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案模板(10篇)

1520****42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95KB
约19页
文档ID:361244308
202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案模板(10篇)_第1页
1/19

202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案模板(10篇)202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案模板(10篇) 你有了解过四年级数学教师的教案吗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案模板篇1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1+∠2,∠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1=30度,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1=700,求:∠2= 已知 已知∠3=∠1+∠2,∠3=800,∠2=500,求∠1=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02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案模板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

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202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有三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掌握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202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案模板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_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_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_年12月 申办城市波兰 弗洛兹瓦夫俄罗斯 莫斯科韩国 丽水墨西哥 克雷塔鲁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212286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202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案模板篇5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教学调整☆ 202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

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