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技术应用的形态学基础,一、皮内、皮下注射术,二、肌内注射术,皮内注射技术 (intradermic injection ID),定义:将少量药物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注射技术解剖基础:,真皮,表皮,,,,1.各种药物过敏试验----前臂掌侧下段正中 2.预防接种----上臂三角肌下缘外侧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需局麻的部位,临床应用要点,目的与部位:,体姿参考: 患者取坐位或仰位,操作者站在患者对面穿经结构:由浅入深针头斜行穿经表皮各层至表皮与真皮乳头层之间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左手绷紧前臂掌侧皮肤,右手以平执式持注射器,使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15°角刺入皮内(见下图),针头在皮内时应可从皮肤表面透视到针尖斜面(不可见表明穿刺过深),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皮下注射法 (hypodermic injection H ),定义: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解剖基础:,失误防范: 1、皮内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为减少疼痛,进针和拔针时动作应迅速 2、浅筋膜中含有较大的静脉,为防止药液直接入血,进针应回抽活塞,无回血后方可注入药物 3、注射不宜过浅,以免将药液注入皮内。
习题,皮下注射时药液注入皮肤的哪一层?注射时应注意哪些事项?,肌内注射法 (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M ),定义: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目的,1、不能或不宜口服的药物,而需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药效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更迅速发生疗效时采用 3、用于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相对较大的药物,注射部位,臀大肌 臀中肌、臀小肌 股外侧肌 上臂三角肌,,,臀部解剖基础,臀大肌注射术,“十”字定位法 — 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为注射区.,定位方法,— 取髂前上嵴和尾骨连线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区,联线定位法,,临床应用要点,体姿参考:,1.侧卧位 — 上腿伸直、下腿弯曲 2.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穿经层次:,穿经皮肤、浅筋膜、臀肌筋膜至臀大肌,进针技术:,左手绷紧注射区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垂直,快速刺入2.5一3.0cm即达臀大肌,,,垂直进针,,,,2.5~3cm,左手绷紧皮肤,右手垂直进针,回抽活塞,推注药液,,,,失误防范:,临床应用要点,(1)选准注射部位,防止损伤大神经及血管,用十字法或连线法选好注射区。
2)防止折针 因臀大肌发达,在肌肉紧张时易发生折针3)注意迸针深度 注射的深度因人而宜,(4)婴儿不宜作臀肌注射,(5)防止药液直接入血,,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术,定位方法:,(1)髂前上棘后三角区:术者将示指指尖置于髂前上棘(由后向前,右侧用左手,左侧用右手),中指尽量与示指分开;中指尖紧按髂嵴下缘,此时,示指、中指及髂嵴围成的三角区为注射区 (2)髂前上棘后三横指处体姿参考: 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临床应用要点,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 基本同臀大肌注射法其注射深度略小于臀大肌注射深度,此注射区皮下脂肪较薄,成人一般0.8cm,臀中肌和臀小肌平均厚度为2.5cm,迸针时不要过深,以免针尖触及骨面穿经结构: 注射针穿过皮肤、浅筋膜,由臀肌筋膜至臀中肌或臀小肌三角肌注射术,,定位方法,三角肌长宽各分三等分,分别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将全肌分为九个区域:斜线区因肌肉较厚,没有大血管及神经通过,为注射的绝对安全区;密点区有腋神经的分支通过,但分支较细,加之肌肉较厚,为注射的相对安全区;空白区肌肉较薄,不宜作注射部位;交叉线所示区因有挠神经通过,为注射的危险区体姿参考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进针层次 注射针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至三角肌内。
进针技术 进针技术同臀肌注射法,失误防范,(1)三角肌不发达者不宜作肌肉注射,以免刺至骨面,造成折针,必要时可提捏起三角肌斜刺进针 (2)在三角肌区注射时,针尖勿向前内斜刺以免伤及腋窝内的血管及臂丛神经 (3)在三角肌后区注射时,针头切勿向后下偏斜,以免损伤挠神经股外侧肌注射术,部位选择 选择在大腿中段外侧7.5cm宽的范围内2岁内的婴儿因臀肌不发达,首选用股外侧肌注射体姿参考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穿经结构 注射针穿过皮肤、浅筋膜、髂胫束至股外侧肌进针技术 在选定的部位上用左手绷紧皮肤,针尖向下与腿长轴呈45度角刺入,或向后与患者仰卧的床面呈45度角刺入失误防范基本同臀肌注射法失误防范,(1) 注射部位不要过于靠近前内,针尖亦不能向前内倾斜,以免损伤股血管及神经 (2) 针梗不要垂直刺入,以免过深刺至股骨引起折针 (3) 成人髂胫束较厚,进针时将有一定阻力,注射中注意这种情况,以免注射过浅习题: 肌内注射时药液注入哪一层?注射时应注意哪些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