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_海上丝绸之路_的发展_曾昭璇

1980****05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84KB
约10页
文档ID:274584337
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_海上丝绸之路_的发展_曾昭璇_第1页
1/10

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_海上丝绸之路_的发展_曾昭璇 第18卷第2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 l.18,N o.22022年6月 Co llectio ns o f Essay s on Chinese Histo r ical G eog ra phy JU N,2022 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曾昭璇1 曾 新2 曾宪珊3 (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东广州,510631 2.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广州,510130  3.广州青年培训学院,广东广州,510130) 提 要 本文依据海上交通史料,以广州城为主要论述线索,全面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 史发展过程,认为广州是我国海上丝调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和海岸城市徐闻和泉州是在特定条件下,如徐闻在番禺城烧毁,南越国灭后的外贸中成为新兴始发港;泉州是南宋偏安后,朝廷特别经营下成为超广州的外贸中心,全国最大的外贸城市在徐闻、泉州兴盛时,广州外贸并未消失,而只是退居次要地位 关键词 广州 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 一 广州古代海上航行起自新石器时代末期 本文所述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指明代以前的海上贸易航道而言。

故或可推前至新石器时代末期,即已开始理由是由于考古上已知道西樵山双肩石斧远运东南亚各地 1958年黄进等 发现西樵山下水渠有石器出土,回校(中大)告知梁钊韬教授组队前往调查,发现新石器晚期一种进步的农用石器,已具斧形,故名“两肩石斧”,据曾骐教授等研究,这里是两肩石斧的制造工场(华南最大),历时长,类型多,并远播于东南亚各地说明当时已有沿岸航行,才能把有肩石斧带传去各岛 近海航行可用竹筏和独木舟等周末孔子“乘桴浮于海”,可见小筏 亦可沿海航行海洋洲(南太平洋各岛)土人有用大独木舟(10米长上下),两侧有浮桴压浪(由船身伸出长木柱约5-6米,柱端有桴以镇巨浪冲击舟身)上载“石钱”(以石凿成薄饼状,中通圆孔或方孔,有如中国古钱,以利抬运),到各岛交易货币又据《宋史?汪大猷传》记台南毗舍耶国人架竹筏入侵泉州略铁器事,则竹筏亦能渡台湾海峡了 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唐以前亦为沿岸航行,以利转驳料舶,进行贸易故石器时代外贸亦可 曾昭璇:《人类地理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引述 小筏即名为桴黄进: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 利用独木舟航行。

此说有利于解释双肩石斧远至南太平洋各岛分布的事实 二 先秦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成立 我国以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无考古记述,只能推定举例如下 1.先秦“番禺”已是外贸港口 《淮南子?人间训》:“(秦)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即发兵50万,略以为三郡,即南海、桂林、象郡番禺即为南海郡城其前身为南武城上述宝货多由外贸获得,因为宝货在广东、广西两省也有,但产量不多,不能大量供应北方巨大需要秦始皇之前,番禺应为一外贸口岸 2.南武城是越国进行外贸的港口 百越时代,番禺是一土邦,越国为楚灭后,常思复国,遣相公师隅南来,重修吴国建的南武城(吴建此城是准备逃来此地以免受越国攻打) ,进行外贸此事早见于明代学者记述《广东通志》云:“越王与魏通好,于是使隅复往南海,求犀角、象齿以献之隅久处岭外,乃得诸琛,并吴江楼船,会稽竹箭之魏魏乃兴师送越王往荆,栖之沅、湘于是南武疆土,遂为越贡奉邑,称雄于交趾从上述可见战国时,番禺的南武城已是外贸港口,且规模不小,为此地方中心城市 3.楚国曾占南越地 番禺除建有南武城外,还建有楚亭(高固时建),在徐闻亦建“楚豁楼” 。

即楚国曾“征抚南 海”,占有外贸宝货故《战国策?楚策三》云:“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楚)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可见南越地方为外贸口岸所在,或不止番禺一地 总之,在奴隶社会时期和原始公社时期也有初期贸易交换存在,即“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型已经形成 三 秦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在封建时代初期,外贸已有明确的记载,如赵佗占领了三郡后,当要按秦始皇指示,为他搜求宝货进贡,即外贸是不会停止的这时赵佗的外贸实已在进行这从番禺城在汉初可成为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主要货物亦多为宝货,即可反映南越国的外贸发达,因《史记》记汉初主要商品,番禺有六种,即:“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其中四种属宝货 秦末南越地三郡立为南越国,国势很强,《史记?南越列传》、《史记》即记赵佗用“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又说“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今保山)即南越国经济区是包括了云南、贵州、福建、越南大片地区财物从何而来,作者以为即靠番禺为中心的海岸港口,番禺为主,恐怕还有徐闻、合浦等港口的外贸,才使赵佗与章邯并为秦代边疆大吏文献上证明赵佗外贸之富亦有。

据《史记?货殖列传》为番禺、邯郸、临淄、陶、睢阳、吴、寿春、宛、燕 楼在海康(古名徐闻),黄佐《广东通志》云:“楚子受命镇越,至此开城建楼,以表其界硇洲岛战国墓出土楚兵器8件(刀、斧、剑、鼎)《读史方舆纪要》引《吴越春秋》云:“阖闾子孙,避越岭外,筑南武城 《汉书?主父偃传》云:“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即秦末边将利用职权开设关市,获利私有北防胡驻兵30万,故商业较小,南方防越,驻军50万,又近海有宝货,故外贸特盛,南越国才有雄厚资本,用钱财收买附近小国 四 汉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通印度 西汉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以广州为起点《汉书?地理志》已明记有官家外贸已有固定的出海港口,即日南、徐闻、合浦三港: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20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10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 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 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 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

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 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遣黄支王,令遣使献 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 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是正式的“丝绸之路”了,各国记明带丝绸去造买卖的航路也清楚的,如航船、物产等等但还不是全属航路,因由陆路间断,故只能说“初期的航道”还未达成熟期至于地点名称,史家各有解释,下面只述我们的观点,即同则所见略同,异则思想各异了兹释如下: 1.日南:秦郡地名为“象郡”,武帝改为日南郡地秦象郡迁至今柳江流域象州地,向北迁了《通典?象郡》称此郡为“秦属桂林郡地汉武帝废秦象郡(指合浦郡地的象郡),改为日南,而于桂林郡北立新象郡于桂林郡象山地区,但后以地少难管,于汉昭帝元凤五年(前76年)废(见《汉书?昭帝纪》) 2.徐闻:今海康县,地属汉合浦郡徐闻县,海康为隋时析地建的有南渡河三角洲,洋田20万亩,故历为州、郡治相传楚于城内建楚豁楼,定楚国南边北有通明河为古窑址区,汉出口陶瓷多出于此,河口即“九州石”(今称“九州村”,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所经。

) 3.合浦:为汉军渡海基地,北顺南流、北流河入西江到交州治所亦为汉家皇朝使用为出海外贸基地 4.日南:日南为军事要塞,亦为汉皇朝使用出海基地地与合浦、徐闻相倚角,同为交州治出海要途,故西汉于此建港口 5.都元国:该国疑即《通典》中的“都昆国”,因地望相同 6.邑卢没国:疑即《唐会要》中的“拘蒌密国”(见卷100),地望及养象俗均同 7.谌离国:在马来半岛北部西岸,准备登陆和过地峡地点 8.夫甘都卢国:即马来半岛半北部西岸,因近行程计得南航黄支国水程二月之数亦合 曾昭璇:《秦象郡与汉象郡》,《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第1辑,华南师大地理系出版,1994年7月,第36 -38页 9.黄支国:在印度南部东岸马德拉斯市地区,该处为达罗毗荼人古国地(Dravida)人种与锡兰人同,为海洋蒙古种,故亦与海南人相似不用梵语国都名建支,亦与黄支同音《新唐书?南蛮传》称“千支” 10.皮宗:计航程应在南洋群岛内 11.象林:汉日南郡最南一县东汉才自立名林邑国今渔民称“灵山大佛”因海岸山地华列拉角处海岸山上有石如佛首得名,渔民用为沿岸航行标志。

12.已程不国:疑即今斯里兰卡国,因古“Sihadipa ”,音近,又多宝石的港口 从上可见,这条汉代航道是反映当时外贸已达印度且是“应募”组成,即把沿海外贸商人一起入海的故广州商人亦当加入这一船队出发,以补由广州出海之不足广州当时已成都会,百货云集,不断发展,由汉墓的连续性,可知汉武帝平南越后,很快即恢复贸易故在东汉时,按《后汉书》所记,且多了“象牙”、“银”和“铜”三种货物 五 六朝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畅旺 六朝自吴时起,广州正式成立,与交州分治,故昔日徐闻之盛(时谚有“要脱贫,上徐闻”)渐为广州代替武骘迁州,修尉佗旧治,即指武帝烧毁城池,把南海郡迁于广州南60里处(即今顺德简岸)南汉分南海县为常康和咸宁两县,亦以此南海郡治处立为县,故今天简岸仍有“咸宁社”之名余曾为文述之 自是广州以地理环境优于徐闻,即徐闻20万亩洋田,只富一州,而珠江三角洲广大能富一国(南越国),故海上丝绸之路又再回广州为起点,吴时即以广州为起点,派康泰、朱应使扶南为转折点,开六朝海上丝绸之路三百多年的兴旺时代总结此时期的“丝路”特点有三,即: 1.有自己船队进行贸易 吴国康泰、朱应航海10多年,载丝绸、瓷器赴扶南(今泰国)开贡,通数十国,因为当时造船业已有大进,航海术也不再作沿岸航行,如在广州可直航海外,《吴都赋》(左思)“篙工楫师选自闽、禺”,即广州已成造船中心和航海的中心。

因东汉入贡已有天竺、大秦、诃罗单诸国 2.外贸已能直接和南海诸岛国进行 在康泰《吴时外国传》 中即记南洋诸国甚多,开六朝南洋贸易之盛势后晋法显乘搭的船 已是“商人大舶”,他是由锡兰先到爪哇返广州的其他南方各岛及各国与广州均有频繁的贸易 吴时万震《南州异物志》亦有所记 3.贸易范围扩至印度西大秦国 到了晋时贸易范围也已扩大到印度以西,如大秦国即有贡品《艺文类聚》卷85记殷巨的《奇布赋及序》中称:“惟泰康二年(231年),安南将军广州牧腾候(即腾修)作镇南方,余时承仝,恭备下僚俄而大秦国(指罗马帝国)奉献琛来,经于州(广州),众宝既丽,火布尤奇贝 《南州异物志》即记有“林阳”、“师汉”等国,皆当今泰国及马来西亚国地按六朝时期计,入贡国家,主要有罗马、天竺、占婆、扶南、狮子、狼牙修、盘皇、盘盘、丹丹、诃罗单、干陀利、婆利等等 《三国志?吕岱传》:“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 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9-225页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