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清朝官服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KB
约13页
文档ID:41332446
清朝官服_第1页
1/13

清朝官服清朝官服清朝官服.txt公元 1644 年,原居我国东北的满族进入关内,占领北京,建立了清王朝在清王朝统治的二百余年中,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给服饰冲击和影响从服饰发展的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清顺治二年(公元 1645 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俱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辫,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的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传统法服被最后消灭但从清代服饰中仍可看到对前代服饰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官服朝挂的补子;官员帽顶所用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以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清代官职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这里把各品穿戴 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 顶戴 蟒袍 补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麒麟) 仙鹤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狮子) 锦鸡 三品 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豹子)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虎)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熊) 白鹇 六品 砗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彪) 鸬鹚 七品 素金顶 五蟒四爪 (犀牛) 紫鸳鸯 八品 起花金顶 五蟒四爪 (犀牛) 鹌鹑 九品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 (海马) 练雀 未入流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 (獬豸) 黄鹂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 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 ,是临时官位。

注释:1、 (文官内:指在京城的文官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武官内:指在京城的武官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未入流:一般不算在九品十八级中 ) 2、清代补服、补子--清朝补服,也叫“补褂” ,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 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所以才有成语衣冠禽兽)文官服饰标识:大清帝国官制设置严紧、细密,无论文官、武将均置为九品一十八级品级高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体现在胸前的补服图案上,使人一目了然一品文官仙鹤补服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一品仙鹤补服 二品文官锦鸡补服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资政大夫、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等均穿戴二品锦鸡补服三品文官孔雀补服 通议大夫、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盐运使、大理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武备院卿、上驷院卿、按察使,均穿戴三品文官补服四品文官鸳鸯补服 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鸿扩寺卿、顺天府府丞、陵寝掌官防官、各府知府、翰林院侍学士、尚茶正、尚膳正,布政使司参政、各省巡守道、都察院俭都御史等均穿戴鸳鸯补服。

五品文官白鹇补服 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各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各部员外郎、盐运使司副史、各州知州等均穿戴五品白鹇补服六品文官鹭鸶补服各部院主事、院判、都事、寺丞、内务府副管领、武备院库掌、太医院院判、各王府管领、京府通判、京悬知悬、兵马司指挥等均穿戴六品鹭鸶补服七品 补服 各州州判、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皇史、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务府司库、各部院七品笔帖式、各县知县等均穿戴七品 补服八品文官鹌鹑补服武官服饰标示:太医院御医、内务府司匠、各悬悬丞、各州儒学学政、鸿扩寺主薄等均穿戴鹌鹑补服九品文官蓝雀补服 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各府知事、各悬主薄、刑部司狱等均穿戴九品蓝雀补服一品武职麒麟补服 建威将军、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臣、八旗都统、各省驻防将军、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补服二品武职狮子补服武显将军、左右翼前锋统领、八旗扩军统领、九门提督、八旗副都统、各省驻防副都统、总兵、散秩大臣等均穿戴二品狮子补服三品武职豹补服 一等侍卫、圆明园营总、扩军参领、骁骑参领、陵寝总管、围场总管、参将、一等扩卫、驻防协领、游击等均穿戴三品豹补服。

四品武职虎补服二等侍卫、佐领、南苑总管、宫殿总管太监、都司、指挥金事等均穿戴四品虎补服 五品武职熊罴补服 六品武职彪补服三等侍卫、步军副尉、关口守御、守备、守御所千总等均穿戴五品戚罴礼服蓝翎侍卫、亲军校、骁骑校、门千总、营千总、卫千总、步军校等均穿戴六品彪补服七、八品武职犀牛补服城门更、游牧正九品武职海马补服 修武校尉、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额外外总等均穿戴九品海马补服 大体来看,文官是禽,武官是兽 清代官员顶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

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 10 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 9 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 8 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 7 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 6 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 5 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 4 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 3 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 2 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 1 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吉服冠,是穿着吉服时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时官员戴的帽子,所谓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礼服,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

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帽子的最高之处装有顶珠,帽之顶珠是区别官级的重要标志:官服已是物是人非的凉帽、暖帽凉帽原图 暖帽原图一品朝冠顶戴亲王以下,直到 二品吉服冠珊瑚顶二品顶戴二品官用珊瑚,是重要的有机宝石之一,珊瑚的颜色常呈白色,但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可以用作官帽之上,仅次于红宝石珊瑚与佛教的关系密切,印度和中国西藏的佛教徒视红色珊瑚是如来佛的化身,他们把珊瑚作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来做佛珠,或用于装饰神像,是极受珍视的首饰宝石品种三品吉服冠蓝宝石顶戴三品吉服冠三品朝冠三品吉服冠从三品涅蓝顶戴三品蓝宝石顶戴三品官用蓝宝石,是色美、透明的宝石级刚玉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宝石级刚玉除红色的称红宝石外,其余各种颜色如蓝色、淡蓝色、绿色、黄色、灰色、无色等,均称为蓝宝石以缅甸、斯里兰卡质量最佳 涅蓝四品顶戴四品吉服冠(暖帽)四品官用青金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它以其鲜艳的蓝色赢得东方各国人民的喜爱不透明,为玻璃至油脂光泽其硬度为5.5,比重是 2.7-2.9青金石拥有独特的蓝色、深蓝、淡蓝及浅青色等,青金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口的传统玉料,其多数来源于阿富汗。

迄今为止,在我国沿未发现青金石英钟的产地五品吉服冠五品吉服冠(暖帽)五品朝冠(暖帽)五品朝冠五品吉服冠水晶顶戴五品水晶官帽顶珠五品官用水晶,是自然界 3000 多种矿石中的一种,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晶体透明、常呈六棱体状自古以来备受人类宠爱,世界各国均列入宝石行列硬度为 7,相当于钢锉一般坚硬,这使得脆且易碎的黄玉、钻石、欧泊石、祖母绿之类的宝石相形见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水晶,比如:巴西、乌拉圭、美国、南非、赞比亚、俄罗斯、 中国、越南、巴基斯坦等等,其中巴西水晶最有名六品吉服冠六品吉服冠(暖帽)六品朝冠 六品朝冠(白色涅玻璃代替砗磲)备注:据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 4000 余件从藏品的时代上看,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 90℅ 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单色玻璃是指用单一颜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康熙朝的单色玻璃是对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这时期的传世品,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是单色玻璃,为当时的主流产品。

单色玻璃有“涅玻璃”与“亮玻璃”之分, “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 “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砗磲顶戴六品顶戴六品顶戴六品官用砗磲,也叫车渠,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世界上报道的只有 6 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我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他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砗磲是世界上最白的物质(钻石的硬度是 10,砗磲的白度是 10),是稀有的有机宝石,亦是佛教圣物 砗磲是海洋贝壳中最大者,直径可达 2m 砗磲一名始于汉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之沟槽,其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旁加石字砗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在中国佛教与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珍珠也被尊为七宝之一七品吉服冠全品相正七品衔顶戴素金铜顶 七、八、九品都是金顶,区别是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八品九品,无图由此可以看出:一品和二品顶子趋向于红色 ,三品和四品趋向于蓝色,五品和六品趋向于白色 ,七、八、九品趋向于金色 花翎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 ,又称为“染蓝翎” ,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朝珠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状如同和尚胸前挂的念珠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它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许佩挂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