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治臺時期的經營報告人:洪健榮〔〔綱目〕〕 鄭成功進佔臺灣 鄭氏治臺的政制沿革 鄭氏王國的文教建設 寓兵於農的墾殖措施 勞動力的增加與拓墾範圍的擴大 鄭氏王國的對外貿易 鄭氏王國的結束 鄭氏王國的歷史評價鄭成功進佔臺灣uu1644年,清兵攻陷北京,明亡(崇禎17年,順治元年)uu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 唐王即位於福建福州,改元隆武元年 鄭芝龍偕子鄭森(字大木,1624年生於日本平戶)晉見唐王獲賜姓朱,名成功此即「國姓」、「國姓爺」(Koxinga)的由來uu1646年,清兵以閩粵總督官銜誘降鄭芝龍uu1646年,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至金門,另謀發展旋聞唐王及其后遇害,繼又聞其父被挾持往北京,其母翁氏(田川氏)遭清軍淫辱殉難,即揮軍回泉州府南安縣安平,發母喪,嗣往孔廟祭孔,焚儒服,立志抗清到底uu「大明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朱成功」--中外咸稱「國姓爺」uu1647年初,鄭成功24歲,在南澳招兵買馬,正式抗清在廣西被擁立的南明永曆帝封他為「延平王」的爵位自此,鄭成功轉戰大陸東南沿海十餘年uu1659年,鄭成功自金陵(南京)退守廈門為能長期抗清,乃另謀開闢新基地。
最終轉進臺灣,主要是基於如下的考量:(一)臺灣為其父鄭芝龍曾經營過的地方 按:17世紀初期,顏思齊、鄭芝龍為了逃避日本當局的剿捕,乃率黨眾由北港登陸臺灣,進駐笨港至諸羅山一帶(今雲林縣北港鎮與嘉義縣新港鄉附近)嗣後鄭芝龍曾招徠漳、泉民眾至臺墾耕1628年,鄭芝龍與大明帝國妥協,集團主力成員移往福建內地,其餘漢人仍續留臺灣本土務農墾殖(二)荷蘭人曾吸引不少漢人移墾臺灣,人 力足夠三)臺灣與大陸一水之隔,可與金、廈相 呼應,進可攻、退可守四)16、17世紀之交,臺灣成為東亞貿易 的據點,經貿條件優越五)在荷蘭臺灣當局擔任漢人通事的何斌 至廈門投靠,告知臺灣虛實uu1661年2月,鄭成功決定東征uu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鑑400艘、兵2萬5千人自料羅灣啟程,翌日抵澎湖4月30日上午開始由鹿耳門登陸,隨即攻打普羅民遮城5月5日,普羅民遮城荷軍守將率眾投降鄭家軍開始進攻熱蘭遮城uu鄭軍攻打臺灣之舉,荷人早有所聞1660年7月,巴達維亞城當局在荷蘭臺灣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的要求下,曾派軍鑑12艘、兵600名至臺嗣因未見鄭氏動靜,乃陸續撤回巴達維亞。
當鄭軍來攻時,熱蘭遮城守軍僅1千1百餘名uu1662年1月,熱蘭遮城守軍陷於彈盡糧缺的困境鄭成攻下令總攻擊時城內荷蘭守軍僅餘約600人尚能戰鬥uu1662年2月1日,熱蘭遮城被鄭軍圍攻275天後,鄭荷雙方達成和議(荷遞18條,鄭遞16條)荷軍在鄭氏保證其安全撤離的條件下,悉數離臺uu鄭氏王國仍奉大明正朔,自此以臺灣作為其「反清復明」的根據地鄭氏治臺的政制沿革uu1661年5月,鄭成功改赤崁地方(普羅民遮)為承天府,其下設天興縣、萬年縣中國傳統的郡縣制度初現於臺灣 天興縣,縣治設在佳里興(今臺南縣佳里鎮),轄區包括今臺南、嘉義以北至基隆等地 萬年縣,縣治設在二贊行(今臺南縣仁德鄉二行村),轄區包括今臺南、高雄、屏東等地uu1662年2月,熱蘭遮城荷軍投降後,改為安平鎮,澎湖改設安撫司uu中央行政組織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官六官下設司務(後改稱都事)和協理各一員,佐理六官uu1662年6月下旬,鄭成功病逝安平,得年39歲(其生卒年與荷據臺灣的時間一般)在臺灣的黃昭、蕭拱辰擁立鄭成功之弟鄭世襲繼承王位在廈門的鄭經率軍征臺,斬黃、蕭,繼承王位旋率領陳永華、馮錫範等人回廈門防備清軍來襲。
uu1663年11月,清軍與荷蘭聯合攻下金門、廈門翌年(1664)春,鄭經退守東都附記::鄭成功傳說的心態史意涵uu鄭成功在臺灣的日子雖僅13餘月,卻已為在臺漢人解除荷蘭異族的統治枷鎖;緊接其後一府二縣的設置與屯墾事務的推展,奠下了漢人經營臺灣所賴以憑恃的政經基礎如從漢族中心主義的立場加以考量,鄭成功可說是開創了臺灣史上「前無古人」的空前壯舉,使得他一躍成為民間普遍推崇的民族英雄歷來為數不少的神話傳說,更是以鄭成功作為主角,並賦予他神聖化的形象藉由各種神話傳說的流佈,英年早逝的鄭成功依然存活在人們的心目中,並傳達出後世對於這位驅荷英雄的追思情懷 uu1664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改天興、萬年兩縣為州,另於澎湖及南北二路各設安撫司uu中央官制方面,再設置諮議參軍以及察言司、承宣司、審理司、賞勳司、中書科等職員uu166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出兵佔領雞籠,期能恢復在臺灣的統治權1665至1666年,鄭經曾派兵驅逐,失敗但荷軍亦因雞籠貿易狀況及氣候條件不佳,加上鄭經隨時有出兵攻打的可能,遂於1668年撤離,雞籠由鄭經政權接管◎◎臺灣傳統歌謠:臺灣傳統歌謠:「「艋舺女,,滬尾風,,雞籠雨,,郎去郎來容易死」。
」鄭氏王國的文教建設uu1664年春,鄭經退守臺灣,軍國大事大多委諸諮議參軍陳永華陳陳永永華華或或許許沒沒有有像像金金庸庸《《鹿鹿鼎鼎記記》》中中所所刻刻劃劃的的「「為為人人不不識識陳陳近近南南,,便便稱稱英英雄雄也也枉枉然然」」一一般般的的武武藝藝高高強強,,但但對對鄭鄭氏氏王王國國在在臺臺灣灣的的經經營營貢貢獻獻很很大大,,所所謂謂「「鄭鄭成成功功開開之之,,陳陳永華營之」)永華營之」)uu1665年,陳永華向鄭經提議建聖廟、立學校,以培養人才為國所用uu1666年,全臺第一座孔廟(全臺首學)在承天府之鬼仔埔(今臺南市南門路)落成同年並立學院(仿明朝國子監),另令各里、社設學校,延聘教師教育子弟◎◎孔廟格局:左學(明倫堂)右廟(大成殿)孔廟格局:左學(明倫堂)右廟(大成殿)◎◎孔廟中無對聯:孔廟中無對聯:莫在孔老夫子面前賣弄文章◎◎孔廟中無神像:孔廟中無神像:子不語怪力亂神寓兵於農的墾殖措施uu1661年6月14日,鄭成功登陸臺灣不久,為解決軍民的糧食問題,乃頒佈拓墾準則八大條款uu1662年,鄭成功曾說明寓兵於農的理論及實施辦法:留勇衛和侍衛守安平鎮和承天府,其餘諸鎮,按鎮分地,按地開墾,地墾三年後,依地之肥瘠,定為上、中、下三則,用以立賦稅;有收成者,官府借其十分之一,以供正用;農隙時從事軍訓,有警訊時則武裝以備應戰,平時則農耕。
uu鄭經嗣位後,繼續推行寓兵於農的政策,作為拓墾臺灣的主要手段uu寓兵於農的功能:(一)解決軍糧問題:軍隊自耕自食二)保障漢人的安全:防止原住民的突 襲,加強漢人的控制三)促進農業發展:投入大批少壯勞動 力勞動力的增加與拓墾範圍的擴大uu鄭氏王國增加勞動力的方式:(一)強迫軍人帶眷來臺二)招納大批漢人流民來臺 (按:1661年鄭成功據臺時,清廷曾下 遷界令,造成東南沿海流民四起) 此外,鄭氏王國將佔領東亞大陸時的罪犯放逐到淡水一帶,從事拓墾工作uu拓墾範圍:自承天府、安平鎮漸次拓展,南到今鳳山、恆春一帶,北及今淡水和基隆等地大多呈點狀分佈,拓墾重心在今臺南、嘉義及高雄縣市uu拓墾的面積,估計約超過18,454甲以上uu各開墾田園依所有權歸屬,可分為三類:(一)官田:屬鄭氏王國政府所有二)私田:王國之宗室、文武官員及其他 有力人士招佃開墾而成三)營盤:駐防各地營兵就所駐之地開墾 而成(如:新營、柳營、林鳳營、高 雄的前鎮、左營等)鄭氏王國的對外貿易一、在大陸東南沿海的走私貿易uu鄭氏王國為了突破清政府的經濟封鎖,曾透過「五商」的組織,負責東亞大陸與外洋的貿易。
山路五商(金、木、水、火、土):設在杭州及其附近各地,收購名產輸往廈門 海路五商(仁、義、禮、智、信):設在廈門及其附近各地,將東亞大陸物資運銷東北亞和東南亞各地uu1654至1655年間,鄭氏王國所屬貿易船,約佔當時全中國船的74%uu1664年,鄭經因金、廈戰敗,退守臺灣,「五商」在大陸的基地全失uu1666年,鄭經派江勝率水師進駐廈門開市,秘密與東南沿海居民進行走私貿易二、與英國的貿易uu鄭經為了促進臺灣與國際的貿易,乃行函世界各國來臺通商uu1670年6月,英國東印度公司遣派Ellis Crisp自蘇門答臘率船抵安平,與鄭經洽談通商事宜7月達成協議 臺產鹿皮、蔗糖等英國 日本、馬尼拉等地 (輸 往)uu1672年6月,英國東印度公司正式在安平設立商館10月正式簽訂通商條約(此係臺灣史上甚至是中國歷史上首度與英國所簽訂的通商條約)uu1674年,鄭經出兵閩南(反攻大陸),響應三藩起事uu1680年3月,鄭經所佔福建海澄、廈門復為清兵奪回,乃退守臺、澎原與英國的貿易難以繼續維持同年7月,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商館遭撤三、與日本、南洋各地的貿易uu由於鄭芝龍的發跡地在日本,鄭成功亦具有日本的血統,因而鄭氏王國與日本的關係相當密切。
蔗糖、鹿皮、獐皮 米穀、絲織品、藥材 臺灣 日本 銅、鉛、武器 (以軍用物資為主)uu鄭氏王國時代,臺灣商船以到日本的為最多17世紀中葉以前,每年平均有大商船14至15艘到日本交易1680年代以後,每年仍維持8艘之多uu與南洋各國的貿易,包括呂宋、蘇祿、汶萊、交趾、廣南、柬埔寨、暹邏、柔佛、滿刺加(麻六甲)、咬留吧(巴達維亞)等uu到南洋的商船,以到呂宋的最多,一年最多有5至6艘之多;往南洋其他各地的每年或有1至2艘鄭氏王國的結束uu鄭經因1680年在福建的軍事挫敗,再加上陳永華辭世,已無心政務,乃令其子克臧(陳永華女婿)監國,自己則於北園別館(今臺南市東區開元寺)縱情聲色旋於1681年病逝,得年39歲遺命由克臧繼位uu馮錫範結合劉國軒謀害克臧,另立馮的女婿克塽(克臧之弟)為王,時年12歲uu清政府見機可乘,乃命施琅擔任福建水師提督,此後施琅一再奏請攻臺◎日治時期臺灣佛教四大法脈(或說五大法脈): 臺南開元寺、基隆月眉山靈泉寺、五股觀音山凌雲禪寺、苗栗大湖法雲寺(高雄大崗山超峰寺)◎戰後臺灣佛教新四大法脈: 高雄佛光山(星雲)、臺北法鼓山(聖嚴)、南臺中臺山(惟覺)、花蓮慈濟功德會(證嚴)uu1683年7月,施琅率軍攻打澎湖。
uu1683年9月初,鄭克塽向清政府投降9月下旬,施琅率清軍接收臺灣,結束了鄭氏王國在臺灣的統治權uu鄭克塽決計降清之際,明宗室寧靖王朱術桂和五姬妾在其王府(今臺南市大天后宮)自縊而死,為明室盡節其從死五妃葬於鬼仔山,嗣後並立五妃廟以祀鄭氏王國的歷史評價uu隨著政治立場與現實需要的差異,不同時期對於鄭成功及鄭氏王國有不同的評價:◎◎清治前期→「偽鄭」、「鄭逆」、「叛逆」;清治後期→「忠臣」(沈葆楨於光緒元年倡建延平郡王祠加以表彰)◎◎日治時期→為日本開疆拓土、經營臺灣的先鋒(如日治初期將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反清復明」的民族英雄;中共政權→「解放臺灣」的民族英雄uu就政治面而言,鄭氏王國建立了臺灣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uu就社會面而言,鄭氏王國將中國傳統典章制度及儒學文化移植臺灣,立下了日後「儒漢化」及「內地化」的基礎uu就經貿面而言,鄭氏王國建立起世界性的商貿網絡,堪為一經濟實力雄厚的海上王國uu從明鄭治臺時期的經營可以看出,海洋對於大陸國家而言或許是個天然障礙,但對於海洋國度來說,卻是條康莊大道,充滿著無限的商機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