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三星堆青铜器的纹饰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60.85KB
约12页
文档ID:509242303
浅析三星堆青铜器的纹饰_第1页
1/12

浅析三星堆青铜器的纹饰类型和纹饰特征摘要:巴蜀文化是中国古代区系文明中具有显著地域政治特征和鲜明 地方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巴蜀青铜器则是古代巴蜀文化的突出表征 和重要组成部分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显示出早期巴 蜀文明的独特风格,代表了我国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艺术的另一个高 度本文着重对三星堆青铜器的纹饰类型和纹饰特征进行浅析 关键词:三星堆青铜器、纹饰类型、纹饰特征广汉三星堆遗址是我国重大的考古发现一号和二号祭祀坑出土 了大量的青铜人像、人面具、青铜酒器、青铜饰件 等各类青铜器,标志着与中原地区风格迥异的巴蜀 文明风貌呈现于世人面前三星堆文化作为发达的 青铜文化,其产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优越的地理 条件提供了物质基础四川盆地 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自古被称作“水旱从人,不 知饥馑,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常璩《华 阳国志•蜀志》)的富庶之地,地理环境优越,矿 产资源丰富,为三星堆的青铜冶铸提供了物质原 料二是城市的兴起和礼仪的发展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从商代开始,城邑的出现和社会阶层的分离意味着权力阶级的出 现和统治结构的完善,随之而来的是宗教和礼制的发展宗教和礼制 的发展对青铜器需求扩大,带来了青铜器铸造艺术的发展和成熟。

三星堆的青铜礼器中以青铜尊为代表,青铜人像、动物等像独具 特色三星堆青铜冶铸技术较为成熟,器物造型丰富、结构精巧、富 有生命力,形式和内涵达到高度的和谐,显现出恢宏磅礴、奇谲神秘 和多元统一的独特风格三星堆青铜器不仅在造型上独具一格,在纹饰方面同样呈现出特 色三星堆的青铜礼器、青铜人物造型、青铜动植物造型等都施以纹 饰,其工艺之精细、构图之巧妙均达到甚至超越同时期中原地区的青 铜器物三星堆青铜器从纹饰类型方面看,大多为饕餮纹、云纹、雷纹、 夔龙夔凤动物纹中以饕餮纹、鸟纹为主; 几何纹饰以雷纹为主图案具有原始风 味,抽象化、符号化特征较明显容庚先 生认为:“殷周青铜器上的图案已是把动 物的形象加以变化和精细的几何纹综合 起来应用那就是习称的雷纹和饕餮纹; 且利用了深浅凹凸的浮雕,构成了富丽繁缛的图案图案的构成虽很 多以动物形象为题材,但大部分属于非真实性的奇怪动物1】三星堆青铜器的数十种纹饰,就有两、三种是幻想的动物纹,更 多的是几何纹间杂动物纹例如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上,纹饰达到16 种之多,其中最多的纹样是雷纹这些纹饰是以一连续的螺旋形所构 成这些螺旋形如是圆的,称为云纹;如是方的,称为雷纹;而当这 些漩涡像呆子一般回环的,是回纹。

云纹由圆到方,再到漩涡般的回纹,一种简单质朴的几何纹样变为曲折多样的形式,这些是殷商青铜 器的典型纹饰它们单一地用在三星堆青铜器上很少见,大多是与其 他几何纹饰并用,或与动物纹饰放在一起这些极具符号特征的纹饰 中,明显可见深化的意义弥漫其间而动物纹饰以饕餮纹饰为主,三 星堆青铜器的饕餮可见于大、小立人像,神树的底座、兽面具、神殿、 神坛等器物上在礼器部分更为多见饕餮纹本身又分几种,有由云 雷纹组成的双夔龙饕餮纹,有以扉棱为中 轴的倒置饕餮纹,有主纹为双虎耳龙纹组 成的饕餮纹这些饕餮纹,或有鼻有目, 或有身如尾下卷,口旁有足,纹中多间以 雷纹;或两眉直立,或有首无身2】来源 于神话的饕餮已化成申领般的力量进入 古蜀先民的现实生活之中除饕餮纹之外,三星堆青铜器具有代表性 的纹饰是鸟纹比起早期的夔龙、云纹、雷纹、鸟纹、鱼纹等动物等 动物纹饰更具有主体创造意识三星堆青铜器除了对于中原地区云纹、雷纹、兽面纹等纹饰的直 接继承和运用外,还出现了太阳纹、歧羽纹等新纹饰而在纹饰的功 用方面,三星堆青铜器的纹饰多起到附属描摹和抽象象征的作用三 星堆青铜器在纹饰方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三星堆青铜器的纹饰具有附属像生性。

三星堆青铜器在表现动植物或人像造型时,运用纹饰来表现动植 物的羽毛花纹、人像的衣着服饰等外观形态的特点,以此加强像生造型的艺术表现力这一特征表现在两类纹饰上一类是附着于动植物青铜器型上的像生纹饰,另一类纹饰为青铜人像的衣物纹饰附着于动植物青铜器型上的像生纹饰,如二号坑 出土的铜公鸡,通过浅线纹刻画出公鸡的 种种细节:以波浪纹描绘鸡冠的褶皱,以 鳞片纹衬托羽毛的质感,以带状纹刻画尾 巴的层次这类动物造型青铜器纹饰没有 使用繁缛的图案,而是通过简明的线条刻画出动物的外貌,与造型浑 然天成,富有生命的灵动而青铜人像的衣物纹饰方面,在三星堆青铜器中,对青铜人像衣着装饰等方面的精细刻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 平关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一种意见认为他是正在主持祭典的巫师, 另有推测他可能是政教合一的蜀王,【3】这两种身份都决定了他衣着的 华贵隆重,其上衣腋纹为“己”字形相背对称的蟠曲龙纹,上下平移 组合,共四组龙纹昂首吐舌,须角腾举;足如人手握拳;【4】尾上似 有一流线型简洁风纹,这应是古蜀文化特色的“黼黻文章”绘绣工艺的艺术再现⑸下裳也有绘绣纹样的表现,前 裾较长过膝平齐,褥出三尖冠巨目,具有高度 抽象的兽面纹,也有学者认为是回字文或眼睛 纹、鸟纹的组合。

上半部为一双巨目,两侧是 内蜷的躯干双目下方,隔两条带状纹,是该 兽的两只利爪肘间也有绘绣的大花纹立人像下裳的兽面纹与上衣 盘曲狞厉的龙纹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地使肃穆压抑的氛围得以加强整个装束给人造成既庄严又潇洒,既写实又神秘莫测的艺术氛围(二)三星堆青铜器纹饰具有抽象象征 性抽象纹饰与那些用于描摹人像、动植物 像的附属像纹饰不同,起到象征的作用三 星堆青铜器上出现的两种新纹饰充分表现 了这一特点一类是歧羽纹,【6】这一纹饰 由鸟的形态变化而来三星堆两坑出土的以 青铜鸟为突出代表的各质鸟类造型数以百 计、种类繁多,如此庞大的“鸟群”充分反 映了古蜀人的鸟崇拜,古史传说几代蜀王均与鸟有密切关系,三星堆 文化所富含的鸟崇拜因素,也使部分学者认为“鸟”是三星堆先民的 图腾7】在歧羽纹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鸟”这一形象经历的抽象变 化:该纹饰由鸟头、翅羽和尾羽组成,鸟颈仲长,翅羽横向展开,尾 羽与翅羽平行,形成了倒立的“F',或类似汉字的“飞”歧羽纹在 青铜神坛上多次出现,这一纹饰凝练简洁、昂扬欲飞,其排列静中有 动、富有韵律另一类纹饰为太阳纹,在 三星堆的青铜器中的太阳纹可分为两支一是芒状太阳纹,纹饰中心以一圆圈表示 太阳,周围有芒刺辐射向各个方向,芒刺 夹角往往相同。

其二为涡状太阳纹,中心 有一圆环,圆环四周等距分布若干形状相同的曲线,以象征旋转中太 阳的光芒芒状太阳纹出现在神殿屋盖的底部、神坛中神兽的颈部等 处,涡状太阳纹则出现在神坛上立人的背部、裤上等处,此外,两种太阳纹在圆形铜挂饰上都有出现三星堆的太阳纹以对称的几何线条 表达纹饰,虽然图案简单,但是庄重凝练、寓意深刻,摆脱了一般纹 饰的装饰意味,包含着三星堆先民对太阳和光芒的向往在礼制逐渐 形成的三星堆文化中,歧羽纹和太阳纹这两类原创的纹饰与来自中原 地区的云纹、雷纹、兽面纹等相比承载了更多的含义,表明鸟和太阳 在三星堆先民崇拜中的重要地位,表现了三星堆先民独特的精神世 界三)三星堆青铜器纹饰在殷商中原地区青铜器纹饰基础上变化 发展这一特点在两类兽面纹上表现得较为明显,第一类是三星堆酒 器上的兽面纹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罍上的兽面纹和中原地区青铜 器兽面纹的基本特征一致,而与之不同的是三星堆多个青铜罍腹的兽面纹口部是横贯的横贯的口部强化 了视觉效果,使兽面纹狞厉张扬的精 神气质得以放大在审美气质上,兽 面横贯的口部和三星堆人像的阔嘴 有共通之处,使夸张奇谲的艺术风格 得到统一第二类是铜牌饰上的兽面纹图案。

在整体造型、穿孔位置、 镶嵌手法等方面三星堆和二里头的铜牌饰极为相似然而,二里头 铜牌饰的纹饰中可以清晰的分辨出兽面的眼鼻器官,而三星堆铜牌饰 的图案则极为抽象赵殿增先生曾经专门著文《三星堆与二里头铜牌 饰研究》对三星堆兽面铜牌饰进行研究与二里头的铜牌饰相比,三 星堆铜牌饰的纹饰不再注重以图像表意,使其转向装饰性的抽象图案从酒器和铜牌饰兽面纹中可以看出三星堆文化里 中原地区青铜 器纹饰的因素,但三星堆先民在纹饰设计上不断摆脱承袭中的束缚, 把中原地区青铜器原本具有象征意味的纹饰地域化、图案化,逐渐形 成独特的风格可见,三星堆青铜器纹饰具有突出 的特色纹饰图案方面,三星堆青铜器 纹饰则更多依附于器物本身以辅助表现 器物的特征,这与中原地区青铜器纹饰 则摆脱器型独立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立 内涵的兽面纹、风鸟纹、虬纹等不同三星堆的多数纹饰没有独立含义,时常用来构造动植物的羽毛、鳞甲、 纹理等,丰满生动,显现了三星堆先民对于艺术细节的精确把握纹饰功用方面,部分纹饰又透露出象征 表意的特色歧羽纹和太阳纹标志着 三星堆先民在纹饰上的创新,蕴含着 先民对宗教崇拜的深刻含义纹饰发 展方面,三星堆酒器和铜牌饰上的兽面纹反映出三星堆文化的人们在青铜器艺术冶铸中对于中原地区青 铜器纹饰的突破,并反映出一定的地域特色。

可见,三星堆青铜器的 纹饰精细流畅、变化丰富、富有内涵,代表商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又一个高度殷商时期的三星堆青铜艺术的高度成就,则奠定了巴蜀青 铜艺术神秘奇特的风格基调和以意象造型为审美价值取向的形神兼备之艺术图像传统参考资料:⑴《殷周青铜器通论》容庚、张维持 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第109页【2】【6】《三星堆祭祀坑》,四川省文物考古所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年版,第34、231页【3】《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 编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5页【4】【5】《三星堆青铜艺术的人物造型研究》林向,中华文化论坛,2000 年3月,第32页【7】《神秘的王国》,孙华、苏荣誉 著,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 第327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