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现象”透视中高年级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管贝贝,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Reference:我们运用专门研制的《三至六年级小学生道德素质调查问卷》对某市近千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个人道德心理品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四个维度上,三年级学生单项得分和整体得分均为最高;然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其得分却逐渐降低导致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现有德育课程教学的局限,以及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为此,学校教育要改革德育课程,注重价值引导,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淡化功利性的教育行为Keys:三年级现象;品德发展;德育课程G423 :A :1005-2232(2012)02-0109-05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其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复杂性提示我们不能像知识教学那样来开展学校德育在我们①的前期调研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却少有研究的现象,那就是小学教师们普遍认为低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很强”,有同情心,有爱心,懂礼貌;而高年级的学生“任性、随意、爱激动”,“不懂感恩”,“不守纪律”等。
他们在访谈中,相比四、五、六年级学生而言,对三年级学生的道德素质评价最高我们称之为“三年级现象”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趋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道德智慧与道德行为能力也应该随之提高然而,“三年级现象”的存在,有悖这一发展规律那么,“三年级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还是个别现象?如果是普遍存在的,其产生原因是什么?学校教育如何应对?为此,我们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一、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一)问卷研制与试测 找到合适的研究工具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我们没有发现现成的、“拿来”就可用的工具为此,我们尝试自主研制编制中高年级小学生道德素质发展问卷时,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时代精神,理解国家、社会对小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生活经验,具体而言,在问题表述方面要体现这一阶段儿童的文字阅读、语句理解特点,在内容设定方面要符合这一阶段儿童道德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其现实需要课题组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来编制问卷:一是通过对国内外德育理论的综述,我们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它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对道德教育和其他几种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调研的道德素质的具体内容。
青少年儿童的道德素质表现在个体与他人、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处理过程中,因此从关系维度入手编制题目,确定问卷内容能够较为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个体的道德素质内容个体的道德心理品质是个体道德素质结构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因此问卷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对这一部分进行考察第二、三、四部分分别考察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二是对近30年来国家颁布的31个德育文件进行分析,阐述我国德育政策演变特点,归纳新时期小学生道德素质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具体内容三是对某小学部分教师和小学生进行访谈,记录并整理其回答内容,总结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道德素质的“经验”表现主要有哪些方面,为编制问卷题目提供素材及依据在上述三个方面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三至六年级小学生道德素质初始调查问卷》,然后由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对初始问卷中的题目进行分析、修改和删减,最后形成了《三至六年级小学生道德素质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个人道德心理品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16个题目,问卷总共64个题目该问卷采用五级评分法,其中一部分题目采用反向记分2011年6月,课题组对某小学三、四、五、六4个年级共8个班的学生进行试测,回收有效问卷249份。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三至六年级小学生道德素质调查问卷》64个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说明问卷的信度很好其中,道德心理品质维度16个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与他人的关系维度16个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与集体的关系维度16个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与社会的关系维度16个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四个维度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0以上,表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二)问卷施测 以《三至六年级小学生道德素质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课题组在某市4所小学三至六年级小学生中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共抽取32个班,对总计963人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三)统计处理 对问卷数据用 SPSS 17.0 for windows 进行分析和处理二、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一)不同年级小学生道德素质发展情况差异比较1.不同年级小学生道德心理品质维度得分情况在道德心理品质维度,各年级小学生的平均得分为:三年级73.80分,四年级72.16分,五年级69.14分,六年级70?68分可见,三年级小学生在道德心理品质维度得分最高,四年级小学生得分次之,六年级小学生得分较低,五年级小学生在道德心理品质维度得分最低。
2.不同年级小学生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情况在人际关系维度,各年级小学生的平均得分为:三年级73.61分,四年级72.14分,五年级70?39分,六年级71.86分可见,三年级小学生在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最高,四年级小学生得分次之,六年级小学生得分较低,五年级小学生在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最低3.不同年级小学生与集体和国家的关系维度得分情况在与集体和国家的关系维度,各年级小学生的平均得分为:三年级73.92分,四年级73.12分,五年级72.51分,六年级73.43分可见,三年级小学生在与集体和国家的关系维度得分最高,六年级小学生得分次之,四年级小学生得分较低,五年级小学生在与集体和国家的关系维度得分最低4.不同年级小学生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维度得分情况在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维度,各年级小学生的平均得分为:三年级75.96分,四年级75.10分,五年级73.18分,六年级74.28分可见,三年级小学生在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维度得分最高,四年级小学生得分次之,六年级小学生得分较低,五年级小学生在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维度得分最低我们将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在道德素质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制成图1图1显示,在道德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与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四个维度上,三年级小学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
5.不同年级小学生道德素质得分情况统计结果显示,道德素质总得分三年级学生最高,为297.29分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道德素质总得分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四年级为292.44分,五年级为285.22分,六年级为290?29分对于道德素质总得分,我们做了各年级之间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三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显著性系数分别为0?049、0?000和0?002,均小于0?05;四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显著性系数为0?000,小于0?05;四年级与六年级得分差异不显著(Sig.=0?698>0?05));五年级与六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Sig.=0?070>0?05)因此,本次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证明了“三年级现象”确实存在,它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事实二)原因分析 按照一般的发展趋势及理论预测,道德素质发展应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却截然相反这证实了“三年级现象”确实存在我们发现,无论是道德素质总分,还是四个维度的得分,三年级学生都显著地高于其他年级,并且得分随年级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却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身体、心理越来越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必然提高。
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目前三至六年级小学生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德育课堂,主要媒介是教科书我们通过对鄂教版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我们调研对象所使用的教科书)中主要内容的分析发现,三年级教科书内容涉及较多的是一些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如“我在家庭中幸福成长”“我们一起长大”“我喜欢我们的学校”“爱心温暖你我他”“感谢为大家服务的人”等;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包括“学习更上一层楼”“在集体生活中”,“我的家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等;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对基本道德素质的要求相对减少,上下两册八个单元的内容中有五个单元属于爱国及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其他三个单元分别涉及健康快乐、感恩与责任及共同成长的内容;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对生命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了解,如“生命是宝贵的”“咱们是团体的主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我们爱和平”“只有一个地球”等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对基本道德情感的养成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也越来越少;而我们编制的《三至六年级小学生道德素质调查问卷》中,各题目内容设置的主旨在于了解小学生最基本和最基础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
因此,在日常课堂学习中接触较多基本道德素质教育的三年级小学生在回答问卷题目时得分更高,这是可能原因之一然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即我们现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的道德素质教育仍停留在课堂、书本及知识传授上,还是一种知识化德育和规范性教育这些道德知识是否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素质修养,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还是每周仅有两次左右的品德课和每周一次的班会或队会,教育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书本知识尽管德育教师们会试图使用PPT等媒体来丰富和活跃课堂教学,尽管这些努力值得肯定,但道德教育如何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充分地发挥学生道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探触和激发学生灵魂深处丰富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将他们学到的道德知识内化成为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道德判断能力不断提高;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不良现象让他们对在课本中学到的道德知识产生怀疑,当他们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道德问题时,会对家长、教师们的价值判断产生困惑,进而对一些道德素质要求产生排斥甚至抵触。
同类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2004-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估与研究中心所做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价指标的研制与跟踪测评”中指出,在2004-2007这四年的测评中,北京市中小学生在对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认同上,随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测评报告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批判思维的发展,使以前认同的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被怀疑和漠视所代替,认同难度明显增大[1]因此,面对复杂的道德问题,父母和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告诉和灌输已不适用,要尊重并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引导他们对各种道德问题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三、可能的教育建议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可简单化虽然三年级和六年级同属于小学阶段,但实际上,两个年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和道德行为能力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统一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小学生,这可能是有问题的如何加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如何因级施教、因人施教,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 改革“知识性”德育课程,促进个体道德认知的内化个体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知、情、意、行各方面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仅注重道德规范传授的“知识性”德育课程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各要素的统一发展。
因此,当前我国小学的德育课程应由“知识性”德育课程向“认识性”德育课程和“实践性”德育课程转变认识性”德育课程是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担任。