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调查及传承路径研究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9.25KB
约10页
文档ID:300786385
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调查及传承路径研究_第1页
1/10

    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调查及传承路径研究    吉宣威 黄楚清 杨依彤 王欣卓【Summary】乳源瑶歌作为韶关乳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近年来越发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有关瑶歌的宣传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增大,但根据量化的实况调查显示,乳源瑶歌的传承仍面临失传风险,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后继乏人导致文化承续飘摇不定,故而对瑶歌传承路径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在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寻找保护发展的平衡点,是值得探索尝试的传承路径Key】乳源瑶歌;大众认知;传承路径研究G216 A 1007-4198(2021)20-055-03【本文著录格式】吉宣威,黄楚清,杨依彤,王欣卓.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调查及传承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0):55-57.【基金项目】2020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乳源瑶族民歌音像录制、歌曲整理及宣传推广”(项目编号:202010576008);乳源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项目“乳源瑶族民歌研究”(项目编号:RY001)乳源瑶歌是乳源瑶族人民在几百年山地生活中凝结出的精神文化结晶,它在2014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成为韶关乳源第三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发现,尽管瑶歌受到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但它的传承仍处于濒危状态基于2021年3月-4月的两次实地走访调查结果,本文将从量化视角综合分析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阐明瑶歌传承出现危机的原因,并对乳源瑶歌的传承路径进行创新性探索,以期对后续实行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措施提供有益参考一、瑶族民歌的大众认知现状调查设计(一)调查方法本文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兼以学术研究专著和论文、地方文献资料以及网络材料的辅助,展开对乳源瑶歌大众认知现状的量化结果分析,为路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二)调查过程本文研究共进行两次田野调查,第一次调查以派发问卷、多地走访为主,以乳源过山瑶博物馆为中心,辐散至周边的县文化馆、县青少年宫、乳源图书馆、乳源档案馆以及瑶乐居等瑶民聚居处,初步掌握当地历史、地理和民俗文化的基本情况,切实了解到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第二次调查则主要以与乳源瑶歌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才付老师的深入访谈为研究基本点除了问卷调查的量化结果,访谈笔记与地方文献资料的成型整理也是本文论点、论据的重要支撑和依据,地方文献资料包括县志、报纸、杂志等书籍刊物以及传承人珍藏的瑶歌歌词手抄本、出版量较少的瑶歌专著等。

三)调查对象此次研究主要选取乳源瑶族自治县当地居民、以韶关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学子及非乳源当地的韶关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对象数据显示,受访人群总体学历层次较高,且女性更容易接受瑶歌信息的介入綜合两次调查问卷结果,零零后和18-22岁这一年龄段的占比较高,分别为40.38%以及90.06%由此可见,两次调查问卷的受访者多数属于年轻群体,这有利于开展横向对比研究,分析处于同一年龄段下不同地域民众对于乳源瑶族民歌的认知,从而以更年轻、更具发展性的视角提出瑶族民歌新的传承路径二、乳源瑶歌的大众认知现状分析(一)大众对乳源瑶歌的认知现状1.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在第一份针对乳源当地居民的问卷中,81.73%的受访者表示看过瑶歌表演,且其他了解渠道多样,如朋友圈宣传(32.69%)、新闻报道(30.77%)、新媒体宣传(27.88%)等方式而在第二份针对高校学子以及非乳源韶关居民的问卷中,不了解瑶歌和甚少了解瑶歌的受访者占比共计69.78%,仅有8.77%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瑶歌的一些基本信息同时,“不了解但是感兴趣”的人群占比仅达到20%以上数据说明,瑶歌仅在瑶族人群聚居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非瑶族人群聚居地,其知名度并不高。

可见,乳源瑶歌的宣传推广具有地域的局限性,乳源和其他地区对于瑶歌的了解呈现出较大差异2.瑶歌普及度低,群众参与感和体验感较弱在关于瑶歌文化传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普及度较低是占比最大的选项,达到81.48%因此瑶歌普及度应当首先被重视在非瑶族人群聚居地,乳源瑶歌的宣传做不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程度,人们透过屏幕对其产生的了解始终不够全面,现场感和体验感的缺失导致人们兴致缺缺;哪怕是长期居住在乳源的民众,因很少接触瑶歌表演,对于瑶歌的认识仍是未知大于已知3.瑶歌传承重要性的认识程度高在第一份针对乳源当地居民的问卷中,如图1所示,97.12%的受访者认为乳源瑶歌有传承的必要,可见当地民众对于瑶歌的重视程度之高在第二份针对高校学子以及非乳源韶关居民的问卷中,84.41%的受访者认为瑶歌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创新发展,说明即使不是居住在乳源当地的居民,也清楚地认识到瑶族民歌这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由图2可知,无论是否居住在乳源当地,受访者大多能认识到瑶歌传承的重要性,并肯定瑶歌的承续发展这种认识对于瑶歌的生存是有助益的,不仅能在未来更好地帮助瑶歌进行宣传推广,也能促使许多人加入到瑶歌保护的队伍中来。

4.大众对瑶歌进行的多层次思考在第一份问卷中,当被问及希望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瑶歌时,“线下带领组织到当地看歌舞表演”“去当地博物馆或历史档案馆了解”“线上(如微博、朋友圈、b站)”占比较多,分别为51.92%、42.31%和41.35%,而且较多的受访者在应答时勾选三个以上的选项可见,当地民众希望乳源瑶歌的宣传渠道更广泛、更多元而在第二份问卷中,当被问及“你认为哪些方式对于瑶歌的传承创新有更多作用”时,“利用社会力量,掀起潮流”占比79.62%,“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占比74.66%,“国家重点扶持,出台相关政策”占比73.29%,说明大众对于瑶歌的未来持有较为积极的思考,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和社会是比较可靠的力量而在下设关联题“赞成哪种方式来宣传瑶歌”的回答中,占比较多的选项为“拍一段纪录片”“拍照发布到社交媒体”“研究制作出相关的周边产品”,占比分别为79.53%、68.62%和60.43%,说明大众对于瑶歌多样的宣传方式具有较高的期待值由此可见,社会教育、大众传媒是影响大众对瑶歌文化认知程度的主要因素这也提示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基本原则应是坚持将其生活化,融入生活中去[1](二)基于传承人访谈的瑶歌困境分析1.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唱瑤歌对传承人的声带机能、身心状态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从事瑶歌表演和教导徒弟的工作对于年事已高的传承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乳源瑶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赵才付今年已经59岁,其余的瑶歌歌者年龄也多在60岁左右,老龄化严重是乳源瑶歌传承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2.传承人队伍后继乏人其一,瑶歌学习的入门门槛高,花费时间长,成效显现慢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的情况下,鲜有年轻人愿意花费时间全心全意地学习瑶歌,即使有兴趣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其二,瑶族人民对瑶歌的兴趣度下降赵才付表示,以前学习瑶歌是基于瑶歌盛行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艺术追求,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餐文化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年轻一代更热衷于流行音乐,需要设身处地感受歌曲内涵的民族音乐——瑶歌自然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其三,收入菲薄,专门从事瑶歌事业的人员稀少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八零后、九零后作为逐渐承担家庭经济压力的年轻群体,在现实境况下面临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收入的多少,而瑶歌并不能带来什么收入因此,年轻群体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当地专门学习瑶歌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致力于保护瑶歌的文化工作者三、乳源瑶歌的传承路径研究(一)政府的引导支持1.完善乳源瑶歌的非遗保护政策,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乳源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可以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设立非遗保护委员会,定期开展各项非遗的普查工作,乳源瑶歌作为国家级非遗,政府应经常性跟进它在社会中的变化状况,及时了解困难并给予帮助支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乳源瑶歌的承续发展。

2.重视乳源瑶歌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政府作为非遗选送申报的主导者,要时刻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现实情况,保持定期沟通,以走访、电访等形式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保护这些民族文化的“活珍宝”而在保护现有传承人的同时,政府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投注到后继人才的培养上时间长、成效慢、渠道缺乏是许多年轻人放弃学习瑶歌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可以联系传承人合作开设专业的培训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吸引对瑶歌感兴趣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传统技艺无法带来营收是另一大原因,这也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难,政府可以在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对传承人及其弟子进行一定的经济补贴3.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乳源瑶歌的认同度和知名度街头随处可见的瑶族文化展板说明政府在宣传推广方面的投入是倾尽心力的,但是根据街头访谈的情况显示,瑶歌在当地的接受度并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政府可以努力发掘瑶歌在文体活动中的优势,增加实地表演中的瑶歌元素,积极寻求瑶歌与其他民俗文化的融合二)学校的教育熏陶1.开设瑶语兴趣班,扩大瑶歌进校范围,实现地方文化的普及教育学会瑶语是学习瑶歌的必要前提,瑶歌里的瑶语与日常生活中用于交流的瑶语是不同的,瑶歌瑶语属于古典语,在语音语调方面区别于现在的瑶语白话,故而在学校开设瑶语兴趣班,让学生了解瑶语中古典语和白话的差异,从语言学习的层面培养他们的兴趣,对于瑶歌传承来说是大有助益的。

2.地方高校增设瑶歌研究课题,组织教师、学生团队参与非遗保护瑶歌受制于自身的独特性,往往很难聚集非音乐专业的教师、学生参与其相关研究,因此,学校可以为瑶歌增设研究课题,组织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学生共同加入研究队伍,发挥专业特长,譬如文学与传媒学院可以在瑶歌的大众宣传方面提供创意文案、音像设备等支持3.加强学校和政府、家庭、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合作,建立瑶歌保护传动链条学校可以与政府合办面向社会大众的汇演活动,通过展示学校中瑶歌教育的成果,向大众传递瑶歌和瑶族文化的相关信息,增强大众对于瑶歌传承、瑶族文化承续的信心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政府牵头与非遗传承人达成协议,传承人为学校学生提供讲座授课、实地教学等切身体会瑶歌魅力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熏陶的环境氛围三)传承方式的推陈出新1.基于文化产业视角的创新传承,实现文化遗产的良性转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乳源瑶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与政治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而文化遗产向文化产业的转化发展就是一种创新型的传承手段在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融合的问题上,开展旅游业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创新文化传承思路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深受大众喜爱的故宫文创,即是以精美的外表、复古的风格、可观的价格赢得了市场。

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文化传承发掘出一条新路径2.推陈出新,传统方式与新兴媒体相融合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为文化传承带来新的机遇例如新兴的“抖音”“小红书”APP,以及中不可或缺的公众号,热度居高不下的微博……这些网络传媒产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的主要来源那么瑶歌的传承也必然离不开这些新媒体的传播途径除地方电视台对乳源瑶族民歌传统民俗以及节日演出进行报道之外,瑶族民歌入驻音乐网站、瑶歌表演视频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创新型传承手段3.多元化视角下的其他创新型传承手段音乐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瑶歌也不例外瑶族民歌作为一种音乐,始终需要利用创新手段进行加工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当下,乳源瑶歌的自然传承方式显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应该在传承的手段上不断进行创新,如将乳源瑶歌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形成一种多元相碰撞的别样火花对于音乐人来说,传承发展一种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照搬传统,而是必然要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能受得起时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