼睛用淡青色圆饼状玉片制成,整个头像呈扬眉注目、掀动嘴唇的说话形状,颇有几分神秘的格调,塑工细腻生动。

女神残头像,红山文化(辽宁牛河梁出土),头部右臂及双膝以下残缺,躯体部分尚完整,全身肥胖,乳房微微隆起,腹部圆凸起,双腿丰满,背面腰部内收,臂部肥大外凸表现了原始人对母性的崇拜和歌颂,寄托着原始人祈求生育的愿望 手法简练,注重整体结构塑造, 适当夸张了与生殖有关和显示女性特征的部位,对无关紧要之处简化处理按压与磨光方法使肌肤具有光润感手抚腹部这个孕妇习惯动作的描绘,为作品增添了生活趣味,表现了人物的母爱之情陶塑,(红山文化),喀左大城子镇东山嘴出土,二、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具有雕塑性质的青铜礼器,以人和动物或神异动物形象铸为器形在当时的贵族生活中,这类器物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礼仪的意义,而不同时代又各具不同的时代特征 商代 作品大多富于神秘、威慑的色彩,表现的是神化了的人与兽如湖南出土的人面方鼎上的浮雕人面, 司母戊大方鼎、虎食人卣、豕尊等西周 风格趋于写实,现实的、理性的因素有所增长出现鸭尊、驹尊 等春秋、战国时期 转向于繁缛华美,追求装饰性,如山西浑源出土的牺尊人面方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商器体呈长方形,立耳,四柱状足,为商代后期鼎常见的样式。

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较为写实,特征突出,十分醒目表情威严肃穆,高颧骨,双眼圆睁,眉弯曲,唇紧闭双耳肥大,上饰勾云纹,下有手爪形纹饰地衬云雷纹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并带有齿状凸饰,使形体庄重而富于动势足上部饰兽面纹,也饰扉棱,与腹部呼应,下有三道弦纹耳外侧饰阴线夔龙纹整个装饰层次丰富,清晰精致,主题鲜明人面方鼎,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寨子山出土,返回,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商朝后期,返回,高44.6厘米、重6.6千克 这件青铜酒尊通体做成鸭形,尊口开于鸭背鸭的双脚在前,后腹另出一足,与双脚共同支撑全体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尊常常做成动物的样子,有象、犀、虎、牛、羊、凤、怪兽等形状,西周鸭尊,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返回,高337毫米,长587毫米,重10760克。

形似水牛,鼻穿环,腹部中空,颈及脊背上有三穴,中间一穴套有一只锅形容器,三穴均缺盖这是一件酒器,温酒用的,锅形容器盛酒,前后两穴灌注热水它造型夸张,纹饰精美缜密,在首、颈、身、腿、臀等部位都布满了纹饰,牛颈等部还饰有虎、犀等小动物牛鼻穿环,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可供役使的牛牺尊,春秋晚期,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 “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侧l 500米处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捅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始皇兵马桶,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兵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身材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俑坑发掘的铜马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主导那个时代的高大、雄健的风尚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常的审美特征四、汉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这件作品是霍去病陵墓群雕中一件十分著名的作品与其他石雕一样,《伏虎》也是利用整块石料因材施艺而成的在形象刻画上,作者采用了写实手法:石虎沉着地卧在那里,神情机警而威猛;它的四肢强健有力,长长的尾巴卷搭在后背上,仿佛正蓄势待发,准备扑向猎物伏虎,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 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踏匈奴》,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五、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

代表性的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雕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 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的戴逵,擅长雕刻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躯佛像,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古阳洞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龙门石窟,古阳洞,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麦积山石窟,被日本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中国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 3个半世纪的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经过隋和初唐的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艺术、陵墓的装饰雕刻艺术、陪葬的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宗教造像艺术在唐代有长足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此时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其雕塑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龙门石窟在经历魏晋唐多个朝代的开凿后,随历经千年岁月的风霜,仍不失其神秘华丽之彩龙门奉先寺群雕更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其中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是最为辉煌的杰作其九尊一铺的形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还有二尊供养人雕像是一个有主有宾、层次井然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意想造型中强调人是审美主体的观念,卢舍那,龙门石窟奉先寺,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起来,代表市民趣味的审美观念随之兴起与此同时,理学的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关注来世的佛教日趋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造像艺术集中转入南方,如广元、大足、安岳、杭州、赣州都是摩岩造像较集中之地在世俗题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

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的特色转轮经藏窟,(又名心神车窟),转轮经藏窟,凿于南宋绍兴十二年,位于大足石窟北山佛湾中部,编为第136号,是一个平顶长方形大窟窟高4米,宽4.7米,深7米造像具有保存如新,典雅优美,个性鲜明,民族风格突出的显著特点,曾被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女士赞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玉印观音,日月观音,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元代以后雕塑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宫廷、皇家园林的环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宫殿建筑已毁,从遗址出土的凤麒麟石雕、走龙栏板等建筑饰件,犹能见出元代雕刻富丽繁缛的特点.明、清两代建筑雕刻的精华荟萃于故宫建筑群和天坛(见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坛庙.故宫天安门前的华表、石狮,宫廷内主体建筑三大殿白石须弥座上浮雕云龙、云凤的望柱, 等,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帝陵的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汉代的雄浑,此时的作品更能满足人们的赏心悦目之功能,失去了前代的创造活力。

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的痕迹,在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其造像多为彩塑,即泥塑彩绘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化、民间化,形成了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的艺术风格两个时代的雕刻风格,明代较浑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于琐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